·金春蘭
整合服務資源,打造“教康一體”新名片
·金春蘭
殘疾學生的教育和發展問題,曾是濱湖區殘疾人公共服務的“短板”。區殘聯巧借政策支持,主動出擊,不斷推進部門資源整合,創新服務體制機制,打造了區域教康一體的新名片,有效保障了各類殘障兒童少年的受教育權。
服務資源;教康一體;新名片
2014年濱湖區教康中心啟用以來,實現了“教育設施全面達標,特色項目定位高端”的建設目標,走出了一條合作共融的新路子,成為全省教育康復專業的新高地。而在此之前,她經歷了五年不為人知的“摸索期”和“推動期”。
濱湖區戶籍人口46萬多,有殘疾人口近3萬,占全區總人口的6.4%。其中,自愿領證的持證殘疾人6648人,未成年殘疾人近200人。自2009年推進殘疾人公共服務體系建設以來,我區殘疾人事業得到了優先發展。在殘疾人綜合服務設施建設、社區康復、托養服務等方面打造了就近就便、城鄉一體的“殘疾人十五分鐘服務圈”模式。16至60歲需要庇護安養和技能培養的成年智力、精神、肢體殘疾人可申請照料,實現了“托養一人、幸福一家、和諧一片”。
但在殘疾人事業發展中,我們發現殘疾人公共服務還存在“短板”,那就是16歲之前的殘疾學生的教育和發展問題。雖然處于學齡前的腦癱、自閉癥兒童依托濱湖區殘聯下屬的殘疾人康復中心進行搶救性康復訓練,但康復中心沒有室外活動的配套設施,場地相對狹小。而義務教育階段的殘疾孩子在區教育局下屬的培智學校就讀,這里沒有獨立的校舍,設施設備簡陋,規模很小。區內還有部分殘疾孩子受制于客觀條件,不能得到良好的教育和培養,只能到其他區域尋求受教育機會。
隨著社會轉型和城市化推進,殘疾人的各類需求,特別是對教育就業、職業技能與生活自理能力等方面的需求不斷增長,現有的康復和培智學校的辦學條件已遠遠滿足不了殘疾孩子教育康復的個性化、多樣化、類別化要求。因此,如何保障區域內殘疾孩子享有平等接受教育康復的權利,擺到了區殘聯和區教育局的面前。
2008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出臺了《關于促進殘疾人事業發展的意見》(中發[2008]7號),要求切實采取有力措施,促進殘疾人事業在新的起點上加快發展。省市迅速接力,江蘇省委、省政府2009年出臺了《關于促進殘疾人事業發展的意見》(蘇發[2009]11號),無錫市委、市政府2010年出臺《關于加快推進殘疾人事業發展的實施意見》(錫委發[2010]59號),都對殘疾人事業的發展提出了具體的要求,明確指出要全面提高殘疾人教育發展水平,要加快發展學前康復教育和高中階段特殊教育,基本普及殘疾兒童少年15年免費教育。
乘著殘疾人事業發展的東風,區殘聯巧借政策支持,摒棄等、靠、要的意識,確立“靠政府、多協調、建機制、優服務”的工作思路,主動出擊,積極向區委、區政府有關領導匯報殘疾人工作;邀請區四套班子領導視察指導殘疾人工作;區人大、政協工作評議和協商時,區殘聯主動將殘疾人工作情況作專題匯報;在“助殘日”、春節等重要節日陪同區領導走訪慰問困難殘疾兒童家庭……在區委、區政府的高度重視和區殘聯的積極奔走下,社會各界對加強區域內殘障兒童教育康復有了共識。如何加強資源整合,有效提升區內特殊教育和殘疾兒童搶救性康復水平,成為一項迫切的任務。
區委、區政府主要領導親自關心,分管領導及相關部門積極調研,多次召開協調會,區人大、政協共同建議提案,積極呼吁。區委、區政府站在整體推進區域社會事業發展的高度,高屋建瓴,把殘障孩子教育作為民生工程的重中之重來辦,決定將區培智學校和區殘疾人康復中心整合,建立濱湖區教育康復中心。
2012年由區發改局立項,斥資2700萬進行學校改造提升,2013年區政府還把此項工程列入年度為民辦實事十大項目。實施過程中,區政府明確教育保障建設,殘聯協助采購,兩個部門同心協力,教育扛大旗,殘聯敲邊鼓,相互合作,不分你我,不計得失,工作服從于“為殘疾孩子的發展需要”這一總體目標。區殘聯工作的前瞻眼光、合作意識得到區分管領導的充分肯定,整個項目于2013年底全面完成。
中心成立后創新形成了一套班子、雙重領導、三塊牌子的運作模式。區政府明確日常事務由教育局負責,人員經費合二為一,專項資金一分不少。分設康復部和培智部,康復部實現3到6歲殘疾兒童搶救性康復全覆蓋,制訂個性化的康復訓練計劃,使每一個孩子能得到最優化發展。針對經過康復訓練后不能進入普通學校就讀的孩子,培智部提前介入,注重缺陷和潛能開發并重,日常開設了特教基礎課程及自主選擇課程,為他們提供最適合的教育。教康中心融教、康、訓于一體,填補了濱湖區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前端的空白,與已建成的殘疾人服務載體形成無縫聯接,進一步提升了濱湖殘疾人基本公共服務和保障水平。
教康中心按照整合資源、滿足需求、教康一體、教訓一體的原則,構建以啟智教育、腦癱康復和社會融合為特色,適合智障、腦癱、自閉癥等多類殘疾青少年發展的康復與教育培訓體系。中心硬件設施一流,除了配備普通的語言行為訓練教室之外,還創設了家政室、情景模擬室、聲波訓練室、互動多媒體室等近30個專用室,充分滿足特殊學生的全方位康復與教育需求,讓殘疾學生在接受文化知識的同時接受有效康復訓練。中心借鑒國內外先進經驗,引進現代化訓練手段,培養專業化服務隊伍,迅速提升了康復師和特殊教育師資的水平,建立了規范有序的教康秩序,教育局在每年的教師招錄中將特教師資作為單列編制,保證了特教師資儲備,提供了優質可持續的教康保障。
目前,教康中心已形成了區殘疾兒童少年學前教育(3—6歲周歲兒童搶救性康復)、義務教育(培智教育)、高中職業教育(職業技能及功能訓練)“三學段”一體化模式,率先實現了殘疾兒童少年15年免費教育,培育殘疾孩子認知能力、興趣愛好、社會生活能力,為其將來的生存生活、回歸主流搭建平臺,實現了特色化、專業化、規模化發展,完成了殘疾兒童義務教育向兩頭延伸,成為我區殘疾人工作和特殊教育的品牌項目。同時,殘聯積極發揮主導作用,協調教育、衛生、人保等職能部門互融、互通,全程參與,承擔了區殘障兒童少年隨班就讀指導中心和康復技術指導中心的職能,共同關注殘疾青少年的成長,為其提供最適切的教育和培養。
近年來,教康中心不斷加強與國內外各類專業機構的交流互動,與北京聯大特殊教育學院、南京特殊教育師范學院等高校和科研機構建立了定期交流機制,工作得到了國家和省特教專委會充分肯定。多家媒體對教康中心內涵發展與師資隊伍進行了專題報道,由師生自己錄制的微電影《行走在特教路上》,獲2014年無錫“湖灣新夢”微電影創意大賽優勝獎和區“最美濱湖教師”微電影評比一等獎,近年來師德測評和家長滿意度均為100%,辦學影響力、吸引力和社會美譽度逐年提升,“教康一體”成為濱湖教育的新名片。
(作者單位:江蘇省無錫市濱湖區殘疾人聯合會,214062)
G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