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偉兵
(山東省淄博市高青縣第一中學)
學習著,充實著,快樂著
——參加山東省高中英語教師全員培訓所感
張偉兵
(山東省淄博市高青縣第一中學)
今年我有幸才加了全省高中英語教師全員培訓,在這為期一個月的培訓中,通過對不同地區優秀教師示范課的觀摩學習,自己學習到了很多,也反思了很多。現就這段時間以來自己的所學所思總結如下。
前幾年的培訓不能說不好,我總感覺到有一種“趕集”“趕會”的味道,場面很熱鬧,人員很齊整,簽到很及時。效果我個人感覺不是很好。除了發帖子,唱唱頌歌,一個假期的培訓就結束了。回頭一想,學到了什么?相信很多教師和我有一樣的感覺,收獲不大。而今年取消了那種集中培訓的形式,讓教師在上課之余去看優秀教師的上課實錄,這樣才是較為實在的學習、提升和借鑒。我們都說教師這個活是個良心買賣,教師的培訓那就更是個良心買賣。有時不是我們教師不愿意接受培訓,不想去提升,而是缺乏一種平臺,一種為教師認可的有效學習平臺。
學習提升是無止境的,聽了六節課說你進步了很多,也不會有立竿見影的效果。培訓了一個月,我這一年就不用再去學習了,其實不然。我個人建議,我們的培訓中心應該有更大的開放平臺,同時在完成一定量的基礎上,不再做硬性的規定,你必須研修完多少個小時才會合格。那樣只能使人產生應付的心理,因為一線教師的時間很有限,備課、上課、作業、家長來訪、學生談話、日常事務這些基本活動把教師的時間已經占用了不少。所以說研修這個事情要求更寬泛一些,更實用一些,那樣效果會更好。
1.平時的課是不是每個環節都處理完了就一定是好課
我為什么提這個話題呢?我在聽課學習的過程中,發現所有授課教師存在一個共性問題就是前松后緊。尤其是當時間很緊張的情況下,教師就顯得手忙腳亂,為了趕進度,為了完成課前設計的各個環節。這樣帶來的直接后果就是不考慮學生的學習接受能力和學習認知規律,認為上完了就是完成了任務。我個人覺得“缺憾也是一種美”。現在我們上課后所寫的教學反思實際上就是在反思上節課的得與失。單純地上完一節課很容易,上好一節課很難,上一節學生反映好的課就更是難上加難。我們今后的課評價標準應該是在學生的評價和收獲上,而不是單純看上完沒有上完。
2.語言輸入和語言輸出的關系,什么才是真正的語言輸入
英語作為一門語言,只有進行一定量的語言輸入,學生才可能進行有效的語言輸出。在這里,我就想談一個方面,就是我們教學環節的有效性問題。在觀摩的過程中,有時教師設計的環節很多、很新穎,我感覺個別環節實效性不大。有時在課堂上讓學生進行一個討論環節,有的只有形式,沒有內容。再者,教師的前置指導性不是很到位:討論什么?為什么討論?討論的收獲在哪里?還有就是課堂上有讓學生進行采訪的有關口語訓練。我覺得這樣一個活動設計的初衷是好的,但關鍵是學生用當堂的知識有多少。再者就是學生在回答問題時,要注意問題要有一定的梯度和深度,不能局限在“是不是”“好不好”“對不對”等簡單的問答上。如果是學生在上課前生成的東西拿到課堂上就是單純為了展示。那我們教師的功能又哪兒去了呢?這節課在學生的腦海中又留有什么痕跡呢?
3.課型過于單一,適度引入“語法課”“寫作課”,做到百花齊放
示范課、優質課、教學能手評選課,地方的、全國的課型都一樣——英語閱讀課。這次版本盡管不同,采用了人教版和外研版,但課型一致。英語的教學除了閱讀外,還有別的一些課型,如語法課、寫作課、講評課。因為我們一線教師一周都離不開這些課型。不可回避,也回避不了。我們真誠地希望在今后的研修活動中能帶給我們更多學習的東西,例如這六節課分成不同的課型。那樣對我們的日常教學會有更大幫助。這次課的一個亮點就是在閱讀的同時,進行了語法關注。不要小看這個環節,語法關注實際上就是讓我們英語任課教師在閱讀教學中怎樣引導學生達到閱讀的最大化的有效嘗試,不是孤立地為閱讀而閱讀。
4.多媒體,黑板,和展臺的有效統一問題
我聽過的六節課中,100%的教師都運用了多媒體。教師的課件設計得都很精美,他們都能做到界面組織合理、信息完整、語言規范;課件運行正常,鏈接準確;視頻拍攝內容完整、畫面清晰,聲畫同步。這樣極大地提高了課堂的容量,對于學生英語學習興趣的提升也是很大的促進。現在多媒體的應用很普遍,但黑板的作用忽視了。即使是用了黑板,也沒有規劃性和計劃性。課件是上課前教師根據教情、學情、教材的情況提前設計好的,對于課堂上所遇到一些突發情況,教師在講授的過程中,黑板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個人覺得,傳統的東西有些還是可以利用和保留的。還有個遺憾,就是教師都沒有對實物展臺進行充分的利用,學生的作品不能進行快捷地展示與反饋。在教學的環節中浪費了一些時間,從而影響到一些環節的有效訓練,特別是討論環節,很多做得不夠充分。今后如何進行多媒體,黑板和實物展臺的有效統一利用問題是一個值得重視的課題。
5.學生互動,小組評價和關注學生
學生互動了多少,學生發揮得如何?主要靠教師給學生搭建一個什么樣的平臺。學生的思維和創造性是很喜人的。關鍵是如何引導他們。小組活動各節課都有所體現,但對小組的評價不是很夠,有的評價不是很到位,有的忽視了,只有活動,沒有總結。這表明,我們平時對于小組評價這個環節重視的程度還不夠。因為小組的活動是學生集體勞動的結晶,他們的勞動理應受到尊重和認可。再就是一個細節,不知道各位注意到沒有,在一節課中有一個學生孤零零地坐在最后一排,自己一個桌。小組活動的時候也顯得那么“多余”。也許他的基礎很薄弱,也許恰好學生的數目是單數。但我個人覺得在班級中,尤其是這樣的全省示范課中,我們教師除了關注自己的每一個教學環節之外,更應該關注我們的學生,關注學生的差異,關注坐在后面的學生。讓我選擇的話,我寧愿讓三個學生一個桌,也不要一個學生孤零零地在最后的角落里。記得在泰安參加省優質課評選中,濟寧一中的付吉生老師在這個方面給我們做出了很好的榜樣。上完課后,學生自覺地站立,為一個陌生的老師鼓掌,這是發自內心的,而不是作秀。是對付老師勞動和付出的一種尊重,更是對付老師在課堂上關注孩子、愛護學生的一種肯定。愛學生,無時無刻。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這樣一句話:“如果你想讓教師的勞動能夠給教師帶來樂趣,使天天上課不至于變成一種單調乏味的義務,那你就應當引導每一位教師走上從事研究這條幸福的道路上來。”通過這次培訓,我能以更寬闊的視野去看待我的教育工作,我學到了更多提高自身素質和教育教學水平的方法和捷徑。今后我會以更加虛心的態度學習著,充實著,快樂著!
沈騎.外語課程知識觀的后現代解讀[J].現代教育科學,2008(05).
·編輯 韓 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