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鳳平(山西省呂梁市離石區江陰高級中學)
?
對集體備課的思考
劉鳳平
(山西省呂梁市離石區江陰高級中學)
簡單地說,集體備課就是在一條主線指導下進行的集思廣益的過程。
通過實踐,我重新認識了集體備課,就是共同商量,定出學習目標,預設討論文本,即先形成共案,然后由一人主備(主筆),再由任課老師根據自身教學特點和班級特點形成個案。
那么,集體備課從哪些方面著手呢?
備教材,鉆研教材,胸有成竹。對于文本,我們要反復研讀。“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只有自己對文本熟悉了,那么上課時才能游刃有余,才能做到及時引導、點撥、質疑。
備學生,掌握特點,因材施教。對于不同的學生根據性格差異、興趣愛好采取不同的教學策略,這是孔子留給我們的絕招。我們現代人要根據學情預設問題,對不同的學生用不同的方式,任何一件事都有一百種方法達成目的,殊途同歸,這就是因材施教的本質。
備教法,舉一反三,知識遷移。對于同類問題,我們可以運用歸納法,縷出一條提綱挈領的線索來,從而達到舉一反三,知識發散遷移,而不是一味地搞什么題海戰、持久戰,這樣一來,學生厭學,老師倦怠,效率很低。
備整合,統整內容,融會貫通。有的學校已經開始嘗試大單元教學。當然這只是單科課程教材的一種整合,殊不知,整合還包括跨學科教材,甚至班會、校隊活動等資源整合。
備大家,集體攻關,跨組協作。關于設計跨學科的知識或拓展,我們可以跨組討論,積極備課。
在備課時,我們要心中時刻保持“四個度”,即備課的力度、深度、寬度和高度。
在個體和集體中尋找平衡點,這個既指教師個體和教研組這個集體之間的平衡,又指學生個體和班集體之間的平衡。這就是備課的力度。
在已有和未知中尋找相通點,挖掘現有資源,積極創新,利用規律,探求未知世界的奧妙。這就是備課的深度。
在生活和學科中尋找啟迪點,生活中的素材取之不竭,我們喜聞樂見的實例也很多,汲取其中有意義的部分一定能極大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這就是備課的寬度。
在教材和學生中尋找共振點,隨著時代的發展,教材編制也隨之發展,我們要在教材中發掘閃光點,與學生認知水平、審美能力和知識儲備發生共振。這就是備課的高度。
集體備課其實就是考驗教師綜合素質的一項主要工作,能否有效調動學生積極性、發散學生思維、提高學生能力,直接關系到一堂課的成敗。所以,上好一堂高效課,首先要從集體備課做起。
·編輯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