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夏菊(浙江省臺州市三門縣城關中學)
?
應對歷史與社會教學中不良課堂提問的策略
李夏菊
(浙江省臺州市三門縣城關中學)
摘要:課堂提問作為課堂教學的重要環節,是實現師生互動的重要環節,是推動學生自主學習的動力,也是構建高效課堂的關鍵點。課堂提問的效果,直接影響課堂教學質量的高低。當前歷史與社會教學中課堂提問的效果亟須提高。要提高課堂提問的有效性,必須從發問、候答、叫答、理答四個方面科學有效地進行。
關鍵詞:應對;不良;課堂提問;策略
在當今教學新形勢下,課堂提問作為課堂教學的重要環節,不僅是活躍課堂氣氛、實現師生間互動的重要途徑,也是推動學生自主學習的動力,是構建高效課堂的關鍵點。但課堂提問的效果,直接影響課堂教學質量的高低。據國內近年來的研究資料表明,中小學一般教師平均每堂課的有效提問僅56%。這也就是說,教學中有近一半的提問是無效的。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實現有效提問,達到高效的教學效果,是每個教師一直所追求的。下面結合平時觀察到的現象及自己的教學實踐,就歷史與社會教學中課堂提問存在的問題及解決的策略談一些看法。
當前歷史與社會課堂教學效率不高的一個重要原因不是缺乏提問,而是教師提出的問題達不到應有的效果,甚至根本沒有效果。那么歷史與社會課堂教學中教師的提問存在哪些問題呢?概括起來主要有:教師提出的問題過于簡單,所提問題大部分都是事實性問題,學生只要閱讀文本就能回答。這樣的提問表面上看學生的參與度極高,實則流于形式,屬于淺層次的師生互動;教師提出的問題過深、過細,難度過高,超出學生的認知水平。面對此類問題,學生往往無所適從,無法參與到課堂中;教師提的問題過多,一節課下來問題一個接著一個,學生缺乏思考、討論問題的時間,把滿堂灌變成了滿堂問;教師提問的對象狹窄,只盯住幾個尖子生。這樣抽問不到的學生就會產生“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心理,把自己看成是學習的局外人;教師所提問題過于收斂,缺乏發散性,一切答案均在教師的設計之中;教師提出問題后,要求學生回答的不多,大多是自問自答,這樣問題就成了擺設等。上述種種提問都不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不能使學生真正參與到課堂中來,也就不能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起不到培養學生思維的作用。
之所以會出現上述種種不良提問現象,我認為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沒有系統地把握課堂提問的過程。課堂提問是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根據教學內容、目的、要求設置問題進行教學問答的一種形式。一個完整的提問過程包括發問、候答、叫答、理答四個階段。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必須注意各個階段的有效實施,才能保證課堂提問的有效性。下面就從發問、候答、叫答、理答四個方面加以闡述。
1.發問策略
有效提問的第一環節是有效發問。怎樣的問題才是有效的?有效提問要求能夠問出學生的激情,問出學生的思維,問出學生的創造。提出的問題要有效,必須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要整體把握,提出核心問題。核心問題應該是基于學生和教材的實際,能突出本節課的重點、難點的問題。教學重點是教學中需要著重解決的學習內容,教學難點則是學生認識上有模糊、難以理解的內容。教學重點的突出、教學難點的突破是學生順利開展學習的關鍵,也是一節課教學質量的重要保證。因此,教師在備課過程中要抓住教學的重難點,設計幾個核心問題,切忌過于仔細,面面俱到。因為課堂教學千變萬化,過于細致的問題就會使教學局限在預設的問題中,而使學生的思維受到阻礙。
其次,問題要適度。課堂提問的目的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并通過自己的獨立思考,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實現課堂教學釋疑、解惑的目的。因此,一方面課堂提問的數量要合適。因為課堂時間是有限的,問題過多,學生沒有思考的時間;問題過少,教師講得過多,學生得不到參與的機會。只有準確把握問題的數量,才能使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中來,并經過自己的充分思考,對所學知識進行理解、消化,從而增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思維。另一方面,問題的難度要適宜。如何把握問題的難度?我認為難度適宜的問題要符合兩個要求:一是設計的問題要符合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要以學生現有的知識為基礎,高于學生現有的發展水平;二是設計的問題要緊扣教學目標和教材的重難點,能夠引導學生對教材內容進行再加工,從而實現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如,在學習《新文化運動》一課時,學生對封建思想對中國人民的影響及辛亥革命在解放思想上的作用已有了解的基礎上,通過提供給學生辛亥革命后老百姓門戶上貼的春聯及袁世凱祭天的材料,提問:結合材料說說你認為在當時的中國要怎么做才能改變這種狀況,并說明理由。這個問題看起來有點難,但是在學生已有知識的基礎上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需要學生進行分析、歸納,理解新文化運動是勢在必行的。這樣的問題需要學生“跳一跳,摘下果子”,有助于學生思維從“最近發展水平”向“現實發展水平”的轉變,從而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達到啟迪思維,有效促進學生思維發展的目的。
再次,問題的措辭要明確。設計出的問題用詞一定要準確、恰當,表達的意思要清楚、明白,不產生歧義,以給學生提供正確的思考方向,利于學生的思考和回答。如,記憶型的提問要用“說出”“是什么”等,理解型(啟發型)的提問要用“為什么”“怎樣理解”“用自己的話來說”“說明理由”等,比較型的提問要用“有什么異同”“有何區別”等,運用型的提問要用“你會怎么做”“請舉例說明”“提出你的建議”等。總之,教師想要學生對該知識的掌握達到什么樣的要求,你就得向學生提出符合這一要求的問題。如,教學“鴉片戰爭的烽煙”這一內容,要求學生理解鴉片戰爭的爆發是歷史的必然,若提問“鴉片戰爭爆發的原因是什么?”對學生的思維要求就不高,學生只要死記硬背即可回答,而提問“如果沒有虎門銷煙,你認為鴉片戰爭會不會爆發?請說明理由。”學生就必須通過思考過程,還必須聯系所學知識進行多角度分析才能得出完整的答案,這樣既調動了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又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在提問方面,除上面講到的外,要注意的問題還有,如要把握提問的時機,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出不同的問題等,這里就不再具體闡述了。
2.候答策略
教師提問后,就是等待學生思考,由學生自己得出結論,即候答。給出學生問題后,一定要給學生適合的思考時間,只有經過學生自己思考后得出的結論才是有效的。許多問題學生解決不了,除了學生自身的知識儲備或能力不夠外,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學生思考的時間不夠。如,在一次歷史與社會的公開課中,任教老師在教學《唐朝盛衰》這一內容時,有好幾個問題是緊扣教師展示的史料而問,并且有一定的難度。問題提出后,教師給予學生思考的時間很少,甚至學生連史料都還沒有讀完,就被要求回答。可想而知,學生根本無從作答,最終就是教師自己回答,并把答案通過多媒體呈現,讓學生過目一遍或快速抄一遍,問題成了擺設。這種浮光掠影的提問,不僅降低了學生的思維水平,久而久之,學生會變得麻木,只要教師提出問題,就坐等教師的答案,不再去思考。當學生在預定的時間內解決不了問題時,可適當增加思考的時間。實踐證明,適當增加候答時間,盡可能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思考得出結論,可以促進學生高水平的思維,學生會得出更為詳細、精確的答案,并增加學習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3.叫答策略
課堂提問面向的是全體學生,保證每個學生有盡可能多且公平的回答機會是叫答的基本原則。因此,課堂提問后教師要采取多種叫答方式,既要保證優秀學生的回答,也要給成績差的學生有表現的機會,以提高他們學習的自信心,增強學習的積極性。如可以根據問題的難度,請不同層次的學生回答;可以按座位、學號順序等依次叫答;可以讓一些在課堂中注意力分散的學生回答;還可以根據學生對問題反映的表情進行叫答等等。總之,課堂中不管采取哪種叫答方式,目的就是調動學生思考問題的積極性,積極參與課堂教學,使更多的學生能夠享受到成功的喜悅,使每個學生學有所獲,取得更高的教學效果。
4.理答策略
學生回答問題后,教師應給予及時、明確、有效的評價反饋。課堂教學是千變萬化的,同一個問題,不同學生給出的結果也是不一樣的。一個問題提出后,學生的回答經常有這幾種情況:切中要領,答非所問,不完全回答,答不出來等等。學生的回答不同,教師的回應也相應不同。當學生作出迅速且切中要領的回答時,教師要給予肯定,并可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進行進一步的修改、概括;當學生的回答切中要領但表現出猶豫不決時,說明學生對問題并沒有準確的理解,此時教師要先肯定他的回答,再解釋正確答案來由;當學生的回答出現不完全回答時,教師應先肯定正確回答的部分,再向學生提供回答的線索或改變問題的措辭,引導學生繼續回答;當學生答非所問或回答不出來時,教師應采用變換問題的角度,分解問題等方式啟發學生思考,引導學生進行正確回答,這樣可以推動學生不停地思考,引導學生自己澄清概念,從而獲得知識,發展思維,提高能力。教師科學有效的理答,可以促使學生反思自己的回答,幫助學生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知識,使知識融會貫通,促進思維的發展。
“善教者,必善問”,高效課堂離不開有效的提問。如何提問更加有效,每個教師都有自己獨特的方法,上面只是本人結合自己的教學總結出的幾點做法,還需要不斷加以完善。
參考文獻:
[1][美]MarylouDantonio&PaulC.Beisenherz.課堂提問的藝術:發展教師的有效提問技能[M].宋玲,譯.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6-07.
[2]閻承利.教學最優化藝術[M].教育科學出版社,1995-10.
[3]王宏燕.講究提問藝術,構建高效課堂[J].教學月刊,2012 (11).
[4]王九紅.巧用問題串突破教學難點[J].教學月刊,2013(06).
·編輯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