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長纓
(山東省青島市第五十八中學高三(13)班 山東青島 266199)
學《大學》 思己 思社會
劉長纓
(山東省青島市第五十八中學高三(13)班 山東青島 266199)
《大學》這篇論述儒家修身治國平天下的散文,是古時賢者對于人之為人,社會的發展問題的精彩思考。本著對傳統文化“取其精華,棄其糟粕”的精神,本文將對這篇經典古文的一些看法進行分析,以其精華思想為研究基礎,從社會發展,人之為人兩個角度闡述我的一些理解。
社會 為人 求學 慎獨
儒家思想已經在中國存在了幾千年,雖然其發展過程起伏跌宕,歷經先秦、漢唐、宋明等階段,但在中國人(主要是漢民族)的內心深處仍舊保留了極其重要的地位。然而自近代以來,隨著西學東漸,中國思想界文化界大受震蕩。至近年來,西方思想對中國人和中國社會的影響,愈益加深。本文通過對《大學》的學習,思考社會和人,相信會對當前的社會現狀和個人發展提供一些新的思考角度。
1.由《大學》思考社會的變遷
(1)金錢觀的變化是內在因素
談及社會,人們往往想到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這是推動社會向前發展的兩大必備因素。物質解決了衣食住行,精神解決了秩序和信仰。物質在人類社會就是錢,就是人們的金錢觀問題。而精神對社會而言,就是道德秩序問題。
在人們的金錢觀方面,毋庸置疑,當代社會可謂處處物質至上,物欲橫流。曾經在媒體上聽到一位專家如此評判:“現在的社會就是一個被西方中心主義慫恿的消費主義社會。”這位專家認為人們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本來無可厚非,但由西方傳入的消費主義卻促使人們去追求 “非禮之財、非義之財”[4]。也許會有人持反對的觀點,但無法否認,中國人對“財”的態度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轉變。從古時的諱言“財”,“視錢財如糞土”、“孔方兄”、“銅臭”等對“財”的恨大于愛以及對愛財之人、愛財之舉的嘲諷,到現如今的“金錢至上”、“拜金主義”,甚至有一些大商人成為全民偶像,這一切都說明“財”在人們的心目中早已十分重要。
《大學》一文中提到“德者,本也;財者,末也。”雖然這是對統治者以德治國的要求,但又何嘗不是對個人重德輕財的提倡呢?所以古時中國人重德、重功,輕財、輕商。孔子言“賢哉回也”,即使是商鞅變法,也是以軍功劃分社會地位,更別說幾千年來選拔人才時對德的重視,大商人可以“捐官”,但徒有虛名,并無實權,當時財在傳統國人心目中的地位可見一斑。但西方則不同,他們很早就開始保護私有財產,上至政府下至人民,無不尊崇“重商主義”,也由此形成了一整套符合西方人 “愛財”行為的思想與規范。再看看當前社會,是否可以認為西方“愛財”思想對今日國人思想的影響負有重大責任呢?
(2)社會環境變遷是外在因素
思想方面的影響自然不容忽視,但外在環境因素也是一大影響。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進行,我國的經濟水平迅速提高,然而,與經濟建設相適應的完善的思想與道德規范建設卻并沒有達到應有的預期。國人只接受了西方“愛財”的思想,卻沒有形成“取之有道”的規范。換言之,西方社會擁有較為完善的建立在契約下的自由,而我們的社會則逐漸“自由”,卻無“契約”。
那么為何無“契約”呢?其實傳統中國是有契約的。首先,商鞅變法的“徙木立信”就是法家的契約思想,但其建立在政府這個強力機構下的,政府與百姓,百姓與百姓之間靠著賞與罰來達成一種契約,這類似西方的契約,不同之處是,兩者的經濟體制和政治體制完全不同。此外,存在于中國傳統社會中更重要也更廣泛的是儒家的契約思想。《大學》中講到“為人君,止于仁;為人臣,止于敬;為人子,止于孝;為人父,止于慈;與國人交,止于信。”孟子“五倫”講:“父子有親,夫婦有別,長幼有序,君臣有義,朋友有信。”這些在一定程度上都可以說是中國的“契約”,塑造了中國封建社會的秩序。但近代以來由于遭受列強侵略,西學東漸,儒家思想在較長一段時間里成了批判對象,成為舊時代的“糟粕”,人人談“儒”色變,卻對新思想津津樂道,殊不知儒家思想已經為中國社會量身打造了一套社會規范,并形成了一套比較完整的社會秩序,卻被強行打破,而所接受的新思想只是囫圇吞棗,只知其表不知其里,或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如此,中國舊秩序在外力強行破壞下被打破,但完整的新秩序卻因新思想的學習與貫徹的不到位而遲遲未形成,也就形成了如今的無“契約”。
那么如何形成“契約”呢?新思想(如目前的加強法治)的吸收自然不用多說,我們更需要重視運用儒家思想中的精華。我認為這需要國家在行政層面上提倡儒學,習禮學仁。當然,歷史的發展是有其必然性的,全球化無可避免,全球化的經濟、全球化的法治幾乎是大勢所趨,中國也在逐漸深化改革開放,在國家層面上實行禮治仁治在近期是不現實的,“天下大勢,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更具現實意義且更具操作性的是,我們每一個人都行動起來,尋求自身的改變,人人蓄力作出改變,進而促成社會秩序的重塑。這在一定意義上或許可謂“國有道,其言足以興;國無道,其默足以容”。
2.由《大學》 思考為人
子程子曰:“《大學》,孔氏之遺書,而初學入德之門也。”朱子也曾言:“某要人先讀《大學》,以定其規模。次讀《論語》,以立其根本。次讀《孟子》以觀其發越。次讀《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所以人初為人,如何為人,《大學》具有極強的引導作用。
《大學》的核心是三綱領:“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和八條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修身”前的條目即是“明明德”的范疇,“修身”后的條目為“新民”的范疇。古人將“新民”、“齊家”、“治國”、“平天下”作為目標,然而真正可操作的、可即刻付諸行動的卻是修身,即“格物”、“致知”、“誠意”、“正心”。
(1)我們需要格物致知
格物致知的內涵很豐富,從古至今都有思想家進行分析和研究。我認為其精髓在 “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而現在我們卻常常連“反一隅”都無法做到,而僅僅“舉一隅”而安一隅,被動接受老師的言論和書本知識,卻少有自己的深入思考,也就是只求“已知之理”,卻并無“益窮之”。《大學》中有這樣一句話“是故君子有諸己而后求諸人,無諸己而后非諸人。”因此,我們與其要求或者期待他者的轉變,不如轉變自身,從自身做起,樹立格物致知的信念,三省己身,不斷糾正自己,“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貫通焉,則眾物之表里精粗無不到,而無心之全體大用無不明矣。”。這時就需要誠意正心的態度了,這是修身在學習上的具體呈現。
(2)我們需要“誠意正心”與“格物致知”更強調“為學”不同,“誠意正心”則是對做人的要求,而后者中較為重要的在“慎獨”。然而隨著互聯網的高速發展,各種社交媒體不斷興起且不斷更新,表面上看來,這種超越空間與時間的社交方式將我們的社交圈極致擴大,但事實上這種擴大是虛幻的,在這種情況下做到慎獨就有很多阻礙。面對面地交流,對方表情、語氣、動作等信息可以隨時獲取,雖說人心隔肚皮,但 “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則何益矣。”這種交流還是十分坦誠的。而在社交媒體上的交流卻不僅是“隔肚皮”了,更隔了整個互聯網這個虛幻的空間。僅僅通過字符傳達信息,且不是隨時的,這種交流十分不完整。
(3)網絡時代我們更需要“慎獨”
在這種情況下,做到 “慎獨”或者“誠意”就更加艱難,在目前網絡占很大比重的社交中,“十目所視,十手所指”的壓力較小,對“毋自欺”的要求卻更高。這就需要我們依靠自覺“求諸己”,在網絡空間中也應該堅守應有的道德底線。
那應該如何做到呢?我認為就使用社交媒體而言,就是不言虛妄之語,不言無憑之語。近年轉發謠言引起的諸多風波大多都是虛妄之言、無憑之語。在虛擬的網絡世界占很大比重的生活中,不能因為無人追究,“十目”無所視,“十手”無所指,而肆意妄為,否則長此以往,雖脫離虛擬世界,但現實中之人已面目全非矣。故“毋自欺也”、“慎其獨也”是今日之我們完整生活應當一以貫之的準則。
上面對慎獨的理解,或許會有不合適的地方,但是顯而易見的一點是,慎獨在己,由人乎哉?不論怎么理解慎獨,但總歸一點,今日的慎獨不需其他的種種方式和協力,只需要自己的踏實努力。
在當前的社會,我們每時每刻都在接受信息,每時每刻也都在變化。堅定了“慎獨”的信念,具體實現方式也需要與時俱進。推廣而言,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在不斷的變化中進行,變的是想法,不變的卻是信念。這應該也是“學以成人”。
最后,摘錄國學大師梁啟超的《少年中國說》以共勉:“故今日之責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于歐洲,則國勝于歐洲;少年雄于地球,則國雄于地球。”[5]
[1] 王岳川.儒家經典重釋的當代意義——《大學》《中庸》講演錄(之一).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07.
[2] 梁啟超.少年中國說.神州,2008.
[3] 曾子.《大學》節選.
[4]王岳川.儒家經典重釋的當代意義——《大學》《中庸》講演錄(之一).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07.
[5]梁啟超.少年中國說.神州,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