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麗虹
(云南省普洱市衛生學校 云南普洱 665000)
朗讀在語文教學中的意義
楊麗虹
(云南省普洱市衛生學校 云南普洱 665000)
我們應致力在語文教學實踐中指導學生掌握朗讀的方法,培養學生的朗讀習慣,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模仿、學習、想象、思考、乃至創造,這對語文教學具有突出的現實意義。
朗讀 興趣 理解 審美 意義
我們應致力在語文教學實踐中指導學生掌握朗讀的方法,提升學生語文學習的興趣也提高語文的學習效應。古人亦云:“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讀,是語文教學的基礎,是最常用的基本方法。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自己會聲情并茂的朗讀,還要引導學生練讀,進而能繪聲繪色地表情朗讀,使學生在朗讀基礎上達到模仿、理解和運用的目的。
由于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而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興趣,更主要地是要靠教師去調動,教師的當堂范讀,學生的單人誦讀、齊聲朗讀、分角色朗讀均不失為行之有效的方法。筆者認為:
1.教師范讀其作用首先起講解和感染作用,再者起示范作用,好的范讀本身就是最好的朗讀指導,教師的范讀一要標準,二要生動:范讀在教學中的開端、中間和結束都可運用,時機不同作用也不同。范讀可是全篇的,也可以是局部的。
2.學生單人朗讀,它有利于了解學生理,鑒賞的水平如何,以便于有針對性的指導。其方式也多樣,可以一人通讀全文,也可以按段幾個人輪流或連接朗讀。這樣能調動學生積極地投入到朗讀活動中去,濃厚他們的學習興趣。
3.學生齊聲朗讀也是早有的朗讀方式,不僅能調動全班的積極性,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朗讀的機會,也可以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和學習氛圍,對課堂教學內容感受更加深刻。再一個通過全班協調一致的朗讀,也可以培養學生的集體感和責任感。
4.分角色朗讀,可用在劇本或人物多、對話多的課文教學中,其好處是朗讀者的任務單一,有利于表達出特定人物的特征,比如,在上《離別的禮物》一文,有聲有色的分角色朗讀有了創造情景的效果,把爸爸的無奈,爺爺的矛盾,繼母的虛偽冷酷,以及彼得的傷心淋漓盡致的展現出來,讓學生實實在在地感悟社會生活中的真善美,并能自覺的想做一個善良、真誠的人,我覺得教學效果很好。另外分角色朗讀也可以避免一人讀頭緒紛繁,顧此失彼的缺陷,更能活躍課堂氣氛,增加生動性、趣昧性,調動起學生強烈的學習興趣。
教師在整個教學中,要注意運用朗讀,明白有聲語言的重要性,從而提高語文教學質量,運用朗讀來幫助學生領會課文內容,感受文章的氣勢和韻味。我常常告訴學生朗讀有助于理解和記憶,并借助古代人讀書學習的方法證明朗讀的意義。那么,怎樣使朗讀真正教學中取到作用呢?我認為在朗讀中應注意做到:運用停頓、重讀、語調和語速節奏等誦讀技巧,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培養閱讀能力,它是衡量對句字的理解與表達能力的標準。停頓,首先要求讀準標點符號,而在標點符號無能為力的情況下,如何處理好句中的停頓,則要求學生有一定的句法分析能力和語言理解能力,和停頓相適應、相配合。句子中哪些詞語重讀,也要有一定的語文知識作基礎。而如何重讀,作為一種技巧,要比停頓更難掌握。至于語調,漢語有“降抑、昂上、平直、彎曲”四大類型。如果能抓住以上方法,那么必然使學生在理解和表達兩方面都能提高。記得我讀中學時老師教我們《孔乙己》這篇課文,有這么一句“孔乙己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我印象特別深,當時他讓我們反復讀這句話,領會 “站著”、“長衫”和“唯一”這三個詞,至今孔乙己身上所表現出來的不協調,獨特形象仍栩栩如生展現在眼前。又如課文的結尾,“我現在終于沒有見——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我們在讀時就注意到了在“大約”之后安排了兩個較明顯的停頓。感受到“我”無從知道孔乙己確切消息的猶豫和帳惘的語氣:將“的確”處理成重讀,以短促卻不失悲哀的話氣表達出來。孔乙己這個被舊社會吞噬卻從來無人過問的悲慘結尾,更加引起同學們的沉思和同情。如今我也用同樣的方法來教學,學生對作品的主題就會理解得更加深刻,這樣的朗讀,實際上就同分析緊密結合在一起了。適時運用抑揚頓挫,輕重緩急恰如其分的朗讀來輔助講解,甚至代替講解,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也是一種好途徑。
中等職業教育語文課本中所選的文章大都是很好的,無論是語言還是構思、立意或篇章結構,均是非常優秀的。對這些美好語言材料的朗讀,本身就是一種引發情緒愉快的心理活動,能使學生獲得精神上的享受。如朗讀教材《我喜歡出發》一文中:“人能走多遠?這話不是要問兩腳而是要問志向;人能攀多高?這事不是要問雙手而是要問意志。于是,我想用青春的熱血給自己樹起一個高遠的目標”這一句段,使作者和讀者在對話中,產生生命的共鳴,共同去塑造人生。又如在《再別康橋》中,如詩如畫的意境讓讀者體會了詩人對昔日生活的懷念及對理想與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致橡樹》中對平等,獨立,互依互存的愛情觀的贊美之情。那么多文質兼美的名篇佳作中,不僅表現了大量的自然美、社會美,也體現了不同形式的藝術美。文章的作者通過美的語言、美的構思,為我們塑造了美的形象,美的意境。葉圣陶先生稱有感情的朗讀為“美讀”,他說:“美讀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說什么,而且與作者的心相通了,無論興趣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獲。”因此朗讀是從審美心理角度出發,把學生從消極被動的接受對象,轉化為積極能動的“審美主體”,使學生獲得求知和情感上的滿足和喜悅,從而激發內心的情感,達到“動心忍性的目的。如《荷塘月色》朗讀時學生就感受到在欣賞一幅畫、一首詩、一首優美的曲子,其語言的繪畫美、韻律美,在誦讀中無疑給學生以無窮的藝術感染力。
美國語言學家布龍菲爾德在《語言論》中說:“說話人和聽話人之間原有一段距離,是兩個互不相連的神經系統由聲波作了橋梁。”也就是說書寫的藝術哪怕文法上修飾得多么好,在表達語調時卻是無能為力的,說明讀作為有聲語言,能把作家的文學作品,繪聲繪色地傳達給聽眾,使其受到感染,達到如聞其聲,如見其人,如臨其境的地步,朗讀文章還能夠在口頭上逐漸習慣文章的遣詞用語,使學生自然地吸收書面語言,使談和讀聯結起來。這對我們大力推廣普通話和標準用語,糾正方言和在作文中正確使用書面語和口頭語的作用是潛移默化的。另外,學生朗讀水平的優劣直接影響著日常口頭表達能力的高低,我們往往能從學生的朗讀水平、口頭表達能力較準確地看出他們的語文水平。朗讀能把書面語言不自覺地轉化成學生的口頭語言,規范口頭語言;反過來,口頭語言水平高,能力強,又能不斷提高其書面語言的表達水平。所以說朗讀是書面語言和口頭語言之間的一座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