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秀瓊
(四川省西昌市瑯環(huán)小學 四川西昌 615014)
對低年級彝族學生學習漢語言的探索
杜秀瓊
(四川省西昌市瑯環(huán)小學 四川西昌 615014)
教育科研是現(xiàn)代教育的特征,開展教育科研是學校的發(fā)展之路,針對山區(qū)及壩區(qū)學校越來越多的彝族學生入學,我們學校開展了“低年級彝族學生學習漢語言存在的問題”的課題研究。在學校領導的有效組織,管理下,課題有序的開展了。我有幸成為課題組的一員,現(xiàn)就課題研究中遇到的幾個方面總結如下:
一、在課題研究中,讓我感觸最深的就是彝族學生在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后,有了不小的進步。從他們反饋給我們的信息看,他們并不是對漢語言“一竅不通”。剛開始,我班上的幾個彝族學生只能說的漢語就是“是”或“不是”。學習習慣和生活習慣都很差。不愿與人交流,就是你主動與他交流,他也只會看著你點頭或搖頭。但是,經(jīng)過一年的學習后,他們著實進步了不少,知道要講衛(wèi)生、要講禮貌了、生活習慣改好了,并養(yǎng)成了一些學習習慣。現(xiàn)在不僅能說一些漢話,還能寫出一些簡單的短句。因為認識的漢字多了,也就會說了,也愿意并能主動地與老師、同學交流了。每當進學校他們對我說“老師,您好!”放學時說“老師,再見!”的時候,我真的感到很欣慰。這就是他們的進步,這就是我們付出辛勞后取得的成果。所謂“沒有教不好的學生”的“好”只要理解為學生的進步,哪怕只有一點點進步。那么,我相信我們每個教師都能做到的。
二、課題研究所取得的成效
1.教師從中體會到了更多、更好、更細的教學方法和教學策略。
2.彝族學生對漢語言的認識有了很大的進步。
3.彝族學生的生活習慣和學習習慣都得到了培養(yǎng)。
4.漢族學生在看到彝族學生努力漢語言的同時,他們也更加努力地學習了
5.通過一起生活,一起學習,通過交流,漢族學生對彝族學生的看法改變了很多。
三、課題研究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其解決策略
1.彝族學生對拼音的掌握有一定難度。就算是對最基本的漢語拼音中的聲母、韻母及聲調的區(qū)分都要學習很久。和漢族學生比起來,他們學習的時間長,難度大。因此,在進行拼音的基礎教學時,教師需要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花在他們身上。使他們能熟練掌握聲母,韻母及拼音中的聲調。拼音是基礎,把拼音學好的話,對他們今后不論是學習語文還是數(shù)學都有很大的幫助。所以,在低年級時一定要把基礎打扎實。
2.彝族學生在學習漢語言時,因為受到彝語的影響,特別愛說“倒話”,如“我要吃飯了”會說成“吃飯了我”。在我所任教的班級里還有一部分學生是留守兒童。他們的父母因種種原因,不得不到外地打工或是留任老家,于是就把孩子托付給年邁的老人,親戚或是放任孩子們獨自居住。這樣一來,孩子們回家后就出現(xiàn)了學習“空白期”。做不做家庭作業(yè)無人監(jiān)督,作業(yè)做不了無人輔導。家里的老人因為不懂漢語也只能用彝語和孩子們交流,孩子們在學校學到的語言無法在家庭生活中得到實踐。所以,教師在日常的學習和生活中,要多與他們進行交流,并鼓勵他們主動與別人交流。
3.彝族學生對漢字的書寫較難,特別是書寫筆順,完全不講究。這就要求語文老師在教學時要加大力度。當然,其他老師在教學過程中,板書時也要注意漢字和數(shù)字的正確書寫。
4.讀書習慣較差,不喜歡去讀。針對這一點,在平時的教學中,可以多開展一些如詩朗誦之類的一些比賽,以提高他們讀書的興趣。
5.幾個彝族學生在一起玩耍時,就習慣性的用彝語交流。這需要老師使用“強制手段”,制定班規(guī)如在學校必須說普通話等。
四、對于今后的打算:通過一年的學習,彝族學生對漢語言已有了初步的認識,知道這是他們與外界接觸,交流的一種重要工具。也是學好知識的一個重要途徑。他們也已經(jīng)學會了說漢語,并能寫一些簡單的,常用的短語。那么在今后的教學中,將逐步加深他們對漢語語法的學習,用漢語的魅力去吸引他們。爭取在小學階段,就把他們培養(yǎng)成小小的“漢話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