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渭芬
(廣州市海珠區六中珠江中學)
生本課堂中如何利用小組合作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
黃渭芬
(廣州市海珠區六中珠江中學)
教育活動以學生為本,將課堂的主體還給學生,這既是生本理念提出的必然要求,又是生本課堂的重要體現。在初中數學教學中,隨著知識問題的復雜性和多樣性,開展小組合作,提升學生解題能力,是現代課堂的重要特征,一方面有利于復雜問題的及時解決,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學生團隊意識的養成和提升。針對教學中的現實問題,在相關理論指導的基礎上,對生本課堂中如何利用小組合作提升學生解題能力進行闡述,旨在指導初中數學教學理論研究和教學實踐。
生本課堂;小組合作;解題能力
盡快把學習的任務交給學生,這是現代教學的現實要求,也是生本課堂的重要特征,隨著社會化的深入和社會分工的細化,轉變學生學習方式,提升學習參與度具有重要作用,通過小組學習的方式,有利于疑難問題的快速解決,同時通過解題合作,也能提升學習的配合能力,提升人際交往能力,形成團隊意識,最終實現解題能力,乃至全面素質的提升。
針對這一問題,如何在生本課堂上,通過小組合作提升初中生的實際應用解題能力,本文將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闡釋和論述,并配以實例進行解析。
在小組合作學習,提升合作解題能力的過程中,如何進行有效的分組,堅持何種原則,是教師首先必須考慮的問題,也是這一教學目標能否實現的重中之重。在一些情況下,可以堅持學生同質分組原則,就是教師在分組的過程中,對全班學生進行綜合分析后,根據男女比例、學習能力、性格特點等進行平均分組,一般情況下每組4~5名學生,這樣更有利于分組的公平,有利于總體的平衡及保證小組間的競爭。在小組內部,可以堅持差異分組原則,就是在每個小組中,根據學生的不同差異,對優秀學生、中等學生、待進學生進行合理分配,特別重視組長的人選,通過不同學生成績的梯次組合,實現小組真正的互助解題學習。
解題小組的分配,不能固收塵歸,有一個重要原則,就是要尊重學生的個人意愿,如果有學生提出合理的分組要求,要盡量給予滿足,這樣可以保證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參與度,對完成學習任務可以起到更好的作用。在解題小組組合的過程中,也不能一成不變,還需要進行動態的調整,在經過一段時間的合作后,可以打亂學生進行重新分組,這樣可以讓每組之間相對均衡,也能擴大學生的交往范圍,另外,也能防止學生小團體的產生。
在初中數學的實際解題過程中,通過小組合作,最先提升的是學生解題前的讀題能力。初中數學題目已經呈現一定的復雜性,如,較長的題目設置。在解題之初,就給學生帶來了較大的讀題障礙,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大家在討論之前,可以一起耐心讀題,特別是對于很多專業和陌生的概念,由于距離初中生的生活較遠,存在一定的認知障礙,所以,在合作解題的過程中,大家要先從讀題入手,在這一過程中,積極把題目涉及的類型、知識點銜接等分享給小組成員。通過有效的組內說題配合,達到小組合作提升解題能力的效果。
在這一審題過程中,教師也要加強對各小組的指導,在方向上進行引領。舉例來說,在這樣的題目中:欲蓋一棟130平方米的房屋,房屋的一個邊靠在另一棟房屋上,且長16米,同時在與墻平行的另一側中間打開一個寬約1米的房門,現有能圍成32m長的木板,求房屋的長和寬各是多少?在這樣的例題中,由于學生缺乏生活經驗,對現實建造房屋沒有經驗,因此,就有必要通過小組合作討論,互相交流,加深對這道題目的理解,并找準文字背后蘊含的意思,這樣的題目考查了學生的基礎知識,提高了學生讀題和解題的能力。
在學習過程中,什么時候開展小組合作,面對什么樣的問題,需要通過合作進行解題,這是教師設計教學的重要環節,也是學生小組學習能力提升的關鍵。一般情況下,教師要遵循一定的原則,就是在學生獨立思考會出現難度的時候,就要采取合作解題的方式,以此來幫助學生解決問題。
此時開展小組合作學習對困難問題進行解析,可以鼓勵學生去討論發現,主動探究,最終成功解決問題。例如,在教學“平均數和眾數”這一內容時,出現多名員工的薪酬總計表,此時,工資過高和過低的人對平均數產生了較大的影響,由此產生了一些問題:就是哪些工資更能反映平均水平,這時候就可以組織小組討論,形成一定的解題意見,并且通過小組的方式進行回答,在這樣的問題中,小組最終達成共識,形成正確的解題思路。
初中生經過小學等低年級的學習后,大致都你想到了什么”的問題討論后,讓學生親自貼安全標志,這樣的自主活動不僅進一步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過程,同時也是對學生安全教育、生命教育的有力舉措。
還有更多的細節都證明,只有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諸如“如何做到使燃料充分燃燒呢”“充分燃燒的優點有哪些”“充分燃燒的缺點有哪些”“煉鋼爐煉鋼時為什么要不停地鼓入空氣”“在篝火燃燒時,木柴為什么不平放在地上,卻要架空”“這兩種做法對燃料而言有什么好處?對環境來說又有什么幫助”等問題的真相才切切實實“從水面浮出”,而這一切不是學生通過老師的單項灌注而來,而是通過自主自悟而來,因為更具價值——通過自主的方式,與化學對話,與思維對話,與化學精神和品格對話,而這不正是化學的核心素養之所在嗎?
“要穿越那些看不見的邊界——穿越教室的邊界,穿越學校與家長的邊界,穿越學校與媒體、社會的邊界,這樣才能打開課堂。”的確,好的化學學習應該引領孩子們穿越更多個壁壘,去跨過更多個邊界,引領學生盡可能地去拓展自己的知識疆域和精神疆域。學生的生命場域一旦大面積地拓展,必將有更大的吸納力,可以學得更多,收獲得更多。
就“燃料和熱量”的教學,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延伸:
1.根據生活知識,試舉出一些利用化學反應放出熱量的實例,比如利用炸藥定向爆破拆除樓房,比如生活燃料的做飯、取暖等;比如利用燃料燃燒而進行發電、制陶瓷、冶煉金屬和發射火箭等等。
2.根據這節課所學的知識,課本上的資料,還可以到圖書室或者上網查一些資料,用擬人化手法寫一篇科普小論文:《我們化石燃料三兄弟》,向人們介紹化石燃料。
3.調查與研究:煤的加工產品有哪些用途?(可以通過查閱書刊、報紙、上網、實際訪問和請教他人學生課后獨立完成鞏固本節課所學知識,拓寬課外知識。)
4.思考:減少燃料燃燒對空氣的污染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比如減少煤中的含硫量(使用脫硫煤),工廠廢氣凈化后再排放,汽車尾氣凈化處理,開發新的清潔燃料及能源,加強環境監測等等。
這樣的拓展已不僅僅拘囿于書本和課堂,而是擴展至課外,延伸于生活。這樣的課堂讓師生看到了教學的更多可能,意識到了什么樣的資源觀念將決定什么樣的課堂:既基于教材同時又超越教材,才能讓課堂變得大氣、厚重、精彩和堅實。事實上,在這個開放的社會,將眼光聚焦于四面墻壁內的課堂顯然是不夠的,只有打開課內外的壁壘,給予學生一個“由理論到實踐”的印證空間,才能逐步引領學生走上一條激活學生思維深處海量的生活經驗的探究之路。初中化學教學中,尤其需要這樣的探究。但愿,化學老師能夠率先走上這樣的延伸之路,并且引領學生收獲沉甸甸的馥郁和果實。
[1]張玉玲.教育,應該按圖索驥嗎[J].教學月刊,2016(1/2):96.
[2]陳俊一.課堂:竇桂梅的教育根據地[J].教師月刊,2015(2):27.
·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