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輝
(吉林省通化市柳河縣第九中學)
淺析初中歷史教學中學生興趣的培養策略
陳輝
(吉林省通化市柳河縣第九中學)
通過歷史知識的學習,學生不僅能夠對人類歷史有所了解,同時也能夠獲得歷史經驗,以歷史作為反思的依據。但是當前很多初中生對歷史課程學習不感興趣,學習效果不佳,這便要求教師能夠在初中歷史教學中,著重對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行培養,積極探索有效策略,實現高效教學。就初中歷史教學中學生興趣的培養策略進行研究分析。
初中歷史;學生興趣;培養策略
歷史知識中包含了眾多的事件、人物、文化等內容,是人類發展進程及智慧成果的縮影。在初中歷史學習中,學生往往會認為歷史知識理論性較強,且與當前生活實際存在一定距離,尤其是古代史,理解較為困難,因而對歷史學習并不感興趣。對此,教師還應有意識地培養學生歷史學習興趣,激發學生學習動力,使其獲得更好的學習效果。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初始興趣尤為重要,就如同第一印象一樣。教師必須在學生接觸歷史課程內容的最初階段,對學生學習興趣予以激發,使其能夠對即將學習的歷史知識產生“良好印象”,并主動接觸、學習,從而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
課程導入是學生每堂歷史課接觸新知識的最初階段。教師還應對每堂課的導入部分進行精心設置,結合學生興趣,引導學生產生探究的欲望。例如,學生雖然接觸過西方文化,但是對西方歷史了解較少,再加上人往往對熟悉的文化更能夠產生親近感,因而在西方歷史的學習中存在一些困難,學習興趣不夠。這時,教師可以利用初中生對故事十分感興趣的特點,在人教版初中歷史九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三課《西方文明之源》教學的課程導入中,先給學生講解一些古希臘、古羅馬的人物故事或是神話故事,吸引學生興趣。如,蘇格拉底與學生之間的對話、普羅米修斯盜取火種的故事等。學生在這一過程中,不僅對古希臘、古羅馬文明有了一定淺顯的了解,對這一部分歷史知識的初始興趣也得到了有效激發,產生了深入探究的欲望,能夠主動參與到歷史教學活動中。
在初中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深入挖掘各類教學資源價值,利用多樣化的資源,進一步增強學生學習興趣。例如,初中歷史教材中包含了各種實物圖片、歷史漫畫等,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一邊閱讀文字一邊觀察圖片,利用文字解讀圖片,運用圖片理解文字內涵,從而避免學生在歷史教學中教材內容講授上產生的枯燥感,在激發其學習興趣的同時,實現其對歷史知識的深入理解。
除了書本上的內容外,教師可以利用豐富的網絡資源增強學生興趣。例如,在人教版初中歷史八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第一課《中國人民站起來了》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在網上搜索《開國大典》電影,并利用現代化教學設備,為學生播放1949年10月1日在天安門舉行的開國大典片段,對學生聽覺和視覺予以刺激,使其身臨其境,感受到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那一刻人民的激動之情,以直觀方式獲取歷史知識、感受歷史,從而進一步增強對這一部分知識的興趣,主動學習并記憶。
對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不僅僅是要求教師激發學生初始興趣、在課堂上增強學生興趣,更是要求教師能夠延續學生的興趣,使其在課后甚至在以后的學習生涯中,都能夠對歷史知識的學習保持更大的熱情。
對此,教師還應為學生設置各類趣味性任務,實現其學習興趣的長效化。例如,在學習人教版初中歷史八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第六課《探索建設社會主義道路》時,其中大躍進時期產生了很多有趣的口號、歌謠等。如“螞蟻啃骨頭,茶壺煮大牛”“土地潛力無窮盡,畝產多少在人為”等。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在課后搜集這些口號,并將一些感到十分有趣的口號在課堂上與教師和同學分享,講解這一口號所描述的實際內容和體現出的歷史內涵。學生對這一任務十分感興趣,能夠自覺在課后予以完成,實現自主學習,并由此感受到歷史課程學習的趣味性,主動探究更深層次的歷史知識,達到延續學生歷史課程學習興趣的目的。另外,為學生安排歷史劇編寫任務、角色扮演編排任務、歷史相關影視作品觀賞任務等,也能夠起到同樣的效果。
學習興趣是學生學習的主要動力,針對當前初中歷史課程學習中學生興趣欠缺的情況,教師還應積極采取相應對策對學生興趣予以培養。通過在課程導入階段激發學生初始興趣、利用多樣化資源對學生興趣予以強化、安排趣味任務使學生興趣得以延續,使學生在循序漸進的過程中,獲得歷史學習興趣的有效培養,真正達到歷史知識的有效學習。
[1]魯德文.初中歷史教學中學生學習興趣的有效培養策略分析[J].教育教學論壇,2014,5(17):85-86.
[2]林恒智.激發學習興趣,提高初中歷史教學效率[J].學周刊,2014,7(14):140-141.
[3]李曉寧.初中歷史教學中學生學習興趣的有效培養策略分析[J].亞太教育,2015,7(13):56-57.
·編輯 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