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立云
(吉林省通化縣英額布鎮中學)
怎樣批評更有效
郭立云
(吉林省通化縣英額布鎮中學)
某一天的數學課堂上,正在進行“三視圖”的新授課教學:課堂上教師發現學生1正“神游四海”。于是拋出一個問題,問他。學生懵懂地站起來,不知所云。在其他同學的嘲笑中,教師給學生1嚴厲的批評,從不專心聽課到作業不認真,從測試失誤到缺乏遠大的理想。在批評過程中,教師發現授課時間有限,于是戛然而止,繼續講授內容,并有意的提速,但下課鈴聲響起的時候,仍然沒有完成預計的講授內容,無奈下課。
從初中生身心發展的特點來看,學生上課走神的現象并不少見,意志力強的學生,能自覺有效地自我控制,而意志力不強的學生,就需要教師適時介入提醒。情境中的教師,未能正視學生這一正常的身心特征,設置問題故意提問學生,自認為是抓住了批評教育學生的機會。而學生如果說最初是因為自己的注意力不集中、回答不出問題的錯誤而羞愧、有所悔意,那么隨著老師的口若懸河,尤其是長時間的批評教育之下,滋生學生的怨恨對立情緒。對于自我意識開始萌發、叛逆情緒出現的初中生,這種情況經常有可能發生。生活之中不乏一些極端的例子:課堂之中與教師公然頂撞甚至大打出手。其實,其中有學生性格品德的原因,亦有教師一貫批評不當,以致積怨過深的原因。另外,帶著情緒的課堂可想而知,匆匆“提速”的教學效果也不容樂觀,所以這樣的“批評”非但不能使當事人心服,亦會使其他學生為之厭煩,久而久之,還會影響教師在學生心目中的形象。我很贊同一位教育工作者的觀點:“教室是允許出錯的地方,學生是允許犯錯的人。”可以說每個人都是在錯誤中成長著、提高著,在不斷犯錯誤與改進中增強著耐錯的能力,完善著思想和人格。而教育是一種行為藝術,老師既要有一雙洞察一切的眼睛,也要有容忍一切的胸懷,教師既要能一針見血地指出學生的錯,也要給學生的錯留下一個自由的出口,就像給學生的錯誤打個“活結”,讓犯錯誤的人可以在適當的時候,自己解開。只有有效的批評教育,才能讓學生知道自己的錯誤,并且能接受批評,改正錯誤。
在一個人的成長過程中,總避免不了會犯這樣或那樣的錯誤,其成長就是在這種不斷出錯和改正的過程中變得有膽識、有智慧、有能力。同理,一個人的思維也是在不斷修正不足的過程中變得越來越活躍、越來越成熟。既然“出錯”是普遍的、必然的,那么在數學教學中企圖讓學生完全避免錯誤是不可能的。教師必須正視這種必然,才會用寬容之心對待學生的“錯誤”,給學生時間回味,從而使他們真正自發地修正錯誤。
再如,某一天的數學課堂上,老師發現一學生低著頭,在整齊端坐的其他學生中顯得尤為突出,于是,老師停頓了一下,說:現在老師看同學們基本上都是“正視圖”,唯一有一名同學是“俯視圖”,學生立刻端正坐姿,集中了注意力。
這個案例中的教師能正視學生容易開小差的身心特點,在情緒上不動聲色,一邊傳授知識點,一邊點醒正在走神的學生,十分巧妙地達到了批評的目的。相信此時的學生是心存感激的,因為教師不著痕跡的批評保護了他的自尊心,而隨著這種感激的不斷積累,師生之間的情感不斷積累。在此融洽和諧的師生關系中,教師進行教育教學定會得心應手。
如果說這種批評技巧是“聲東擊西”,那么“輕松幽默”的方式也比較不錯。比如,在課堂中,被提問的學生卡殼了,教師不妨給個臺階;比如查閱詞典,借助小組的力量,高手指點等。在這個特殊照顧中,既傳達了教師批評不滿的情緒,又給學生仁至義盡的壓力。在這個壓力的作用下,相信學生會努力完成學習任務的,也就達到了批評的目的。
其實,批評的方式方法眾多,可謂批評無定法,但有一條根本宗旨,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用誠摯之心,實施有效地批評,既體現了教師的教育智慧,又彰顯出教師對教育的熱愛。
隨著基礎教育改革的推進,傳統的師生觀受到巨大沖擊,民主、和諧、平等成為眾多教師追求的最高目標。在此基礎上,教師對學生的評價常常會小心翼翼,大多提倡使用褒揚,甚至避批評而不談,生怕越了課改的雷池。事實上,沒有批評的教育是不可能完整的教育。試想,學生時時刻刻只能聽到贊揚一片,他們的承受力將是何等的脆弱?這樣的人生又是何等的殘缺?學生的身心處在成長與發展的階段,隨時需要外力的推引,這樣的外力除了表揚外,批評也是必不可少的。如果說批評是暴風驟雨,表揚是和風驕陽,那么,教育中既需要批評的洗禮警醒,又離不開表揚暖人激揚。如何使兩者切實有效地運用到我們的教育中去,是教育工作者面臨的一大課題,也是我們成功教育的關鍵所在。
·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