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峰,趙曉宏,趙越,邢可佳,金珂
(1.環境保護部環境工程評估中心,北京 100012; 2.國家環境保護環境影響評價數值模擬重點實驗室,北京 100012)
?
基于互聯網的環境影響評價數據共享與應用
丁峰1,2,趙曉宏1,2,趙越1,2,邢可佳1,2,金珂1,2
(1.環境保護部環境工程評估中心,北京100012; 2.國家環境保護環境影響評價數值模擬重點實驗室,北京100012)
摘要:環境影響評價基礎數據庫積累了大量環評基礎資源和業務數據,通過搭建基于互聯網的環評基礎數據共享與應用平臺,可逐步實現基礎數據庫建設成果的對外共享與應用。環境影響評價數據共享與應用平臺將面向公眾、環評機構、評估機構及環境管理部門提供基礎數據資源、數據分析、模型計算、數據挖掘等信息資源與技術服務。下一步將結合系統服務功能完善和成果應用的深化,不斷拓展數據資源的來源和成果應用范圍,優化數據共享與網絡服務模式,逐步實現互聯網平臺數據的自我更新和功能持續完善。
關鍵詞:環境影響評價;基礎數據庫;數據共享;在線計算
在環境影響評價文件的編制和審批過程中,需要大量的國家法律法規文件、環境和行業基礎數據作為支撐,并需要進行一系列的模型預測計算。長期以來,全國上千家環評單位、近十萬環評從業人員各自以不同的方式和渠道獲取有關數據,使用各種不同的技術方法進行環評數據的處理與計算分析,不僅造成了資源和財力的浪費,甚至由于數據獲取渠道不暢和收費不合理等問題,致使個別環評單位擅自編造或提供不實數據,嚴重影響了環境影響評價文件的真實性和客觀性。
環評基礎數據庫經過5年多的持續建設,目前已經基于環保專網開發了數據中心、環評會商系統及共享平臺,收集整理了環境保護部環境工程評估中心近十年的環評報告書、評估意見、審批批文等上萬份環評文件,整理了十多個重點行業、數千個建設項目的環評指標,同時收集了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等敏感點的信息、地形數據、水文資料、氣象數據等環評所必需的大量基礎數據,開發了面向國家和地方環評技術評估及審批的會商系統。但由于目前數據庫應用平臺是建立在環保專網(政務外網)內,僅環保部各司局、國家及試點省市評估中心、信息中心能登錄和應用,而廣大環評單位和社會公眾還無法有效利用這些數據資源,數據庫研究成果尚未在社會經濟發展中發揮出更大的作用。
1環評基礎數據庫建設成果
環評基礎數據庫建設項目的建設內容包括標準規范、數據中心和會商平臺3部分。
數據中心盤活并入庫了10年來國家級環評核心數據,提取了16個重點行業3 000多項環評項目指標,入庫各類支撐數據50多萬條,涵蓋氣象、水文、地形、水質監測等基礎數據以及全國主體生態功能區劃、自然保護區等空間地理數據,囊括戰略環評、規劃環評、項目環評、項目驗收等項目運行各階段的全生命周期環評數據,初步形成了環評“支撐數據”、“業務數據”、“管理數據”三大庫群,同時實現了部分地方環評核心數據的整合和集成。
會商平臺建設是基于數據中心的支撐數據、業務數據和管理數據三大數據資源,利用GIS、遙感、虛擬現實等空間技術,構建的集海量環評基礎數據處理、查詢、可視化表達、模擬分析、對比分析與數據挖掘、信息共享服務等功能于一體的數字平臺。通過整合污染源、氣象、地形、地理等海量數據,無縫集成環境影響評價法規模型,利用GIS的空間分析功能,以“環評一張圖”的形式直觀展現項目的工程概況、區域環境、環境影響、指標對比和公眾參與等五大功能模塊。“環評一張圖”為環評會商平臺提供了技術分析和支持手段[1]。
為逐步實現科研成果的轉換應用,環評基礎數據庫項目于2013年開始依托已有的環保政務外網(即環保專網),按照環評基礎數據標準規范體系和共享管理辦法[2],搭建了“環境影響評價基礎數據庫共享平臺”,在環保部和地方環境管理部門之間建立共享機制,為環評審批部門、技術評估部門、環評機構、企業和社會公眾等五大用戶提供數據檢索、統計分析和數據共享等技術支持與服務[3]。
2環評數據共享與應用方案
環境影響評價數據共享與應用的目標,是實踐環保法對環評信息化的要求,充分利用現有科研課題研究成果和歷年業務積累,為社會公眾、環評機構、評估機構及環境管理部門提供行業資訊、基礎數據資源、環評技術支持、環評項目分析、模型計算、環評指標數據挖掘等信息資源與技術服務。近期數據共享與應用建設內容主要包括:基礎數據共享服務與應用、GIS資源共享與應用、系統開發接口規范建設等內容,建設框架如圖1所示。

圖1 環境影響評價數據共享與應用方案框架Fig.1 Data sharing and application framework of EIA
2.1.1基于互聯網的環評數據服務平臺開發
基于互聯網的環境影響評價數據服務平臺是整個數據共享與應用服務的基礎[4],服務平臺包括網站平臺和數據中心建設兩個部分。網站平臺作為對外提供信息資源和技術服務的窗口,主要展示平臺內各系統的數據服務信息,發布最新通知公告,提供共享資料下載,突出宣傳和展示對外數據服務與信息共享功能。數據中心主要基于現有環評基礎數據庫的建設成果,對經過整理和校驗的基礎數據資源進行移植,主要包括:歷年審批建設項目基礎信息、文檔資源附件(環評報告書、環評指標庫、環評批復、驗收批文)以及評估業務狀態等數據信息,并實現與環保專網數據中心的定期(不低于每24小時)數據交換與更新。數據中心同時開發標準數據調用服務接口,為平臺內其他各類共享與應用系統提供數據調用服務,以實現對數據資源的深度利用和二次開發[5]。
2.1.2環評信息資源整合與信息推送服務
隨著《環境保護法》的修訂發布,近年環境保護相關政策法規及行業規范導則進入新一輪的更新階段,針對環評相關最新信息資源進行收集、整合和推送也至關重要。通過調動服務平臺用戶共同收集、共享國家及地方最新公布的環評政策、法規、標準、規劃等信息,并提供經數據服務平臺標準化和結構化后的文檔全文檢索與下載、信息推送服務。針對用戶行業背景和搜索習慣,逐步開發可定制的個性化信息推送服務。
2.1.3環評項目信息查詢與數據分析服務
建設項目信息是數據中心提供數據共享和應用的核心基礎,目前基礎數據庫已實現業務數據和指標信息在業務流程中自動生成、采集和入庫,數據信息經進一步整理、校驗、分析后,將逐步對外提供數據共享和數據分析應用。近期可面向環境影響評價行業用戶提供項目周邊信息、同行業項目審批信息(審批登記表)、行業指標、環評批復、驗收批文等環評管理全流程資源信息的檢索、統計與大數據分析功能,通過分析項目周邊以及同行業相關項目的分布、投資、污染物排放以及環境影響等相關信息,為環評編制、項目審批提供信息服務和輔助決策。
2.2.1環評GIS應用平臺開發
環評GIS應用是環評數據服務拓展和可視化應用的基礎,也是實現數據應用與研究成果空間展示的平臺[6]。GIS應用平臺將逐步移植環評基礎數據庫會商平臺與數據資源成果,實現支持谷歌地圖、天地圖等互聯網切片底圖數據接入,并提供環評基礎地理資源、敏感點、環境敏感區的查詢與數據展示能力。其中,GIS平臺基礎地理資源包括全國政區邊界、全國路網等矢量數據,環境敏感區包括集中居住地、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等區位的矢量數據。
2.2.2環評基礎地理信息應用與模型計算服務
基于現有環評會商GIS平臺與基礎數據庫地理信息資源開發的在線應用系統,可對外提供環評基礎數據資源的模擬與預處理、遙感與影像資源查詢與數據分析,以及環評在線制圖、模型在線計算與復核功能。數據資源服務包括地面及高空氣象數據、地形數據、地表參數、遙感影像、環境質量背景濃度等環評所需基礎資源的數據模擬及預處理服務。在線制圖功能包括建設項目位置在線導入、輸出項目平面布置圖、區域周邊關系、監測點位、敏感點位圖。用戶制作的主題圖、環評項目信息圖件能直接輸出為“環評審批受理”所需的專題圖格式,實現與審批受理系統相互兼容。模型在線計算服務包括提供通用模型基礎數據格式轉換、基于GIS平臺的AERMOD大氣模型在線計算、基于命令行的CALPUFF在線計算模擬、EFDC地表水模型在線計算和技術復核。
2.2.3平臺拓展與開發接口規范設計
統一用戶管理是保證應用系統數據安全性和功能持續擴展的基礎。通過建立統一的用戶登錄與權限管理體系,實現對系統平臺下各子系統的數據統一調用和權限分配與管理功能。為保障未來基于外網共享平臺以及GIS應用平臺集成的各個業務系統或新增開服務系統的一致性、規范性,根據共享服務平臺以及GIS平臺框架,制定并提出統一的系統用戶管理和接口規范、開發要求、數據調用規范等,為平臺后續業務功能擴展和接入提供指導。同時為保障未來交互界面設計的一致性、規范性,還將制定界面設計規范以約束各個系統的交互風格,包括字體、標志、布局、圖標、控件等設計要求。
>>基于互聯網的環境影響評價數據服務平臺是整個數據共享與應用服務的基礎,服務平臺包括網站平臺和數據中心建設兩個部分。

3結論與建議
環境影響評價數據與應用平臺的建設有利于推動環境領域的資源共享進程,充分開發和利用數據資源,實現科研成果和業務數據的最大化應用,并能節約大量的環評經費和重復勞動,創造更多的社會價值。本文討論的數據共享與應用方案還只是探索共享機制的第一步,為實現數據共享與應用平臺的持續完善和推廣,數據共享與應用平臺開發初步完成后,將結合新增系統服務功能和應用成果,不定期召開各類培訓、交流及系統推廣,不斷面向各省市環保管理部門、評估中心、環評單位、社會公眾進行需求調研和應用推廣,根據用戶反饋不斷改進和完善系統功能。
通過數據共享調用和數據互補方式,擴充地方省市相關環評所需精細數據,不斷完善平臺的整合與數據共用。嘗試與相關部委對外數據服務機構建立數據合作或數據調用通道,為環評單位開展環評工作獲取基礎數據建立統一的數據獲取平臺,以簡化環評前期數據準備和數據分析處理工作。
除通過網站和環評論壇等傳統網絡平臺外,還可通過開通官方微信與微博平臺,借助互聯網即時通訊平臺,主動推送網站最新信息、數據分析成果、新增業務服務與應用內容。不定期發布基于平臺收集的大數據分析報告,并借助互聯網、手機平臺、傳統媒體等平臺擴大服務平臺和基礎數據庫研究成果的知名度,擴大信息傳播量和網絡服務平臺的用戶數及知名度。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趙曉宏, 丁峰, 李時蓓, 等. 環評基礎數據庫建設與展望[J]. 環境影響評價, 2014(4): 33- 35.
[2]王卷樂, 趙曉宏, 馬勝男, 等. 環境影響評價基礎數據庫標準規范體系研究[J]. 環境科學與管理, 2011(8): 168- 173.
[3]丁峰, 車蕾, 邢可佳. 多維數據分析在火電行業環境影響評價基礎數據庫中的應用[J]. 能源研究與信息, 2013, 29(2): 106- 111.
[4]劉忠瑞. 環境信息資源共享平臺的頂層設計實現[J]. 信息技術與信息化, 2014(4): 101- 102.
[5]馬朝陽. 鐵路信息共享平臺技術初探[J]. 硅谷, 2014,(6): 158,151.
[6]朱光軍, 楊小琴, 汪蘭芳. 湖北省水利“一張圖”服務共享平臺建設與應用[J]. 水利信息化, 2014(1): 54- 58.

《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分級審批目錄(2015年)》 簡介
作者:環境保護部環境工程評估中心
出版社:中國環境出版社
書號: 978-7-5111-2406-7
定價: 33.00元
出版日期: 2016年1月
本書收錄了環境影響評價分級審批相關的法律法規、部門規章及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審批環境影響評價文件的建設項目目錄。
本書可作為環境影響評價管理人員、技術人員、企業等單位人員在開展環境影響評價等相關工作時使用。
Data Sharing and Application of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Based on Internet
DING Feng1,2, ZHAO Xiao-hong1,2, ZHAO Yue1,2, XING Ke-jia1,2, JIN Ke1,2
(1.Appraisal Centre for Environmental & Engineering, Ministry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Beijing 100012, China;
2.Stat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Key Laboratory of Numerical Modeling for Environment Impact Assessment, Beijing 100012, China)
Abstract:The basic database of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EIA)has accumulated a large number of fundamental resources and business data. Building the platform of data sharing and application based on Internet can progressively realize the external sharing and application of the achievements on basic database. The platform of EIA data sharing and application will be open to the public, EIA institutions, appraisal mechanisms and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department, providing fundamental data resources, data analysis, modeling calculation, data mining, and others information resources and technology services. The next step will be improving the system service function, broadening the application of achievements, continuously expanding the source of data resources and the application range of achievements, optimizing the patterns of data sharing and web services, and gradually achieving self-renewal and function improvement of Internet platform data.
Key words: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basic database; data sharing; online computation
通訊作者:趙曉宏(1973—),男,河北宣化人,高級工程師,主要研究方向為環境信息,E-mail:zhaoxh@acee.org.cn
作者簡介:丁峰(1978—),男,江西萬年人,教授級高級工程師,主要從事環境信息化建設、環境影響預測與應用研究,E-mail:DingFeng@acee.org.cn
基金項目:環境保護部財政預算項目(1441100039)
收稿日期:2015-05-11
中圖分類號:X82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444(2016)01-0010-04
DOI:10.14068/j.ceia.2016.0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