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思
【摘 要】莆仙戲是我國南方戲劇種類中的古老戲曲劇種,素有“南戲活化石”之稱。莆仙戲中包含及留存了眾多劇本、戲曲曲牌及戲曲音樂,在演出形態、演出歷史、舞臺呈現方式上獨具魅力。在國家提倡戲曲保護及百家爭鳴的時代背景下,莆仙戲在保護及發展上面臨著諸多困境,需要我們對其加以分析及探究,促使其有效傳承。
【關鍵詞】莆仙戲;發展;保護;傳承
中圖分類號:J82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01-0057-01
一、莆仙戲的歷史文化背景
莆仙戲源于唐代百戲、宋代傀儡戲,在對兩者加以融合的基礎上發展成為具有獨特藝術風格及表現技巧的戲曲藝術,其在藝術特征上兼具了唐宋曲詞調風韻,由于其在興化發源,其唱腔又被稱為“興化腔”[1]。莆仙戲是福建省的一種古老劇種,由興化得名,故其在早期被稱為“興化戲”,在建國后改稱為莆仙戲。從莆仙戲的整體歷史文化背景上看,其源于唐代,形成于宋代,繁榮于明清兩代,在戲種的傳唱范圍上,由福建莆田、仙游兩縣延展開,直至閩中及閩南等主講興化方言的區域。在莆仙戲早期戲班的演出范圍上,在福州、晉江、廈門、三明、龍溪等地及華僑聚居區都能找尋到莆仙戲班的演出蹤跡。從莆仙戲的演出風格上看,其唱腔中融入了莆仙地區的民歌民謠及俚曲,兼容并包了佛曲法曲、宋元詞曲、大曲歌舞等形式,并采用方言演唱。從莆仙戲的歷史緣起上看,在我國現存戲曲類型中,莆仙戲憑借其距今900余年的歷史,已成為演出歷史最為悠久、表演風格最具特色、演出形態最為古老的戲曲劇種之一。
二、莆仙戲的歷史脈絡探究
從莆仙戲的歷史起源來看,其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在“師南游莆田縣,排百戲迎接”(《景德傳燈錄》)中可知,最早的演出百戲的區域為福建莆田,莆仙戲初具雛形。在將“楚謠”及“吳歌”加以吸收融合后,莆仙戲在宋代發展成熟,其藝術樣式及表演技巧也臻于完善。在宋代,東晉及楚漢時期的歷史故事開始呈現于莆仙戲中,而其獨有的“靚妝”這一表演形式,將戲劇,歌舞揉為一體,成為其區別于其他戲曲劇種的重要標志。進入明代后,莆仙戲中的興化劇開始更多地與地方劇種及民間曲調加以結合,莆仙戲的藝術表現范疇及題材進一步擴大。到清代時期,莆田地區的戲班數量高達150多個,莆仙戲的演出劇目種類繁多。
進入近現代后,莆仙戲與其他劇種交流頻繁,在莆仙戲原有劇目的基礎上,在1911年形成了《水滸》《封神榜》等新劇目;五四新文化運動影響下,一些莆仙戲劇作者開始借助莆仙戲傳播新思想,創作了《阿忽布田》《自由結婚》等劇目;抗戰時期,莆仙戲又承載了抗日思想,在《群魔》《梁紅玉》等劇目中有著集中體現;文革時期,莆仙戲迎來了發展良機,形成了傳統劇目與改編劇目共同發展的良性局面。建國之后至今,莆仙戲的劇目高達5000余個,莆仙戲劇本數量超過800部,其中的《春草闖堂》及《團圓之后》馳名海外,莆仙戲已成為我國乃至世界戲曲藝術的精華及寶貴文化財產。
三、莆仙戲的發展現狀及保護傳承
(一)莆仙戲發展現狀分析。盡管莆仙戲劇目豐富,但在個別的莆仙戲劇目中,由于演出藝人及傳承人年歲漸大及離世,其面臨較大的散佚及失傳風險。而在演出風格及演出形態上,也出現曲牌刪改、改變變奏、聲腔變換等現象,在莆仙戲的臉譜及妝容服飾上,也呈現出被其他劇種同化的跡象[2]。此外,在莆仙戲演出人才及藝術指導上,也面臨人才緊缺,師資及經費匱乏等現象。這些問題的出現,給莆仙戲的保護及傳承帶來了極大阻礙。
(二)莆仙戲保護及傳承對策。首先,作為福建政府及文化部門來講,其應劃撥專門的搶救及扶持資金,一方面全面搜集歸納莆仙戲的劇目及相關戲曲資料,通過開辟莆仙戲專刊、專版等方式,擴大莆仙戲的社會影響力;另一方面通過多媒體制作技術,制作莆仙戲的宣傳視頻及相關專題唱片,使社會公眾能夠在直觀形象中感知莆仙戲的藝術內涵及演出風格[3]。
其次,提高戲曲院所、專業及民間演出團體的莆仙戲演出水平,將莆仙戲的藝術風韻加以原汁原味的呈現;搜尋及聘請民間的蒲縣戲演出者及傳人,通過對其進行訪問及錄音等方式,復原莆仙戲原生態的演出形態及方式,為演出團體進行傳承演出做好鋪墊;建設及完善莆仙戲的演出場所及劇院,彌補莆仙戲演出條件及演出范圍過于局限的缺陷,為莆仙戲的長期保護及傳承提供物質保障。
再次,應注重對莆仙戲進行必要的革新。在保留原有的演出形態、表演技巧、聲腔韻律的基礎上,適度結合時代背景,對莆仙戲加以必要的革新,使之融入現代故事及內容,以為莆仙戲的保護及傳承形成助推作用。
四、結語
莆仙戲是我國及世界戲曲藝術寶庫中的珍寶,其傳承了我國悠久的戲曲文化藝術精華及神韻,應注重對其加以保護及傳承。針對莆仙戲發展中面臨的問題及困境,相關人員應做好各自的工作,以確保莆仙戲能夠在時代發展洪流中永葆藝術魅力。
參考文獻:
[1]卓頤.非物質文化遺產福建莆仙戲生存困境及其對策[J].沈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4):504-506.
[2]鄭劍飛.淺談莆仙戲傳統藝術的繼承與發展[J].大眾文藝,2013,(4):160+96.
[3]余雅燊.莆仙戲生存的社會載體探析[J].莆田學院學報,2013,(3):102-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