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翔
【摘 要】通過觀賞迪斯尼原作展,筆者認為創作主題的大方向決定了整個創作的良好初衷,而工具材料設備表達方式,都不是決定創造力和企業產品品牌價值的核心因素,真正的核心因素,一直都是創作者愿意為作品的完善不斷追求和修飾的激情,還有不斷堅持的奮斗精神。
【關鍵詞】創作激情;價值觀;新媒體;時代行業趨勢
中圖分類號:J218.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01-0210-02
2015年10月17日在上海世博園藝術館觀看《生命之繪——迪斯尼經典動畫藝術展》后,給筆者帶來的震撼一直未能消散。迪斯尼的造型設計以其“圓潤”“親切”聞名于世,數十年間他們的作品在全世界范圍內受到了廣泛關注和歡迎,品牌延伸出的商業附加值難以估量,迪斯尼樂園作為其衍生產品的極致化形態,更是以“主題公園”的形式在世界各地受到游人的追捧。
作為藝術和商業價值二者完美結合的迪斯尼品牌,以及它派生出來的產品文化現象,能否進行復制,一直都是動漫從業者和相關研究人員樂于思考的問題。
一、制圖工具和材料并不是影響創造力的關鍵因素
以前在網絡或者圖書上看到的迪斯尼或者華納公司的動畫片制作中翻拍或者掃描的動畫張,有紙質的、賽璐璐片的,由于是垂直角度的觀察點,筆者無法判斷其繪畫細節,不能鑒別其創作工具和材料。
這次“生命之繪”(The Illusion of Life)原畫藝術展的動畫張皆有畫框裱制,也無法翻閱,但是從側面可以注意到鉛筆石墨痕跡在射燈下閃閃發光,而且看得出先以黏土含量高的B類鉛筆描繪,再用黏土含量低的H類鉛筆補充細節的痕跡,依次覆蓋的筆觸關系顯而易見。
根據素描常識,B類鉛筆的痕跡是比較容易被擦除的,H類的就難以擦除,要擦除時不僅費力,有時還得借助于刀片才能弄干凈,更加麻煩的是H類鉛筆還會破壞紙的纖維,一旦造成破壞再想進行描繪便很困難。
筆者在21世紀初時開始學習傳統的動畫技能,當時所在動畫公司里一個工作間里的動畫紙張總是會早早用完,直至嘗試用“桑福德(Sanford)”的油性彩鉛來打草稿,由于痕跡較淺,當我們正式撰清時,無需用橡皮擦去這些印記,只需在正確的位置直接用B類繪圖鉛筆描繪即可,效率大大加快,紙張的浪費現象也有所緩解。
問題在于這種油性鉛筆的出現是在近代,在迪斯尼大師供職的上世紀50年代是不存在的,盡管畫材不如現代,他們還是畫出了如此精致和工整漂亮的動畫稿。迪斯尼原作展中公示的這些動畫設計張,除了因為定位孔部份損壞而貼著加固用的發黃膠條之外,其余都很工整、干凈,除了必要的“軌目”等設計符號之外,連一個臟跡都看不到,可見的都是供我們欣賞的線條,須知在他們那個年代,動畫紙同樣是很重要的耗材。
通過研究《迪斯尼動畫造型設計》和《Walt Disneys nine old men》兩本著作,可以發現迪斯尼的動畫師工作熱情高漲,始終充滿了創作激情,因為敬業和責任心,使得他們克服了一個又一個辦公和創作條件上的困難,不斷取得進步。20世紀20-50年代的繪畫工具種類和質量、生產量都不如現代21世紀,所以在動畫師使用時不得不考慮到成本問題,看準了才畫,或者在其他的草稿紙或者廢棄的動畫紙上“打底稿”,胸有成竹時才撰清到正式的動畫紙上,因為動畫師所用的動畫紙纖維較少,紙質偏薄,這樣才能一次“透寫”3-5張,達到連貫設計動作的目的。由此可見,工具和材料的缺陷與不足,是可以被藝術家的熱情和敬業精神所彌補的,老一輩動畫人的敬業和實干精神,永遠值得我們后一輩的藝術家學習。
目前眾多動畫從業人員剛入行時繪畫造型基礎不夠出色,往往在有限的工作時間里無法完成需要的工作,也不能達到所需要的創作質量,這顯然不能用辦公環境和創作工具的不足來當做借口。
二、主題的選擇決定了整個動作設計系列的主基調
《生命之繪——迪斯尼經典動畫藝術展》展覽的序言里提到,通過展示友誼、家庭、勇氣和愛的畫面,讓廣大觀眾認識到這些是我們共同經歷和分享的生命組成段落。
無論觀眾所處不同的國家或者地區,述說何種語言,友誼、家庭、勇氣和愛都是廣為傳頌和關心的話題,并且由于符合世界人民的根本需求,得以傳承至今,經久不衰。比如1928年至1940年的短篇電影中的米奇和他的朋友們:米妮、唐納、高菲,或者是1942-2011年的《小鹿斑比》《森林王子(叢林之書)》,都是贊美友誼的;創作者試圖激勵家庭中的每個成員去實現自我價值并鼓勵他們接受不同的價值觀,尊重他人的不同選擇。比如1940-2014年的《木偶奇遇記》《冰雪奇緣》《超能陸戰隊》,在這些電影中,觀眾都能感受到角色的個人需求和家庭歸屬感帶來的安慰之情,從而引起廣泛的、跨越民族和國界的共鳴。
所以,家庭題材在許多迪斯尼動畫電影中都占據著重要的地位。
當人類面對危險、恐懼和磨難時,需要勇氣。這也是歷史和文藝作品中判斷一個人是否是“英雄”的標準之一。盡管迪斯尼動畫影片的角色以許多不同形式的擬人或者人物形態存在,但總是與這個基本信念相一致。比如1994-2010年中的《獅子王》《花木蘭》《魔發奇緣》這三部影片。大部分迪斯尼影片都會有一個幸福的結局,不管是愛情、親情還是友情,“愛”讓我們為之動容,并擁有自我改變的力量。失去“愛”的人,可能會陷入深深的絕望之中,而“愛”可以讓我們走出低谷,甚至抵達巔峰。比如1937-1991年的著名影片《白雪公主》《小姐與流氓》《美女與野獸》,突出表現了人們對于愛的渴求和期望。
這四大主題,如同文學藝術的慣用主題一般,是恒古不變的世界范圍的價值觀,只要作品傳達的價值觀可以在世界范圍內得到廣泛認同,那么作品在世界范圍內“叫好”和同時還“叫座”,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三、如何理解制作流程中大量引入現代數碼設備的行業趨勢
迪斯尼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它在傲視世界動畫電影市場的同時,自身也在不斷更新和變革,在這個過程中不斷挑戰自我,努力進步。
從事于“迪斯尼九老”的格林·基恩在《美女與野獸》《人猿泰山》《魔法奇緣》幾部經典影片中都是當之無愧的團隊核心人物,作為迪斯尼的資深原畫指導和人物設計師,他在創意團隊里無疑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然而在《魔》片的制作過程中,基恩也放棄了自己一直擅長的繪圖鉛筆,開始使用數位繪圖屏幕來制圖,有業內人士據此提出:是否可以認為傳統手繪的制作方式已經日薄西山,現代數碼制作方式會進一步地蠶食產業鏈中的手繪工序和崗位了呢?
數碼設備的引入其目的是為了提高動畫創作的效率,減少重復勞動和無效勞動,讓動畫創作人員把更多的精力轉移到創意上來,在前期美術設計、商業定位與開發上獲得更多的時間和精力,這樣可以讓動畫人創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這絕不會成為怠慢創意人員、輕視他們勞動的理由,因為電子設備和元件永遠都是從屬于創意人才的附加物體,它無法取代人腦派生出來的創意和靈感。
約翰·拉賽特曾先后供職于迪斯尼和皮克斯公司,皮克斯的企業信條也與拉賽特的個人信仰相契合:去夢想,去相信,去冒險,去奮斗。因為像孩子一樣夢想,方能保住童心;像兒時玩伴一般信任,才能贏得最純真的信賴;像扎入水中一樣冒險,而不會害怕激起千層巨浪;像兒時瘋玩般努力奮斗,才能爆發出幼年時的特殊潛質。
工具都是可以更換的,設備都是可以升級的,他們都是“身外之物”,唯有一顆追求卓越,不斷進取,敢于探索的心,才是保證我們不斷進步的不二法寶。
參考文獻:
[1][美]弗蘭克·托馬斯,奧利·約翰斯頓.生命的幻象:迪斯尼動畫造型設計[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11.
[2][美]John Canemaker.Walt Disneys nine old men and the art of animation[M].Disney Enterprises,2001.
[3][美]比爾·卡波達戈利,琳恩·杰克遜.皮克斯:關于童心、勇氣、創意和傳奇[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