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投只求最好不求最大
轉型成敗關鍵
《英才》:2015年是國投成立20周年之際,國投在整個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已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你最大的感觸是什么?
王會生:這20年確實很不容易。從組建到2002年是“一次創業”階段,主要是謀求生存的基礎。第二個階段是從2003—2012年“二次創業”的十年,屬于公司快速發展階段。這十年公司年均利潤增長在30%左右,來之不易。
2013年以及未來這些年是公司的轉型階段。原來的傳統業務支撐了公司和國民經濟的高速發展,但現在這些產業都頂到天花板上了。而且有的還是僵尸,今年要清理僵尸企業,煤炭就是重點之一。
已經到這種程度,電力過剩、煤炭過剩、港口飽和,化肥也在趨于飽和。
國投很早以前就提出要轉型,五年前就提出了“六個轉變”。但是轉型步伐比較慢,一直不理想。
《英才》:主要問題出在哪里?
王會生:這里面有很多因素。一是一直沒有找到一個好的盈利模式,到底怎么個轉法、往哪轉,不是太清晰。另外,可能也不僅僅是我們一家的問題。十八大以后國家提出來“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中國制造2025、“互聯網+”,這才找到一條新路,有了明確的方向。
但也有我們自己的問題,就是大家的危機感不強。這幾年小日子過的挺好,年年30%增長,還要轉型?不轉型就30%增長,不挺好的嗎?連續11A,也就意味著年年收入在增加,大家危機感不夠強。
《英才》:國投作為新一輪國資改革首批試點單位,能發揮哪些獨特作用?
王會生:國投的獨特作用在哪?第一就是導向作用,引導新興戰略產業。第二就是調整結構,包括重組、整合、退出。國投20年,天天在做這些事。第三是資本經營,把資產變成資本。通過資本市場不斷壯大。
國投進入改革試點單位,試點第一就是試方向,國企到底干什么事?原來說國企什么都干,搶了民營飯碗了,社會上就有意見,說你該干的,不該干的都干。現在很清楚,一個叫做命脈,一個叫做民生。
命脈的東西不能撒手。關乎民生的養老、環保、扶貧,沒有效益,民營不肯做,但國有企業必須做起來。
另外,要采用新的體制機制,包括現代企業法人治理結構。混合所有制、職工持股、授權,試這些改變過去體制機制掣肘的東西。
《英才》:展望未來,中國經濟已不再處于高速增長狀態,國投未來的增長抓手將放在哪里?
王會生:面向未來國投必須深化改革,轉型升級,加速發展。這是集團能不能華麗轉身,能不能在“新常態”下,把握發展機遇,克服已有產業天花板,走出一條新路來的關鍵。
轉型成功了,國投就有百年歷史的可能。轉不過來,國投可能在不遠的將來,就會被歷史所淘汰。
《英才》:隨著改革的推進,國投架構是否也會進行重新整合?
王會生:業務單元重新分類,分成四大類,傳統的基礎產業、前瞻性戰略性產業、金融及服務業,以及國際業務。
應該說傳統產業,已經干得不錯,但要進一步整合,符合國家的戰略趨勢,比如煤炭現在不行了,把煤炭公司改造成為礦業公司,和“一帶一路”結合起來;電力理順上下游關系,調整結構,發展新能源,特別是智能電網、微電網;港口要整合運營能力。
金融服務業上,打造金控板塊。安信證券進入后,對國投的金融板塊起到了非常大的支撐作用。
第三個板塊就是前瞻性戰略性產業,這對國投來說是新事。國投的經營是通過基金的模式去引領新產業的發展。戰略新興產業對國投的未來是至關重要的,這個板塊能不能發展起來,是國投的命門,是國投的引擎。
第四塊是國際業務。
《英才》:2015年底中國高新改名為國投高新,是否也是轉型的一種表現?
王會生:轉型就靠它,這塊轉成功,國投成功,這塊轉不成功,國投就失敗。高新產業是集團的利潤“蓄水池”,但是現在的水還不夠,池子里頭的水才剛到腳脖,起碼得兩米深才行。
全世界都在調整
《英才》:你近期出訪了美國、日本、德國等國家的先進制造業企業,有什么感觸?
王會生:現在全世界都在調整,全世界都在創新,我們的調整和創新其實是落后了,當然現在追上并不晚,新東西別落下,老東西要追上來。
《英才》:主要考察了哪些產業,對國投未來的發展有哪些啟示?
王會生:我考察的主要是兩個領域,一個是先進制造業,一個是養老。
在日本考察了一些養老設備、養老機器人,針對的是失能、失智老人。小機器人個頭不高,它的芯片儲存的信息會在云里面更新,它可以把老人家的信息都保存下來。機器人會和老人說小時候的事,非常有意思。
失能老人洗澡,腿腳不靈便,但那個澡盆是可以降下來,降下來后輪椅過來,把老人非常平穩地推進去。一分鐘就裝滿水,因為怕老人感冒了,非常周全,洗完后水放了,直接出來,把老人烘干了再推出去。所以失能、失智、半失能老人的服務是最缺的,也是國投未來養老產業的定位。
還去了谷歌X研究院,他們非常希望與中國企業合作,而且都是很高端的項目。比如說風電,咱們的風電是在地上豎桿子,他的風電是在300米的高空,做一個叫飛機模型的東西,就像放風箏一樣在那飛。咱們的機器,一個山包可能下來也就兩萬千瓦,他這一個飛機上去以后,一年要發20萬千瓦。
還有移動基站。咱們的基站都是鐵塔,谷歌研發的是一個高空氣球,把它放到兩萬米高度,覆蓋面相當大。
全世界都在調整,都在創新,制造業機會非常多,養老產業對我們的啟發也非常大,這次出訪之后,有一些合作已經開始了。
以投資為主的運營
《英才》:與中信、招商局、華潤相比,國投模式有哪些獨特的差異化?
王會生:招商局、華潤集團要干一個行業,就要把這個行當做大,比如說招商局旗下有招商銀行、招商證券等,華潤要做水泥、醫藥、啤酒飲料,就把整個產業鏈做起來了。要說異同,他們可能是在產業鏈上找優勢,我們是在價值發現和價值創造中找機會,發揮優勢。
而國投只求最好,不求最大,不好可能就退出去了。在國投的產業里,有好的我們就留下,比如像雅礱江,我肯定長期持有,但有些東西,在經濟形勢低迷的形勢下,就可能退出。
《英才》:國投模式在世界上有對標企業嗎?
王會生:比較像的是淡馬錫,但淡馬錫很多東西很難改變,它是一個國家型的企業,而且所在國家又小。新加坡一個淡馬錫,中國可能需要若干個淡馬錫。資本投資運營公司,你很難把它界定清楚。我的理解是投資里有運營,運營里有投資。以投資引導為主,但是投資完了以后,比如二灘、雅礱江投資完以后,我要經營,以投資為主的投資運營。
這就和產業投資公司不同,他們是以運營為主,掙了錢還要投資,是以運營為主的投資運營公司,我們是以投資為主的投資運營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