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延陶
在優惠政策退坡之前,外資品牌似乎已經因此集體“拒絕”發力新能源汽車。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對于中國的新能源汽車市場而言,早期占領市場的諸家車企確實風頭正勁。
然而當豐田等行業巨無霸開始將其新能源產品導入中國市場之時,人們看到,血腥味更濃的角力即將開始。
而作為中國市場的主要參與者,大眾汽車在新能源產品的投入程度似乎一直“我行我素”,但在最近,大眾在中國的“家長”海茲曼博士向《英才》記者透露了遲緩的理由。
混動為先
大眾的新能源之路,在2015年的風起云涌中多少顯得不溫不火。
對于中國市場來說,大眾的新能源汽車有些遲到,但畢竟大眾也正有條不紊地踐行著關于新能源汽車發展的規劃。只是相較而言,很多車企走的確實太快了。
對此,大眾汽車集團(中國)總裁兼CEO海茲曼透露,市場的變化并不會改變大眾汽車在新能源板塊原有的計劃進度。
“對于大眾汽車的新能源板塊而言,近期最重要的任務仍然是加速本土化生產混動車型的進程。”在接受《英才》記者專訪時,海茲曼如此表示。
他表示,到2016年中,插電式混合動力的奧迪A6將正式實現國產。同時,大眾品牌的一款C級車也將本土化生產。
據了解,在實現新能源汽車國產的同時,車型所需零配件也將同時加速國產落地。
畢竟,自主品牌在發展新能源汽車方面占據了“成本高地”,政策補貼帶來的購車便利,令很多消費者樂意為自主品牌買單。而在技術方面,比亞迪這樣的自主品牌企業,更是實現了新能源汽車全產業鏈的閉合生態。
因此對于大眾而言,銷售成本與零部件采購成本的降低勢在必行,而破局的路徑,正是加速車型以及零配件的國產化。
除此之外,大眾似乎也在尋求與國內新能源新貴的合作。大眾高層與江淮汽車高層在2015年廣州車展的互動就被外界視為二者開啟合作的預熱。
江淮汽車已經將新能源列為企業級戰略,在iev5車型的帶動下,成功擠入去年新能源汽車熱銷榜單的前列。受此鼓勵,公司正將更多的資金投入到技術研發中去,這對于大眾而言,無疑是一個優質的合作伙伴。
合作多年的比亞迪與戴姆勒,共同運作的騰勢品牌,已經在國內市場實現了不錯的口碑與銷量。對于雙贏的可能,二者又有什么理由積極避嫌呢?
談到純電動汽車,海茲曼則表示將后于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投入國產。
長時間以來,關于新能源汽車的純電、混動之爭一直沒有過“標準答案”。在2015年比亞迪與北汽新能源兩大自主品牌的成功,也都各自印證了這兩條路的可行性。
在海茲曼看來,應當在推廣純電動車型的同時,推廣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型,給客戶帶來更多選擇,從另一個角度加快節能減排的實現。
而在政策制定層面,海茲曼強調,“希望有機會能與政府、其他廠商、客戶一起深入商談”。
逆襲隱憂
其實,大眾在“造新”上的克制,同樣體現在其競爭對手豐田身上。
雙擎卡羅拉和雷凌兩款產品,剛剛開啟了豐田新能源汽車在國內市場的銷售。然而在此之前,豐田新能源在國際市場中早已取得不菲成績。
為何大眾與豐田的新能源汽車,都沒有急于對國內市場開啟猛攻?不難發現,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車的價格優勢實在太過明顯。
即便是核心技術需要采購,但是靠著行政優惠、稅費優惠等補貼,國產新能源汽車仍然可以將價格拉低到10萬—15萬元價格區間。
因此,盡管騰勢、寶馬i3以及特斯拉等車型實現了良好的口碑,但最終銷量短期內仍然難以取得巨大突破。
在優惠政策退坡之前,外資品牌似乎已經因此集體“拒絕”發力新能源汽車。畢竟,其原有傳統汽車品牌仍然非常暢銷,實在沒理由顧此失彼。
數據顯示,上汽大眾2015年全年實現銷量1,812,077輛,位列國內乘用車銷量榜首,其中大眾品牌累計銷售1,532,009輛,同比增長6.2%,毫無懸念的蟬聯國內單一品牌銷量冠軍。
手握如此吸金利器,大眾的新能源汽車戰略自然不必操之過急。
而反觀比亞迪、北汽新能源、江淮汽車等自主品牌,這些企業為國人普及了新能源汽車的知識、也順勢占據了2015年新能源汽車市場銷售的重頭,并讓他們收獲頗豐,但是對于新能源汽車的依賴,也多少有些孤注一擲的“無奈”。
數據顯示,比亞迪預計2015年度實現凈利潤26.8億-28.5億元,比上年同期上升518.18%-557.39%。去年年前11月,比亞迪新能源汽車累計銷量50797臺,全球第一,同比增長高達231%。
但同時,2015年1-11月,比亞迪汽車整體累計銷售38.83萬輛,同比增長0.87%。這一數據顯示,比亞迪在除了新能源汽車與SUV上收獲成功之外,傳統汽車細分市場上依舊面臨困局,因此押注新能源是他們重新實現盈利的希望。江淮汽車亦是如此。
同時,盡管國產新能源汽車實現“逆襲”,但是技術不成熟的問題仍然存在。電池產能受限,幾乎成了所有新能源品牌的通病。而電機電控技術的瓶頸也仍在逐步突破進程中,畢竟并非每個新能源汽車品牌都是比亞迪。
科技部新能源汽車重大項目專家組組長王秉剛就表示,“不要被目前銷量暴漲、全球銷量第一等光鮮的外表迷惑,一定要認清楚形勢,自主品牌的整體技術水平較粗糙,一旦補貼退坡,外資進入,挑戰還是很大的。”
目前,新能源汽車電池受制于人的危機已經顯現。2015年新能源汽車銷量上漲后,很多車企拿不出產能,原因是電池供應商供不上,電池短缺嚴重。電池材料的價格開始暴漲,到2015年底,電池級碳酸鋰已經從2014年9月的38500元/噸上漲了1.55倍。
而不少國外電池供應商企業也開始發力中國市場,目前三星集團旗下的西安鋰電池工廠已經竣工投產,擁有年產4萬臺汽車的動力電池生產線。韓國LG化學,也確定了在中國建廠生產動力電池。
因此,國產新能源逆襲的背后,技術隱憂依然不容忽視。大眾在新能源汽車上的遲到,有可能只是為了等待國內新能源補貼政策退坡、利用這段時間積極儲備先進的技術和量產能力。
而目前自主品牌的崛起,則很有可能為“大眾們”的到來,起到市場培育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