昝立永



人們對它驚人的漲幅津津樂道,也對漲幅的業績支撐感到擔憂。
2016一開年的市場并沒有迎來一波更好的行情,調整成為了一季度的主旋律。股民在哀怨的同時也對2016年的反彈抱有期待。在“4萬億”后,股市中有一個板塊可謂是“讓人歡喜讓人憂”,人們對它驚人的漲幅津津樂道,也對漲幅的業績支撐感到擔憂。這個無疑就是A股中的創業板。
有人認為創業板被毀了,有人認為創業板非常成功,深圳市場與上海市場巨大的活力差就是例證。《英才》記者依照慣例,將總結創業板近些年的發展歷程,撥開投資者心中的迷霧。
總結創業板,最好的角度莫過于對創業板中的上市企業進行長期跟蹤,所以《英才》記者以至少在創業板中已經有三個完整會計年度的企業為樣本,于是2009、2010、2011年上市的創業板公司就自然成了我們的樣本分類區間。
2009年:創業板開局中規中矩
首先來看一下2009年上市的創業板公司,一共有36家,自上市后利潤能夠保持連續增長的有十家,具體如表1:
實際上,早在兩年前《英才》記者就對2009年上市的創業板公司做過相關統計,那時是以基本每股收益為衡量標準,這次為了能更清晰的看清企業真正的利潤表現,就采用了凈利潤這個指標。
從2009年上市的創業板公司中可以看到,保持凈利潤連續增長的占總數36家的比例為27.78%,不足三分之一。5個同比數值,6個完整年度。從當時設立創業板的意愿來看,這個比例只能說是“中規中矩”,沒有亮點也無槽點。
如果標準再定的高一些,要求企業利潤達到高增長的標準(創業板的標志之一)即每年的利潤增長不低于20%,那么很明顯每年都有如此表現的只有兩家,分別是銀江股份和華誼兄弟。
從這個高標準看,2009年上市的創業板公司的成功率只有5.56%。
2010年:上市創業板公司質量滑坡
2010年上市的創業板公司一共有118家,能夠在上市后保持凈利潤逐年增長的一共有12家,具體如表2:
通過此表我們可以看到,2010年上市的創業板公司中,利潤逐年遞增公司的數量占當年上市公司總數的比例是10.17%。這一成功比例與2009年相比不是一點點的下滑。
4個同比數值,5個完整會計年度,118家公司,得到的結果是12家凈利連續增長,成功率10.17%,與前一年相比下滑17.61個百分點,可以說是出現了“滑坡”。
這樣的失敗不只是屬于上市企業,這樣的失敗屬于除二級市場投資者之外的所有人,更包括主管部門及相關的服務機構。
2010年是一個創業板需要反思的年份。
2011年:上市豐收年里的尷尬
2011年在創業板上市的公司一共有126家,這個數量是迄今為止最多的。所以2011年可以被稱為創業板上市的“豐收年”。那么在這一年上市的公司中到現在來看又有多少家實現了利潤的連續增長呢?具體如表3:
2011年上市的創業板公司中能夠實現連續凈利增長的一共有32家,這個數量遠遠超過了2009和2010年。但值得注意的是:一,2011年是創業板迄今上市公司數量最多的一個年份;二,上市的時間還短,畢竟只有四個完整會計年度,越往后“掉隊者”的數量越多,五個完整會計年度這個坎兒不好邁。
2011年上市的創業板公司連續增長的比例占全年總數又能有多少呢?答案是:25.40%。這一比例比2010年強,但是比起2009年來依舊低2.38個百分點。而且在32家利潤連續增長的企業中,能夠保持基本每股收益也同步上揚的只有一家公司——華峰超纖。如果也用一個詞來形容這一年的創業板成績我們可能會選擇“差強人意”。
健康、環保、文化領跑創業板
“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至于之后上市的創業板公司,由于上市時間不長,連三個同比數值都沒有,所以在這里不作為樣本依據。
現在總結一下2009、2010、2011年創業板的成長歷程。看看我們從中能夠得到什么。
第一,從成功率方面來說27.78%、10.17%、25.40%,平均值21.11%,也就是說創業板上市公司每上市5家,才能有一家在上市后的幾年依然保持成長的活力,作為以高成長為標志的創業板來說這樣的比例未免偏低。所以從一個較長的時間段來看,發審部門特別是創業板的發審部門未見得能保證上市企業的質量,注冊制取代審核制,利用市場的力量鑒別公司可能也很難比這更差。
第二,從能夠連續增長的企業來說,健康產業、環保產業、文化產業、新材料、IT互聯網公司成為了這個時代最大的贏家,因為在連續增長的企業中他們的比例最大。
第三,理性看待創業板的上漲和下跌。創業板中的多數企業是偽成長的,他們利用各種資本手段侵吞資本,占有資源,就是不給普通投資者活路,炒作他們會吃大虧。但是說創業板一無是處也是不合理的,如果在價格較低時買入表中那些能夠連續增長的個股,那就是拾到了金子。
第四,高成長的另一面往往體現出高風險和高失敗率,創業板就是這樣一個讓人痛恨又難以離開的板塊,讓多數人哀怨,于少數人稱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