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
年關將近,正是各大險企為開門紅業績激戰正酣的時間。
“開門紅,全年紅”。這是保險業的一句“行話”。
一般來說,壽險公司在“開門紅”期間獲得的保費收入可以達到全年保費收入的四成,營銷支持費用也會達到全年費用預算的一半。
年關將近,正是各大險企為開門紅業績激戰正酣的時間。
“押寶”萬能年金
“最近幾年壽險行業發展很快,但還處于初級階段,保險深度和保險密度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很大差距,民眾對于保險的接受度還有待進一步加強,以偏收益型產品為切入點進行銷售難度小,接受度高,易于達成,所以在今年華夏保險仍以偏收益型產品作為開門紅期間的主打產品。”華夏保險產品精算部總經理陳卓向《英才》記者表示。
據了解,華夏保險今年在銀保渠道推出了開門紅產品“華夏財富一號兩全保險C款(萬能型),所交保險費進入個人賬戶,讓資金全部啟動,實現快速增值。開門紅前三天實現保費收入達到26.8億元。
業內人士分析,由于“開門紅”是第一季度,而且處于新年和春節期間,這個時候市場資金充足,因此在銷售產品上,各家保險公司一般都以分紅和萬能為主,沖規模,這也比較符合壽險業發展規律。
盡管各保險公司為2016年“開門紅”準備的主要產品依舊圍繞著“理財”,但在費改政策推進的影響下,人身險業務結構調整的趨勢也逐漸明顯。保險產品的保障功能開始受到重視,“年金+萬能”的組合拳方式也成為了新年開門紅的主打產品形態。
以四大上市壽險公司為例,平安的尊宏人生、國壽的鑫福年年、太平洋的幸福相伴還有新華的福享一生,這四款開門紅產品都采用“年金+萬能”的組合方式。
一家大型上市險企精算人士向《英才》記者表示,“總體來看,今年壽險保障型業務占比肯定會高于去年,大型險企已經從重規模向重效益轉變,開展保障型業務也符合幾大壽險公司持續的業務結構調整規劃。”
另一方面,低利率的環境也可能促使保險產品轉向保障功能。有業內人士計算,降息之后存款基準利率為1.5%,費率市場化之后分紅險定價利率在2.5%—3.5%,傳統險定價利率3.5%,年金定價利率4.025%,萬能險保底收益率1.75%—2.5%,理財產品收益率4.76%—4.89%,信托平均收益率8.51%,收益率分層漸清晰差距漸縮小,保險產品具有的保障功能會使其更具優勢。
“隨著費改進一步深化,費率水平的不斷下降,以及低利率時代的來臨,偏保障型產品在壽險公司的產品體系中將占據越來越重要的地位,在波動劇烈的資本市場環境下,華夏保險將繼續堅持向養老年金、重疾等長期保障型產品傾斜,這也符合民眾不斷成熟的保險消費觀念。”陳卓向《英才》記者表示。
渠道建設方面,銀保渠道之外,個險渠道也是今年各壽險公司爭奪的重點。據記者了解,早在去年11月,包括國壽、平安、泰康、新華在內的數家大型壽險公司便已開始為“開門紅”招兵買馬。
去年11月單月,在“個險新單保費”上,全行業整體同比增速高達50%左右,遠高于當年10月20%的增速。據上證報資訊獲悉的一組行業內部數據顯示,今年前4天,在個險新單保費上,中國人壽、中國平安、中國太保的規模強勁增長,同比增速分別超過60%、30%、130%。
通常來說,個險新單保費收入是衡量壽險內含價值及利潤率的重要指標,幾大壽險公司在這一指標上的快速增長也體現了注重價值的轉型方向。
“銀保渠道對大型壽險公司來說發展已非常成熟,可以再去深度挖掘的利潤空間已經不是很大,可以預見的是,未來在內涵價值較高的個險渠道上,各家公司的競爭將更加激烈。”上述大型險企精算人士向《英才》記者表示。
資產配置荒將繼續
陳卓對《英才》記者稱:“險企傳統的投資模式是以固定收益類產品為主,而2015年在不斷下探的利率環境下,在‘資產配置荒的市場環境下,險企大幅增加了藍籌股的配置,舉牌頻現。”
回顧2015年,特別是6月中旬“股災”發生以來,具有資金優勢的險資已逐步替代陽光私募成為舉牌主力。7月,華夏保險發布公告,逢低建倉,“為國護盤”;富德生命人壽年內四度舉牌浦發銀行;安邦保險先后舉牌同仁堂、遠洋地產、金風科技等;前海人壽及其一致行動人更是一度成為萬科第一大股東。據不完全統計,2015年險資舉牌資金已超過千億元,成為名副其實的“舉牌王”。
股市更是對2015年保險行業的投資收益率帶來重要貢獻。雖然自第三季度起,股市反復震蕩筑底,但由于保險行業在第一、二季度中獲得了較為豐厚的投資收益率,并及時采取措施控制倉位,因此保險行業全年的投資收益率受股市起伏影響有限。
而2016年在供給側改革未取得重大突破的情況下,市場利率仍將持續走低,“資產配置荒”的問題仍將持續存在,但保險企業作為唯一能夠全面投資資本市場的金融機構,其投資靈活性能夠激發巨大的想象空間。
一位券商分析師向《英才》記者表示,未來保險資產配置的壓力仍將繼續。一方面,預計未來險企仍將加大股權、不動產、PE基金等另類投資以及基礎設施債權計劃、金融產品等非標投資的比重,目前占比較小的海外投資也會是未來險企的投資方向。另一方面,和銀行的協議存款占比預計將持續下降。協議存款目前規模超過 4000 億,收益率 5%以上,但久期較短,到期后將面臨較大再投資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