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已經成為消費者維權的符號,見證了我國消費者由最初沒有維權意識到消費維權意識的加強。
食品維權能夠督促食品生產企業進一步嚴于律己,對我國食品安全建設也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
“3·15”晚會在找出行業痼疾的同時,也促進了行業發展。
“3·15”在維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的同時,還是我國消費者維權意識不斷成長的記錄者。
《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于1994年頒布實施后,消費者對于自身所擁有的權益有了更深的認識。
“消費者維權意識的提高,不僅有利于保護消費者個人的合法權利,更有利于對市場經濟秩序的監督和對市場消費環境的整頓?!?/p>
可以維權的渠道很多,媒體、消協、質量監督部門都是維權渠道,對于有廣泛性的案例來講,媒體這個渠道相對便捷。
企業良心生產,相關職能部門用心監管、執法,消費者才能放心消費。
食品消費案件主導“3·15”二十余年
“我這個電子測孕儀,只要站在我這個位置,左手捏著這個線頭,右手捏著那個線頭,就能測出是否懷孕。女同志一懷孕,體內有各種反應,引起各種電波震蕩,電波震蕩引起儀器上各種顏色電燈泡的閃亮,綠燈亮表示懷孕,紅燈亮表示沒有懷孕?!边@是1993年中央電視臺3·15晚會上郭冬臨、韓童生表演的小品《福音》中頗為經典的介紹,男人測試顯示懷孕,女人測試,機器卻發出“請注意倒車”的提示聲,加上郭冬臨開場那句“福音福音、利國利民”的廣告語,讓人們在稍顯夸張的表演中認識到消費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問題,從而提高警惕,以防上當受騙。
時至今日,“3·15”已經成為消費者維權的符號,見證了我國消費者在維權方面由最初沒有維權意識到消費維權意識的加強。通過3·15晚會,以及其他媒體對“3·15”的宣傳,部分消費者知道3月15日是國際消費者權益日,卻不知道它的由來。
隨著現代工業化生產飛速發展,日常生活中的消費品逐漸增多,消費結構日趨復雜。由此衍生出諸多消費問題,消費者利益受到侵害。鑒于此,全世界第一個消費者組織1898年在美國成立。經過幾十年的努力,國際消費者聯盟組織于1960年宣告成立。之后數年,消費者運動逐漸成為一種全球性社會現象。
3月15日這個日期最早是由國際消費者聯盟組織于1983年確定,目的在于擴大消費者權益保護的宣傳,使之在世界范圍內得到重視,促進各國和地區消費者組織之間的合作與交往,在國際范圍內更好地保護消費者權益。
觸目驚心的食品消費案件
有數據顯示,2010年全國消費投訴量居前五位的商品和服務有:服裝鞋帽類57620件,移動電話類47576件,電信類43604件,食品類34789件,銷售類21189件。到了2011年,全國消費投訴量居前五位的商品服務有:服裝鞋帽類53708件,移動電話類43810件,電信類41060件,食品類39082件,銷售類30355件。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食品消費投訴量在一年之中增加4000余件,一方面反映了消費者維權意識的提高,另一方面也體現了我國食品消費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如今,在很多消費者眼中,中央電視臺“3·15”晚會已經成為“3·15”國際消費者權益日的代名詞??v觀這二十多年的“3·15”晚會,食品企業的身影從未淡出公眾的視線,作為和人們健康息息相關的消費品,食品消費一直被人們關注。食品維權能夠督促食品生產企業進一步嚴于律己,對我國食品安全建設也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
部分桶裝水桶及水源的內幕讓人觸目驚心,嬰幼兒配方奶粉篡改保質期,危害嬰幼兒健康。過期進口食品原料仍在公開售賣,被送到各大面包房?!鞍伟俨 钡谋=∑?,騙光了老年消費者的血汗錢……伴隨著“3·15”晚會的曝光,這些不為人知的黑暗浮出水面,顯現出了食品生產企業及經銷商無視國家法律法規。
“這是裝血漿的瓶子,粉碎以后洗一下,就很干凈了,之后就會做成純凈水的桶”。2002年“3·15”晚會的視頻資料中,一位純凈水廠工作人員這樣說道。之后主持人介紹,“廢舊的塑料垃圾會產生乙二醇,乙二醇一旦氧化之后就會產生一種叫做乙二醛的物質,一旦乙二醛濃度超過一定標準,就會對我們的人體造成傷害”。
一位從事桶裝水銷售有3年時間的內幕知情人士在2002年“3·15”晚會上揭露了這樣的內幕,“2年前,我無意中進了一家小水廠的生產車間,現場是相當臟的。小水廠所做的就是從過濾器里接一根皮管子,灌在純凈水桶里面,就當純凈水賣,灌在礦泉水桶里面,就當礦泉水賣,其實水質都是一樣的。所有的廠房、設備、衛生許可證、營業執照,他們都可以租過來。因為工人流動性比較大,這些老板是不會給工人辦健康證的。”這一事件曝光后,在我國飲用水行業掀起軒然大波,也對當時飲用水行業的規范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在之后很長一段時間內,相關部門對飲用水行業的監管與整頓也采取了相應措施。由此可見,“3·15”晚會在找出行業痼疾的同時,也促進了行業發展。
2008年,“三鹿奶粉”事件為食品安全敲響警鐘。由此,公眾對嬰幼兒奶粉質量的關注熱度就不曾降溫。雖然公眾的目光始終聚焦,但仍難抵擋部分企業的違規違法。在2014年“3·15”晚會上,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新聞辦公室主任、新聞發言人陳熙同表示,北京出入境檢驗檢疫局發現澳大利亞“澳妙可”嬰幼兒配方奶粉篡改產品保質期。嬰幼兒乳粉行業存在的問題雖然遠不止此,但查看保質期卻是消費者了解一款產品最直接最基本的途徑。
同時曝光的還有杭州廣琪貿易公司在大量銷售過期進口食品原料,根據央視記者暗訪到的信息:一間1500平米的倉庫內堆放著各種各樣的食品原料,每天都有貨車從這里進進出出,將食品原料運到杭州及周邊各大面包房。經過長期的臥底工作記者發現,廣琪貿易公司的過期食品遠不止這些。
不論是嬰幼兒配方乳粉篡改保質期,還是貿易公司銷售過期進口食品原料,都與“保質期”脫不了干系,當一家企業在保質期上“下功夫”時,不知該企業是在欺騙消費者,還是以企業信譽為賭注,自欺欺人。
養生、保健等字眼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頻繁地出現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保健品商家,都打出免費健康講座的旗號,欺騙老年消費者,虛構夸大他們的病情。還有的商家大打親情牌,哄著老人高興,誘導老人消費。另外一些商家拉著老人體驗各種醫療器械,還打著免費體檢的幌子,在體檢報告上做手腳,嚇唬老人掏錢治病。這些“營銷”手段層出不窮,很多老年消費者叫苦不迭,更有部分老年消費者深陷其中,難以自拔。2015年“3·15”晚會上“王大媽”的案例讓人深思。
“手表能預防癌癥、儀器能夠給人體充電、儀器能把自來水變成治病神水、心肺衛士能在休克時救命……”這些不是科幻小說里的內容,而是根植在王大媽腦海深處的保健法則。
這位72歲的王大媽,平時省吃儉用,為了健康,購買各種保健品多達30多個品種,投資近40萬元。那么這天價“神藥”到底有著怎樣神奇的療效呢?經查看,這些所謂的“神藥”大都沒有任何批準文號,來路不明。但王大媽對藥效卻深信不疑。
此事件一經曝光,對于保健品行業亂象的調查迅速展開,各種不符合規定的營銷手段、各種虛假、夸大的宣傳充斥著保健品行業,一時間,這個曾經“高大上”的行業遭遇前所未有的質疑。相關職能部門也加大了對保健品行業的監管,保健品市場亂象在此次曝光之后,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遏制。
消費者維權涉及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3·15”晚會也在時刻關注著人們的日常生活,尤其是在食品消費方面。酒業、飲料業、速凍食品業、休閑食品業、乳業等行業都被“3·15”晚會所關注,為我們的食品安全筑起堅固的防御工事。
消費者維權意識的成長
“在消費維權領域里,消費者的推動力量太大了。很多我們現在習以為常享受到的消費保障都是一些消費者用一根筋的精神撬動的。很多消費利益和消費者執著地追問是分不開的,甚至我們的自我保護意識使一些消費者遭受的慘痛經歷喚起的?!?008年“維權路上——尋找最有影響力的3·15人物”的導演張越如是說道。
消費者維權意識的成長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階段,1984年,中國消費者協會成立,我國消費者處于消費意識的初步覺醒階段,關注點常常放在簡單的日常消費品上。199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頒布實施后,消費者對于自身所擁有的權益有了更深的認識,維權范圍也有所擴大。
到了1996年,人們把目光放在安全消費上,“卡式爐毀容案”讓不少消費者為之震撼,也為受害少女的遭遇嘆息。該案件在1997年“3·15”晚會上也做了追蹤報道,在判決書上可以清晰地看到“十萬元精神賠償”字樣。這是我國司法實踐中的首次精神賠償,也是我國消費者維權活動進步的標志之一。
時至今日,依法治國深入人心,法律也是消費者在維權過程中的重要武器。人們已經養成良好的購物習慣,以便在消費后的維權中掌握充足的證據。
中國消費者協會原副秘書長武高漢曾表示,“消費者的自我保護意識有了明顯的提高,一方面表現在數量增加,投訴的人越來越多,說明消費者受到侵害以后,主動維權的意識在提高。消費者的投訴也從物化商品向非物化商品轉化。消費者維權意識的提高,不僅有利于保護消費者個人的合法權利,更有利于對市場經濟秩序的監督和對市場消費環境的整頓。”
因此,消費者從物質索賠走向精神索賠,再走向尊嚴索賠。從維護自身利益,成長為維護消費群體的利益。幾十年來,消費者索賠的變化,也是維權意識的變化。
消費維權須依法
也有消費者表示,每年一次的3·15晚會固然能夠公布一些生產不合格產品的企業,但是對于龐大的市場來講,不過是杯水車薪,很難有實質性進展。
其實消費者只要有維權意識,天天都是“3·15”。記者也為消費者總結了一些維權方法。
在購買食品過程中,需要消費者盡可能要求銷售者出具發票、收據或其他書面的證明材料,同時要保留好相關證據,以便在自身權益受到侵害時,能夠有效地進行維權。一家超市負責人表示,超市里經常有特價商品,其中有些特價商品是僅針對會員的,消費者在購物時應注意辨別,不要結賬時才發覺有誤。另外有少部分食品類特價商品可能臨近保質期,消費者在購買時應注意保質期屆滿日。還有些包裝不透明、有兩層封口的食品或飲料,例如酸奶,一定要仔細檢查內包裝是否完好。
在購買食品后發現問題,要盡可能完整地保留證據。在與廠家或者商家交涉時,不要輕易下結論。因為很多消費者希望盡快解決問題,在與對方交涉的時候做了很多責任不明的表述,或者對自己不利的認可,這可能會導致您在維權時遇到阻礙。
再一個就是索賠問題,消費者的索賠應依法有序,就消費的問題而解決消費的問題,不宜采取過激的維權方式。如果是在這種情況下不能解決問題,可以通過其他渠道,如消費者協會,行政部門等。在與商家溝通無果的情況下,也可以撥打12315電話,通過法律途徑進行維權。
有業內人士表示,可以維權的渠道很多,媒體、消協、質量監督部門都是維權渠道,對于有廣泛性的案例來講,媒體這個渠道相對便捷。
如今網上購物被越來越多的消費者所接受,從2014年3月15日起針對網上購物,商品不符合自己需求,買家可以在簽收日起七天無理由退換貨。無理由退換貨的前提是該商品未被拆封。
企業良心 政府用心 消費者放心
每到3月15日前夕,很多企業會做出承諾,這不僅是對消費者的承諾,也是對產品質量的承諾,更是對企業信譽的承諾。但也有部分企業開始坐立不安,甚至主動出擊,討好消費者,各種促銷讓利層出不窮,讓消費者看花了眼。讓人不禁想到那句“既是挑戰、也是機遇”的至理名言。所以,消費者在依法維權的同時,也要擦亮雙眼,防止被商家蒙蔽,理性看待這些企業的“3·15秀”。
“3·15”是消費者維權的盛宴。這場盛宴給相關企業敲響警鐘的同時,也給消費者指明了方向。眾所周知,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分別是投資、消費和出口,消費作為其中的重要一環,在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作為消費中的重頭戲,食品消費在人們日常生活中所占的比例很大,如何保障舌尖上的安全,讓消費者明明白白消費成了食品消費中的最為重要的一環。食以安為先絕不是紙上談兵,而是要落到實處。近年來,國家對食品安全事件的處罰更加嚴厲,這從中央提出的“四個最嚴”中不難看出。其中“3·15”這個維權符號功不可沒,在食品企業的發展、食品市場的監督、食品環境的凈化等方面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
如果在“3·15”的影響下,市場秩序良好、產品質量過硬、商家服務優良,這也就省去了消費者費心維權的舉動。由此可見,企業良心生產,相關職能部門用心監管、執法,市場環境得到凈化,老百姓才能放心消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