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娟
【摘要】對于轉型期審美文化的特征,我們可以從多種多樣的角度進行分析與歸類。當然任何角度的分析,均有其合理性,也有其片面性,都不可能盡述審美文化的所有特征。基于此,本文將選取對象的平面性、主體的零散化這兩個最為突出的層面對轉型期審美文化的特征進行說明。
【關鍵詞】平面性;零散化
一、對象的平面性
我們知道,理念是貫穿西方傳統哲學兩千多年的核心論點,理念論關于理念世界和現實世界的劃分導致了主客對立的二元觀念的出現。虛假與真實、現象與本質、淺層與深層等等成為理性思維的必然產物。但隨著科學的飛速發展和相對論的出現,人類世界開始失去了其傳統的整體感和穩定感。霍頓和愛德華茲在《美國文學思想背景》一書中這樣寫道:“對于愛因斯坦的信徒來說,已經不可能再說什么東西必然是什么樣,只能說在時空關系中什么東西可能是什么樣。除了光速以外,宇宙中沒有什么穩定可言,在愛因斯坦之后,我們可以肯定的唯一的東西是,沒有什么是肯定的——除非在一個特定的條件和時間環境之內。”因此,人們憑借著初生牛犢不怕虎的精神,調動其全部的精力編織著烏托邦的夢想。隨著科技的不斷提高,人類的社會的發展日新月異。在過去的年代里,很可能一個人一生都感覺不到任何變化,而在現代社會里,這卻變成了沒有你辦不到的,只有你想不到的,甚至連最無拘無束、天馬行空的想象力都跟不上時代的腳步。有學者曾做過這樣的預測,在正常人一生的年限中,至少要發生五次以上社會總產量翻番的情況,等到了60歲以上,產品量將會到達剛出生時的三十二倍之多。這種數字上的直觀感受將會給人們帶來最有力的沖擊。
二、主體的零散化
傳統理性真理在現代所遭遇的排斥,無疑是主體零散化的來源。一直以來,《圣經》在人們的心目中有著不容置疑的地位,所以,人們堅信只要有了抽象性的思維,就能擁有智慧。于是,追求理性思維變成人們的生活重心。柏拉圖的洞穴理論,康德試圖為理性立法所表達的就是人們對理性的極度膜拜。拒絕理性生活似乎顯得另類,但若與前人一樣終身屈服于理性,也有不足之處。因此,人類開始探索一條全新的道路,即主體的零散化。人類好像進入了一個沒有“真理”的世界,正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尼采也呼喊出了“上帝死了”這樣一種悲鳴。真的是“上帝死了”嗎?這樣的呼聲顯得驚世駭俗,但尼采想借此表達的是傳統的、固有的“理性”消失,人們傳統的心理結構遭到破壞,開始不再一味求同,而是四處尋找相異。人們之間再也看不到共同之處,剩下的只是特立獨行的個體。與此同時,人類社會凸現出一個二律背反的現象:似乎信息越多,我們就越難做出決策,世界也因此變得更加模糊。也許,只有“信息超載”這個概念的出現才足以概況這種現象。這個巧妙的臨床術語背后是“‘嫡定律。似乎發出的信息越多,我們可吸收、保留和利用的信息就越少。”其實,這種現象也不難解釋,過去的信息相對單一,不論是以哪種形式出現,最后都只需要將其由無序變為有序,將零散變為整合,達到邏輯上的順暢,知識也就由此誕生了。但是,現在這種方法已經行不通了,信息的超負荷存在,讓人應接不暇,它的存在形式也不再單一,各種復雜的形式層出不窮,接受它們得費盡心思。其導致的結果就是,信息越多,人們的承受度就越小。因此,人們變得越來越焦慮,越來越缺乏耐心,這也就是能夠安安靜靜地去欣賞古典高雅音樂的人日趨減少,而去感受勁爆搖滾音樂的人越來越多的一個顯著原因。這樣一種狀態,其實是很多學者們最不想看到的,但是,如果與以往人們對“真理”的追求相比較,似乎并不是太糟糕。因為,“真理”如果過度,將會成為一種不利于社會與人類發展的東西。在當今,我們感受到的正是過度真理的逐步瓦解。在審美文化方面,亦是如此。審美主體開始表現出一種零散化的趨勢。精神匱乏是現代人的通病,“無聊”就是這種病癥的具體體現。但是,可悲的是,很多人不愿意去面對,甚至更多的人還沒有這樣一種意識。當代審美文化一針見血地指出了人們的通病所在,并試圖尋找著解決問題的最佳途徑。同時,當代審美文化有自己獨特的見解,人類不是傳統的理性動物,世界也不是有序的整體,而是一個不可控制的物體,人們所要做的,就是指出生活中的荒誕之處。因此,當代審美文化主體的零散化,促使著人類再一次的重視世界,重視人類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