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 |趙福艷
風云對話:共論能源轉型的機遇和挑戰
整理 |趙福艷
在應對全球氣候變化進程中,2016年11月4日是具有歷史意義的一天,因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巴黎協定》于此日生效。《巴黎協定》為全球合力應對氣候變化指明了方向和目標,具有里程碑意義。這也意味著全球氣候治理工作步入了一個新階段,勢必會推進各國能源轉型和可再生能源產業的發展。然而,應對氣候變化是一項長期且艱巨的任務,如何具體落實協定仍是各國需要繼續討論的問題。在恰逢生效之際,CWP2016于10月18日下午舉辦了“風云對話”,由國網能源研究院副院長蔣莉萍主持,7位來自風電企業的專家圍繞“后《巴黎協定》時代能源轉型的機遇和挑戰”的主題,紛紛就中國加入《巴黎協定》后對能源革命和可再生能源發展的影響、新型能源體系的建立以及企業的應對舉措等議題獻言獻策。
我從電網運行技術角度談三個問題:第一,下一步需要繼續提高整個電力系統的靈活性,從功率可控、安全行為可控著手解決風電消納問題;第二,利用大數據挖掘建設智慧電網、智慧風電;第三,結合國家工業結構、經濟結構調整轉型,加強節能工作。明年開始在國內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場,進行碳排放交易,通過這些手段加強工業領域節能和建筑節能。內蒙古電網愿意以更加積極開放的態度與各風電企業加強交流和合作,共同持續地提高我們對可再生能源的接納能力。
不僅設備企業和開發商,政府也應該適應新形勢,引導開發商和投資商對風電事業做出最大的貢獻。我們不僅要靠扎扎實實的科技創新,也要加強管理,通過各方的共同努力,降低成本。現在開發新能源的成本一年比一年高,運維成本還可能是無底洞,因此建議“十三五”期間風電上網電價可以微調,但是不要降得太低;特別是需要巨大投入的海上風電,如離岸遠的情況,對運維裝備船只等都有非常高的技術要求。
關于中國如何發展風電,建立高效的新能源體系,我有以下幾點意見:第一,系統規劃,落實責任主體,產業布局、消納、價格等方面都應該進行規劃,并有相應的承諾;第二,開發商、制造商、電網公司等都要鼓勵技術創新,提升風電競爭力;第三,很多風電企業面臨融資難的問題,尤其是民營企業、中小企業融資很困難,需引起注意;第四,分布式風電開發很重要,需要政策支持。我希望制造商能夠提高技術水平,加大研發,開發出性價比高、具有競爭力的產品。行業同仁共同努力,把減排大業發揚光大,我自己還是很有信心的。
《巴黎協定》的簽訂,我認為是全體可再生能源人的成功。大家過去對可再生能源的成本、波動性有很多的擔心,現在已經變成了全球的共識;過去大家發展風電、發展可再生能源更多地是憑著一腔熱血,現在已經有了國家的引導。《巴黎協定》的簽訂以一個剛性的指標把它變成了全中國人的責任。地方政府、國家政府、電網企業、發電企業都要承擔相應的責任,我覺得這是非常重大的改變。全社會與能源相關人士都要主動地去擁抱可再生能源,我覺得這是最大的形勢變化。
我認為通過國際舞臺來鍛煉我國的開發商和設備商,不僅可以避開中國的棄風限電以及某些不確定因素,還可以實現可持續地、穩定地發展。構建新型能源體系的話,其實《巴黎協定》已經幫我們鎖定了一個愿景,而且是一個法定化的愿景,但其背后有兩大挑戰,一是能源成本的挑戰,二是能源協同成本的挑戰,后者更為嚴重。但我們現在恰恰有一個比較好的機遇,就是我們在進入智能化和數字化的社會,接下來就看我們怎么利用數字化平臺、物聯網平臺,來重新定義風電設備、風電場和網絡系統。
中國加入《巴黎協定》,從長遠來看,為新能源尤其是風電提供了更大的發展空間,未來是樂觀的。但從當下來看,我們確實遇到了一些難關和挑戰,這些挑戰來自以下三個方面,第一方面,整個經濟形勢的下行,電力產能過剩;第二方面,政府及有關部門在新能源和傳統能源的取舍上左右為難;第三方面,風電在價格上不具備替代的優勢,如何加速替代的進程,不僅要盡快實施配額制,加速提高新能源的占比,而且要通過技術進步、商業模式創新等提升風電的競爭優勢,當然,這也需要一些政策的扶持。
眾所周知,可再生能源是新興產業,火電作為傳統產業,產業鏈較長。從國家層面上來說,國家需要考慮民生與就業問題,在這種情況下,如何讓火電從主力能源轉化為非主力能源,甚至成為補充能源,我認為需要制定歷時十年甚至二十年的長期的政策機制。從風電層面來說,如何實現技術創新,如何盡最大的努力降低風電成本和度電成本,我認為這是所有風電人共同努力的目標。上海電氣作為我國最大的綜合型裝備制造業集團之一,如何將火電和核電上實現的技術優勢運用到風電上,提高風電機組的可靠性,減少故障,這是我們上海電氣今后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