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惠灝 朱有志 吳坤琳 王宗財 陳 玲 孔令君 莊和珠 王燕欽 陳祥錦
(福建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甲狀腺乳腺外科,福建 福州 350005)
?
分子分型對老年乳腺癌TE新輔助化療療效及預后的預測價值
張惠灝朱有志吳坤琳王宗財陳玲孔令君莊和珠王燕欽陳祥錦
(福建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甲狀腺乳腺外科,福建福州350005)
〔摘要〕目的探討分子分型對老年乳腺癌多西他塞聯(lián)合表柔比星(TE)新輔助化療的臨床療效及預后的預測價值。方法對126例行TE新輔助化療的老年乳腺癌患者的癌組織標本行免疫組織化學檢測,依據(jù)雌激素受體(ER)、孕激素受體(PR)、人類表皮生長因子受體-2(HER2)表達情況及Ki67,將乳腺癌分三陰型、HER2過表達型、Luminal A型、Luminal B型,分析不同分子分型患者病理完全緩解率(pCR)的差異,比較不同分子分型患者術后無病生存時間和總生存時間。結果乳腺癌分子分型各組pCR依次為三陰型、HER2過表達型、Luminal A型和Luminal B型,三陰型及HER2過表達型者臨床總有效率高于Luminal A亞型和Luminal B亞型(P<0.05),Cox回歸顯示分子亞型為乳腺癌臨床療效的獨立危險因素,以三陰型為對照,Luminal A型、Luminal B型的OR值分別為1.885、2.317。Log-rank檢驗Luminal A型患者OS、DFS值均高于三陰型(χ2=3.176,P=0.032;χ2=3.743,P=0.029)。結論以ER、PR、HER2、Ki67為依據(jù)的乳腺癌分子分型可能是老年乳腺癌TE新輔助化療后pCR、OS、DFS的預測指標。
〔關鍵詞〕乳腺癌;新輔助化療;分子分型;預后
第一作者:張惠灝(1974-),男,碩士,主治醫(yī)師,主要從事乳腺癌臨床及基礎研究。
新輔助化療(NAC)在局部晚期乳腺癌綜合治療中具有降低乳腺癌分期、提高根治性手術和保乳手術成功率,減少術后化療耐藥性等優(yōu)勢。NAC后達到病理完全緩解率(pCR)的患者可獲得更長的生存期〔1〕。尋找能早期預測NAC療效的預測指標將對提高乳腺癌的預后有重要的價值。但由于乳腺癌為高度異質(zhì)性的惡性腫瘤,即使具有相同臨床分期、組織學形態(tài)特征的患者,在其分子遺傳學改變上也表現(xiàn)為不同的生物學行為,從而導致對治療的反應性及預后的差異〔2〕。應用表達譜基因芯片技術,乳腺癌可分為4個不同的分子亞型(Luminal A型、Luminal B型、HER2過表達型和三陰型),不同分子亞型的乳腺癌,其流行病學因素、疾病自然發(fā)展歷程和治療的敏感性各不相同〔3〕。然而,由于花費高及技術難度大等原因,乳腺癌基因譜分類的應用受到限制。在臨床中,根據(jù)免疫組化(IHC)所得的雌激素受體(ER)、孕激素受體(PR)、人類表皮生長因子受體2(HER2)和Ki67的分子分型應用更為廣泛,二者所得的結果類似〔3〕。國外研究發(fā)現(xiàn),不同分子亞型的乳腺癌患者對化療的敏感性存在差異,且預后也不盡相同,其對患者療效和預后的評估提供臨床指導〔4〕。本研究選取了臨床Ⅲ期、行多西他塞聯(lián)合表柔比星(TE)NAC的老年乳腺癌患者為研究對象,依據(jù)IHC結果將患者分為不同的分子亞型,比較不同分子亞型乳腺癌患者對TE方案NAC的療效,并評估其對預后的預測價值。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擇2007年1月至2011年12月福建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收治的局部晚期老年乳腺癌患者納入標準:年齡60~70歲,根據(jù)乳腺癌臨床病理分期(AJCC)標準第7版臨床分期為Ⅱ~Ⅲ期病人。排除標準:排除炎性乳腺癌、髓樣癌等特殊病理類型乳腺癌。共收集到126例病人資料,均為女性,平均年齡(68±7)歲,均為絕經(jīng)后患者。化療前乳腺局部腫瘤直徑為4~12 cm,平均(6.8±1.3)cm。
1.2化療方案所有患者行TE方案NAC。化療前1天起口服地塞米松16 mg,1次/d,連用3 d,第1天給予多西他賽75 mg/m2(由齊魯制藥公司出品)靜脈滴注,表阿霉素75 mg/m2(浙江海正藥業(yè)公司出品,商品名:艾達生)靜脈推注,根據(jù)患者的身體情況適當調(diào)整劑量。每個周期間隔時間為21 d,每周期輔助化療前及化療第3、7、10天復查血常規(guī),第7天復查肝腎功能,白細胞低者予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輔助治療。每隔2個化療周期及手術前行臨床體檢、乳腺彩超或乳腺鉬靶檢查進行臨床療效評估。完成術前NAC 2~6個周期后根據(jù)患者的具體情況行乳腺癌改良根治術,并行病理學檢查評估其療效。術后完成剩余療程的化療。根據(jù)確診當年的最新版美國國立綜合癌癥網(wǎng)絡(NCCN)指南,視個體病情補充內(nèi)分泌治療、放射治療等。HER2陽性患者均未接受曲妥珠單抗治療,NAC 2個周期后評估為病情穩(wěn)定(SD)的患者予轉行手術治療。
1.3IHC分析及分子亞型化療前空心針穿刺或麥默通活檢的組織以及NAC后手術切除的標本,均在我院病理科經(jīng)過標準的IHC方法測定腫瘤的ER、PR、HER2狀態(tài)及Ki67,所有的IHC染色切片均采用光學顯微鏡進行觀察,在10×40高倍視野下,隨機選取5個視野,結果通過陽性細胞百分數(shù)來判定。
ER或PR≥10%的腫瘤細胞核內(nèi)表達性激素受體標記定義為ER、PR陽性,HER2陽性細胞數(shù)≥10%,細胞膜或胞質(zhì)染色呈淡黃色計為(+)。陽性細胞數(shù)≥10%,細胞膜或胞質(zhì)染色呈黃色或深黃色計為()。陽性細胞數(shù)≥10%,細胞膜或胞質(zhì)染色呈棕黃色、棕褐色計為()。結果判讀:(-)~(+)為HER2陰性,()為HER2可疑陽性,(+~)為HER2陽性。若HER2可疑陽性時未進行FISH檢測,則定為陰性。本研究中HER2陽性指免疫組化()或熒光原位雜交(FISH)技術檢測陽性。HER2陰性指免疫組化(-)~(+)或FISH檢測陰性。Ki67定位于乳腺癌細胞核,免疫組化染色后呈棕黃色、棕褐色顆粒。根據(jù)顯微鏡下觀察時,以陽性細胞所占的百分比表示。
根據(jù)ER、PR、HER2及Ki67的不同表達狀態(tài),乳腺癌可分為4個不同的分子亞型〔3〕,Luminal A型:ER與PR陽性,HER2陰性,Ki67<14%;Luminal B型:①ER和(或)PR陽性、HER2陰性,Ki67≥14%,②ER和(或)PR陽性、HER2過表達或基因擴增時,任何Ki67;HER2過表達型:ER、PR陰性,HER2過表達或基因擴增;三陰型ER、PR、HER2均為陰性。
1.4臨床療效評價NAC前、手術前均行臨床查體、乳腺彩超、鉬靶、磁共振等,同一患者采用同一種測量方法進行前后比較,以乳腺原發(fā)腫瘤為可測量靶病灶,記錄其最大直徑線長度為基線。以2009年修訂的實體腫瘤療效評價標準(RECIST 1.1版)評價NAC療效,療效按實體瘤RECIST評價標準,完全緩解(CR):分為cCR和pCR,cCR為臨床檢査腫瘤完全消失,pCR為原發(fā)腫瘤及區(qū)域淋巴結均無殘留浸潤性癌細胞;臨床部分緩解(PR):腫瘤最大徑之和減少>30%;病情穩(wěn)定(SD):腫瘤最大徑之和減小未達PR,增大未達PD;疾病進展(PD):腫瘤最大徑之和增大>20%或出現(xiàn)新病灶;總有效率包括完全緩解和部分緩解。其中完全緩解分為cCR和pCR。pCR指的是手術切除標本中腫瘤原發(fā)灶局部及區(qū)域淋巴結無浸潤性癌細胞殘留,但允許非浸潤性癌細胞(如原位癌)殘留,但是淋巴結查見孤立腫瘤細胞〔ypN0(i+)〕不包括在內(nèi)。本研究中療效判定:CR及PR的病例認為有效,SD和PD認為無效。病理療效評價采用Miller & Payne 病理反應分級標準。
1.5隨訪觀察所有患者術后第1天為隨訪期開始,至2013年9月止。所有患者通過門診或電話隨訪,每3個月1次,經(jīng)組織學檢查和影像學檢查明確是否復發(fā)或遠處轉移。胸壁局部、區(qū)域淋巴結及遠處的腫瘤復發(fā)均為復發(fā)。對未按期隨訪者通過電話隨訪獲得患者生存狀況。明確患者無病生存時間(DFS)和總生存時間(OS),DFS指從術后第1天開始至第1次復發(fā)或轉移時間或末次隨訪時間,OS指從術后第1天開始至死亡或末次隨訪的時間。
1.6統(tǒng)計學方法應用SPSS17.0軟件進行χ2檢驗、多因素Cox回歸分析、Kaplan-Meier法分析和log-rank檢驗。
2結果
2.1不同分子分型乳腺癌患者的臨床特征126患者中,三陰型19例(15.08%),HER2過表達型26例(20.63%),Luminal A型38例(30.16%),Luminal B型43例(34.13%),各分子亞型在年齡、腫瘤大小、淋巴結狀況、臨床分期等方面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但在病理反應和臨床反應間各分子亞型間存在差異(P<0.05)。見表1。
2.2不同分子亞型乳腺癌患者對TE方案NAC的臨床療效比較126例患者中有27例患者獲得pCR,99例患者化療后仍有癌殘留。三陰型及HER2過表達型的pCR率分別為42.11%、30.77%,明顯高于Luminal A亞型的13.16%和Luminal B亞型的4.65%。所有患者中臨床總有效率(CR+PR)為72.22%,三陰型及HER2過表達型者分別為94.74%、80.77%,

表1 不同分子分型乳腺癌患者的臨床特征〔n(%)〕
1)采用Fisher'確切概率法,Monte Carlo檢驗;與三陰型比較:2)P<0.05;與HER2過表達型比較:3)P<0.05高于Luminal A型的63.16%和Luminal B型的55.91%(P<0.05)。Luminal A型和Luminal B型中分別有2例、1例患者化療過程中為PD,其余病例均為SD。以患者腫瘤大小、分子亞型、淋巴結狀態(tài)等因素為自變量,DFS狀態(tài)與否為因變量(CR=0,非CR=1),建立Cox回歸模型,結果顯示淋巴結狀態(tài)(陰性=0,陽性=1)、分子亞型(亞變量化)為乳腺癌臨床療效的獨立危險因素,淋巴結狀態(tài)的OR值為2.275,95%CI=1.364~4.260,以三陰型為對照,HER2過表達型、Luminal A型、Luminal B型的OR值分別為0.761、1.885、2.317,95%CI為0.554~1.683,1.115~2.347,1.479~3.691。
2.3不同分子亞型乳腺癌患者的預后生存狀況比較三陰型、HER2過表達型、Luminal A型和Luminal B型的OS分別為57.89%、69.23%、86.84%和81.40%,DFS分別為42.11%、53.85%、71.05%和60.47%。結合log-rank檢驗結果,Luminal A型患者OS、DFS值均高于三陰型(χ2=3.176,P=0.032,χ2=3.743,P=0.029)。根據(jù)激素受體差異將Luminal A型及Luminal B型合并視為Luminal型,HER2過表達型及三陰型合并視為non-Luminal型,運用Kaplan-Meier法分析,經(jīng)log-rank檢驗發(fā)現(xiàn),相比non-Luminal型,Luminal型的DFS(χ2=4.754,P=0.017)和OS(χ2=6.916,P=0.009)均有明顯優(yōu)勢。見圖1,圖2。

圖1 不同分子亞型乳腺癌患者總生存曲線及無病生存曲線

圖2 non-Luminal型、Luminal型乳腺癌患者總生存曲線及無病生存曲線
3討論
乳腺癌是一類在臨床表現(xiàn)、組織學形態(tài)、分子分型上均具有強異質(zhì)性的惡性腫瘤。因此,運用分子生物學技術檢測不同分子表達的差異,篩查能預測pCR的有效預測因子,對提高化療的有效率、改善患者預后和乳腺癌個體化治療的實現(xiàn)具有重要意義。乳腺癌的分子分型包括Luminal型。其又分為Luminal A型和Luminal B型,該型的乳腺癌幾乎均有ER所誘導的增殖效應,且 ER(+)組基因表達情況與乳腺腔上皮細胞表達相似。HER2過表達型以HER2表達陽性為特征,而激素受體及HER2均為陰性。乳腺癌分子分型流行病學研究顯示,Luminal A型乳腺癌發(fā)病率最高,占44.5%,三陰型及HER-2過表達型發(fā)病率分別為14.7%和17.1%,而Luminal B型為7.8%〔5〕。其中三陰型乳腺癌的發(fā)病率與年齡相關,分別在35歲以下和51~65歲為兩個年齡高峰〔6〕。老年婦女絕經(jīng)期后體內(nèi)激素水平發(fā)生變化是其根本原因〔7〕,該年齡段乳腺癌患者存在雌激素受體呈低至中度表達,而雌激素增殖相關基因則相對高表達的現(xiàn)象。
研究顯示,ER、PR、HER2、Ki67的表達水平與乳腺癌NAC的臨床療效具有相關性〔8〕,但其對pCR的預測價值卻存在不確定性。回顧文獻發(fā)現(xiàn),Chen等〔9〕對不同分子分型的乳腺癌采用不同的化療方案后發(fā)現(xiàn),Basal-like即三陰型和HER2過表達型乳腺癌患者的pCR率相對較高,但預后相對較差〔10,11〕。在吳家豪等〔7〕的研究中,接受了TE方案NAC的乳腺癌患者同樣存在pCR高而預后較差的現(xiàn)象。該現(xiàn)象可能與Luminal型屬于內(nèi)分泌治療敏感性腫瘤有關,三陰型和HER2(+)亞型患者行TE化療方案僅能體現(xiàn)其全身治療的效果,而Luminal型除了化療效果外,還可從內(nèi)分泌治療中獲益,其中LuminalA型HER2表達陰性,內(nèi)分泌治療療效明顯優(yōu)于LuminalB型,在各亞型乳腺癌中預后最佳。另外,三陰型和HER2過表達型由于存在高表達的增殖相關基因、核分級較高以及容易侵犯脈管等特點,致其本身惡性程度較高,也是導致患者預后相對較差的原因〔10〕。同時也提示內(nèi)分泌治療的敏感性與ER 水平呈正相關,ER、PR陰性的患者對化療似乎更敏感,腫瘤細胞更容易被化療藥物殺滅。
絕經(jīng)后乳腺癌在70歲左右達發(fā)病率最高峰,雖然手術切除治療乳腺癌是目前的主要治療手段,但術后實施輔助化療還是內(nèi)分泌治療更適合仍存在爭議〔11〕。研究發(fā)現(xiàn)〔12〕,TE方案NAC可獲得較高的緩解率,通過抑制P13K通路的關鍵蛋白pKAT的表達來抑制乳腺癌細胞的增殖,從而發(fā)揮治療作用〔13〕。總之,在NAC中加入分子靶向治療將是今后治療乳腺癌的全新的發(fā)展方向。結合本研究,由于三陰型患者對內(nèi)分泌治療無效,靶向治療也尚無理想靶點。因此,應尋找新的治療靶點來改善患者的預后。
4參考文獻
1吳家豪,何勁松,倪勇,等.乳腺癌新輔助化療療效評價方法進展〔J〕.癌癥,2010;29(2):240-4.
2田瑞,李建一,張文海.乳腺癌轉移的異質(zhì)性研究進展〔J〕.中華內(nèi)分泌外科雜志,2013;7(2):124-7.
3楊文濤.個體化診治時代的乳腺癌病理診斷〔J〕.中國癌癥雜志,2012;22(7):556-60.
4Keegan TH,Press DJ,Tao L,etal.Impact of breast cancer subtypes on 3-year survival among adolescent and young adult women〔J〕.Breast Cancer Res,2013;15(5):R95.
5Kim MJ,Ro JY,Ahn SH,etal.Clinicopathologic significance of the basal-like subtype of breast cancer:a comparison with hormone receptor and Her2/neu-overexpressing phenotypes〔J〕.Hum Pathol,2006;37(9):1217-26.
6Ihemelandu CU,Leffall Jr LD,Dewitty RL,etal.Molecular breast cancer subtypes in premenopausal and postmenopausal African-American women:age-specific prevalence and survival〔J〕.J Surg Res,2007;143(1):109-18.
7孫秀.血清雄激素水平在絕經(jīng)后乳腺癌發(fā)生中的作用〔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0;30(2):270-2.
8李嗣杰,韓冰,付彤,等.ER、PR和HER-2的表達狀況與乳腺癌新輔助化療反應的關系〔J〕.中國老年學雜志,2009;29(4):474-6.
9Chen XS,Wu JY,Huang O,etal.Molecular subtype can predict the response and outcome of Chinese locally advanced breast cancer patients treated with preoperative therapy〔J〕.Oncology Rep,2010;23(5):1213.
10Cheng HT,Huang T,Wang W,etal.Clinicopathological features of breast cancer with different molecular subtypes in Chinese women〔J〕.J Huazhong Univ Sci Technol〔Med Sci〕,2013;33(1):117-21.
11甘霖.老年乳腺癌患者的治療方案〔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5;35(1):245-6.
12任貴華,全在元,陳瑤.老年前期局部晚期乳腺癌患者新輔助化療的療效〔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2;32(12):2613-4.
13曾峰,譚永嘉,曾慶良.TE 方案新輔助化療在乳腺癌治療中的應用觀察及機制探討〔J〕.山東醫(yī)藥,2012;52(2):62-3.
〔2015-03-10修回〕
(編輯袁左鳴)
通訊作者:陳祥錦(1966-),男,碩士,主任醫(yī)師,主要從事乳腺癌臨床及基礎研究。
基金項目:國家臨床重點專科建設項目經(jīng)費資助(No.國衛(wèi)辦醫(yī)函〔2013〕544號)
〔中圖分類號〕R655.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202(2016)03-0629-03;doi:10.3969/j.issn.1005-9202.2016.03.051
·腫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