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中國特色海綿城市的新興趨勢與實踐研究

2016-03-04 02:24:49吳丹潔詹圣澤李友華涂滿章鄭建陽郭英遠彭海陽
中國軟科學 2016年1期
關鍵詞:建設

吳丹潔,詹圣澤,李友華,涂滿章,鄭建陽,郭英遠,彭海陽

(1.西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陜西 西安 710127;2.福建江夏學院公共事務學院,福建 福州 350108;

3.廈門海投集團,福建 廈門 361026;4.集美大學房地產研究所,福建 廈門 361021;

5.廈門仝博咨詢有限公司,福建 廈門 361009;6.廈門市財政審核中心,福建 廈門 361001;

7.西安交通大學公共政策與管理學院,陜西 西安 710049;8.福建荔豐鞋業開發有限公司,福建 莆田 351119)

?

中國特色海綿城市的新興趨勢與實踐研究

吳丹潔1,2,詹圣澤1,3,李友華4,涂滿章5,鄭建陽1,6,郭英遠7,彭海陽1,8

(1.西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陜西西安710127;2.福建江夏學院公共事務學院,福建福州350108;

3.廈門海投集團,福建廈門361026;4.集美大學房地產研究所,福建廈門361021;

5.廈門仝博咨詢有限公司,福建廈門361009;6.廈門市財政審核中心,福建廈門361001;

7.西安交通大學公共政策與管理學院,陜西西安710049;8.福建荔豐鞋業開發有限公司,福建莆田351119)

摘要:通過梳理海綿城市(LID)的源起和我國提出的時代背景,探析雨洪治理、彈性城市、生態城市、低碳城市、低影響開發模式和城市可持續發展等海綿城市的核心理念與科學內涵,認為海綿城市建設與雨洪治理息息相關,海綿城市與生態城市、低碳城市、智慧城市存在理論遞進的相輔相成緊密聯系。海綿城市的理念與思想具有先進性、持續性和有效性,有利于在保障城市水生態安全基礎上,推動我國城鎮化建設傳統觀念的轉變和城市群現代化開發建設的可持續發展。在分析借鑒我國古代和國內外LID建設經典成就上,研究海綿城市理念的內容目標、技術方法、構建途徑及實施策略,探索中國特色的LID試點經驗模式與案例歸集成效,指出LID建設中存在的誤區以及應注意規避的問題,并展望其新興發展趨勢,為我國海綿城市的建設不斷積累經驗,對貫徹落實中央城市工作會議精神,引導我國海綿城市的構建都極具積極而重大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海綿城市;區域經濟;資源環境;城鄉建設;雨洪治理;低影響模式;中央城市會議;城鎮化

近年來,氣候變化和生態環境污染等的災害對全球各地城市的抵抗能力造成了愈來愈嚴重的沖擊。據統計,內澇最嚴重的2011年,全國城市總計損失達到了驚人的4000億元;從2010年以來,年均損失在千億元以上,全國有15個省份的損失過百億。城市內澇基本覆蓋所有31個省份,全國城鄉年均受災人口在1億人左右。雨洪問題,發人深思!城市發生內澇,表面上是由于城市地下排水系統落后于城市建設,但究其根源卻是建設和建筑改變了地表徑流量,增加了地下管網的負擔。城市面臨的水生態問題以及水資源短缺和水安全問題,主要歸咎于傳統城市工程管道式灰色排水基礎設施、防洪規劃和排水工程規劃的落后及雨水資源合理利用意識的薄弱,使得我國受災城市的數量、規模、經濟損失程度和人員死傷均呈顯著上升的態勢[1-2]。

為了探索理想城市發展模式,我國政府和學者相繼提出園林城市、生態城市、低碳城市、智慧城市等城市概念。雨洪管理(stormwater management)是一個舶來詞,一般是指對城市雨水的控制和利用。西方發達國家較典型的主要有美國的最佳管理措施(BMP) 及低影響開發 (LID) 體系、澳大利亞的水敏感城市設計 (WSUD)、英國的可持續排水系統(SUDS)、新西蘭的低影響城市設計和開發 (LIUDD) 等。彈性城市是目前國際上非常流行的概念。所謂彈性城市(resilient city),是指城市能夠及時、準確地影響災害并能夠從災害中恢復,將自然災害對公共安全及經濟損失的影響降到最低的建設理念。是指城市系統能夠吸收干擾,在被改變和重組之后仍能保持自身特征,同時從干擾中總結學習和提升自身的能力[3]。生態城市(Eco-city)的概念最早從生態學角度提出,是全球生態危機下的產物,側重人與自然關系的反思,協調城市人工系統和自然生態系統的關系,是人類城市化進程中里程碑的發展理念,標志著人類從工業文明進入現代生態文明階段。生態城市內涵豐富,屬于自然、社會、經濟的復合生態系統。低碳城市(Low-carboncity)的概念在 21 世紀初從經濟領域擴展到社會和城市領域,側重城市交通、建筑、生產與消費等領域的發展與化石能源消耗所產生的溫室氣體(主要是二氧化碳)排放形成脫鉤 (Decoupling)的目標,強調降低城市能源消耗,減少二氧化碳排放,以應對全球溫室效應和氣候異常帶來的生態環境問題。園林城市(landscape garden city)是根據國家住建部《國家園林城市標準》評選出的分布均衡、結構合理、功能完善、景觀優美,人居生態環境清新舒適、安全宜人的城市。智慧城市(Smart city)就是在一個城市中將政府職能、城市管理、民生服務、企業經濟通過智慧城市這個大平臺融為一體。采用信息化、物聯化、智能化科技,將城市所涉及的社會經濟、綜合管理與社會服務資源,進行全面整合和充分利用,為城市的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為城市綜合管理和社會民生服務,為保障我國城鎮化健康發展、建立和諧社會提供一個可實施途徑和強有力的技術支撐。智慧城市包括新一代城市信息基礎設施、智慧政府、智慧經濟、智慧社會、智慧城市發展環境五大部分,其中智慧政府、智慧經濟、智慧社會是智慧城市的三大領域。海綿城市(Sponge City)是智慧城市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城鎮化和城市群發展過程中建設文明城市、衛生城市、生態城市、智慧城市的客觀要求,是生態城市功能的形象化,其本質是回歸自然,崇尚自然,是改變傳統城市建設與發展理念,遵循順應自然、與自然和諧共處的低影響發展模式,從而實現人、城市與其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實現人與自然、土地利用、水環境、水循環的和諧共處[4]。海綿城市是城市雨洪管理理論上的內涵發展和進步,明確了生態型城市雨洪綜合管理思想和途徑,側重于城市建設與水文生態系統的關系,強調城市應對水文自然災害的彈性和低影響開發的城市雨洪綜合管理思路。從概念來看,生態城市具有最為寬泛的可持續發展內涵,是一切生態系統關系和諧發展的總和。低碳城市是以二氧化碳排放為量度,闡述人類經濟社會活動(社會經濟系統)與化石能源消耗(自然系統)的可持續發展內涵,強調生態的資源利用和產出。海綿城市較具體地從城市與雨洪管理角度探討人與自然生態系統的可持續關系發展,其低影響開發和雨水資源循環利用不同于傳統高碳型排放工程,在很大程度上減少碳排放,體現了低碳城市理念。由于海綿城市踐行了低碳型建設理念,因而海綿城市和低碳城市都屬于生態城市范疇,是城市發展的具體生態途徑。三者存在理論遞進的相輔相成緊密聯系,成為政府實施城市可持續建設發展事業的得力抓手[5]。

一、海綿城市的提出背景及其內涵特征

(一)“海綿城市”理念的提出背景

2011年,中國城鎮化率首次超過 50%,標志著我國從一個農業大國邁入一個城市化的工業大國[6]。快速城鎮化進程可伴隨著一系列積極作用的呈現,如城鄉人口轉化、產業結構調整、科技進步及其成果轉化等,然而傳統的城市建設模式往往忽視了人與自然共存共榮的和諧關系,打破了城市發展與自然生態進程的均衡態勢。隨著我國城鎮化的快速發展和城市群的興起,當今中國正面臨著城市雨洪、城市內澇、霧霾污染、水系污染、水資源短缺、地下水位下降、地下水枯竭、水生物棲息地喪失等一系列嚴重生態問題。由于屋面、道路、地面等設施建設導致的下墊面硬化,70%-80%的降雨形成徑流,僅有20%-30%的雨水能夠入滲地下,破壞了自然生態本底,破壞了自然“海綿體”,導致逢雨必澇、遇澇則癱、城里看海和雨后即旱、旱澇急轉、逢旱則干、熱島效應,帶來了水生態惡化、水資源緊缺、水環境污染、水安全缺乏保障等一系列問題。北方城市幾乎“有河皆枯”,南方城市幾乎“有水皆污”[7]。恩格斯曾說過:“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報復。每一次勝利,起初確實取得了我們預期的結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卻發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預料的影響,常常把最初的結果又消除了。”[8]為應對包括氣候變化在內的城市發展挑戰,國際上提出以彈性城市為核心展開研究,進行有序的區域性的規劃設施建設。因此,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英國等發達國家在20世紀末就紛紛開始了對于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模式的應用探索。

我國于21世紀初提出了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海綿城市的思路,開始研究分析我國城市面臨的內澇問題。解析其出現的原因,調研國家政策發展脈絡及地方城市的先行實踐,將有助于為我國彈性城市建設汲取教訓和積累經驗,以提高我國城鎮化進程中的城市建設能力,實現以人為本的城市發展紅線。為應對城市水災,在2011年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湖南省常德市環衛處宣教中心劉波提交《關于建設海綿體城市,提升城市生態還原能力》的提案,提出像建筑屋頂一樣,將城市停車場和道路兩旁改裝成下凹式綠地,并把綠化帶路面改造為坡度形的,以利于水流入綠化帶旁設置的缺口中。有關專家還提出,要建立雨水收集和利用系統,開發、改造城市社區建筑物、道路、綠化帶、停車場、廣場、公園等公共設施的蓄留雨水的生態功能,盡可能恢復城市原有河道、水塘、溝渠,減弱城市熱島效應,提高雨水滲透率。2012年4月,在《2012低碳城市與區域發展科技論壇》中,首次提出“海綿城市”的概念。習近平總書記在2013年12月12日《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的講話中強調:“提升城市排水系統時要優先考慮把有限的雨水留下來,優先考慮更多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建設自然存積、自然滲透、自然凈化的海綿城市”。

同年3月,習近平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5 次會議上提出新時期治水思路“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新時期治水戰略,再次強調“建設海綿家園、海綿城市”。 4月又在關于保障水安全的重要講話中指出,要根據資源環境承載能力構建科學合理的城鎮化布局;盡可能減少對自然的干擾和損害,節約集約利用土地、水、能源資源;解決城市缺水問題,必須順應自然,建設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的“海綿城市”,多次強調在城市規劃建設中要體現“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體的系統理念。為了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講話及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精神,2014年2月《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城市建設司2014年工作要點》中明確:“督促各地加快雨污分流改造,提高城市排水防澇水平,大力推行低影響開發建設模式,加快研究建設海綿型城市的政策措施”,明確提出海綿型城市設想。同年10月,住建部正式發布《海綿城市建設指南-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構建》(建城函[2014]275 號,以下簡稱《指南》),提出了海綿城市的概念。12月,財政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水利部聯合印發了《關于開展中央財政支持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工作的通知》(財建 [2014]838 號),組織開展海綿城市建設試點示范工作,受到全國各省市政府的重視,得到相關領域人員的廣泛關注和深入研究[9]。此前,水利部、國務院(辦公廳)、住建部、發改委和環保部等單位先后針對城市內澇、城市排水防澇、氣候變化和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構建等開展研究或制定相關政策。2007年,水利部啟動《全國洪水風險圖》的編制工作,針對應考慮城市降水地理時空分布不均勻、強度不均衡等特點。從城市局地生態地質循環恢復,尤其是補充地下水漏斗來分析,強化雨水收集與生態利用是符合可持續理念的生態工程,是緩解城市內澇、恢復城市人工消納雨水能力的關鍵。從2001年開始,住建部會同發改委組織開展國家節水型城市創建工作。近年來相繼出臺的《國務院關于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的意見(國發〔2012〕3號)》和《國務院關于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意見(國發〔2013〕36號)》都明確要求加快推進節水城市建設,將節水納入城市人民政府考核體系。在相關行業和學術領域對城市雨洪綜合管理利用這一先進理念的呼吁和中央政府對新型城鎮化建設的生態思想指導下,促使全國各省市紛紛響應出臺相關建設計劃。2014年底至2015年初全國推選產生第一批16個海綿試點城市,至此我國的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工作全面鋪開,“海綿城市”概念一時風起云涌,成了我國繼園林城市、智慧城市、生態城市、低碳城市等一系列政策引導的城市理念后出現的城市建設新概念,成了人們視野的新名詞新寵兒。可見,“海綿城市”理念正是立足于上述我國的水情特征和應對我國水問題的突出背景,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而提出的。

(二)“海綿城市”的深刻內涵與重大深遠意義

海綿本身有水分與力學兩個特征。水分特征指的是海綿吸水、保水、釋水等性質,力學特征指的是海綿本身的回彈、壓縮、恢復等性質。“海綿城市”概念是一種形象的表達,源自于行業內和學術界習慣借用“海綿”的物理特性來比喻城市的某種吸附功能,比喻城市吐納雨水的能力,其學術術語為“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構建”(Low impact development of rainwater system construction)。并最早被澳大利亞研究學者用來隱喻城市對周邊鄉村人口的吸附效應,例如澳大利亞人口研究學者布吉(Budge)應用海綿來比喻城市對人口的吸附現象[10]。因此,海綿城市建設被稱為是低影響設計和低影響開發(Low impact design or development,以下簡稱LID)。隨著近年來城市洪澇災害的頻發,“海綿城市”及其相應的規劃理念和方法得到社會各界認同,住建部《指南》以及仇保興發表的《海綿城市(LID)的內涵、途徑與展望》[4]對“海綿城市”的概念給出了明確的定義。海綿城市即:城市能夠像海綿一樣,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凈水,需要時將蓄存的水“ 釋放”并加以利用。海綿城市是從城市雨洪管理角度來描述的一種可持續的城市建設模式,其內涵是:現代城市應該具有像海綿一樣吸納、凈化和利用雨水的功能,以及應對氣候變化、極端降雨的防災減災、維持生態功能的能力。很大程度上,海綿城市與國際上流行的城市雨洪管理理念與方法非常契合,如低影響開發( LID)、綠色雨水基礎設施( GSI)及水敏感性城市設計( WSUD)等,都是將水資源可持續利用、良性水循環、內澇防治、水污染防治、生態友好等作為綜合目標。“使整個國土成為一個‘綠色海綿系統’,使雨水就地蓄留、就地資源化,使它與城市中的公園系統、濕地系統,形成統一的水生態基礎設施自然保護系統”。該模式突破了傳統的“以排為主”的城市雨水管理理念,通過滲、滯、蓄、凈、用、排等多種生態化技術,構建低影響開發、具有自然循環的“綠色海綿”雨水系統,使整個城市容易適應新的環境,遭遇水災害后能夠快速恢復,能夠讓城市彈性適應環境變化和自然災害,并且不危及其中長期發展。這不僅有利于修復城市水生態環境,還能為綜合生態環境帶來效益。從這個角度講,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的構建就是海綿城市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官方文件明確提出“海綿城市”的概念,代表著生態雨洪管理思想和技術從學界層面走向社會管理和

應用經濟層面,并將在城建實踐中得到更有力的推廣,從而利于提升城市生態系統功能,減少城市洪澇災害的發生。由此可見,海綿城市的建設主要包括三方面內容:一是保護原有生態系統;二是恢復和修復受破壞的水體及其他自然環境;三是運用低影響開發措施建設城市生態環境。

海綿城市的理念改變了我國城市排水系統只排不蓄、只排不用的缺陷;用綠地廣場、綠色房頂、人工溝渠,抓住雨水,讓其下滲、滯留 ;用河邊的生態濾池,過濾雨污水,凈化水體。收集、凈化后的雨水,可以用于綠地澆灌、道路清洗、景觀水體補充等。變“工程治水”為“生態治水”,促進城市順暢“吐納呼吸”(圖1、2)。

圖1 傳統快排模式與海綿排放模式

圖2 海綿城市水循環圖解

二、國內外LID研究綜述

“海綿城市”理念的辨識基礎是最佳管理措施(BMPs)、低影響開發(LID)和綠色基礎設施(GI)。20世紀70年代,美國提出了“最佳管理措施”(BMPs)[11],最初主要用于控制城市和農村的面源污染,而后逐漸發展成為控制降雨徑流水量和水質的生態可持續的綜合性措施[12]。自20世紀90年代起,LID、綠色(雨洪)基礎設施(GI或GSI)、水敏感城市設計(WSUD)和可持續城市排水系統(SUDS)這些表述已得到廣泛使用。90年代末期,由美國東部馬里蘭州的喬治王子縣(Prince George’s County)和西北地區的西雅圖(Seattle)、波特蘭市(Portland)共同提出了“低影響開發”的理念。其初始原理是通過分散的、小規模的源頭控制機制和設計技術,來達到對暴雨所產生的徑流和污染的控制,減少開發行為活動對場地水文狀況的破壞性沖擊,是一種發展中的、以生態系統為基礎的、從徑流源頭開始的暴雨管理方法。1999年,美國可持續發展委員會提出綠色基礎設施理念,即空間上由網絡中心、連接廊道和小型場地組成的天然與人工化綠色空間網絡系統,通過模仿自然的進程來蓄積、延滯、滲透、蒸騰并重新利用雨水徑流,削減城市灰色基礎設施的負荷[13]。據美國波特蘭大學“無限綠色屋頂小組”(Green roofs unlimited)對占地723英畝的波特蘭商業區進行分析,將219英畝的屋頂空間——即三分之一商業區修建成綠色屋頂,就可截留60%的降雨,每年將保持約6700萬加侖的雨水,可以減少溢流量的11%-15%[4]。澳大利亞研究提出了城市洪水、供水、排水、污水、雨水利用和中水回用系統治理的水資源綜合管理軟件系統工具包(IWM Toolkit),在悉尼波特尼地區應用后,通過模型計算和優化分析,市政供水需求減少55%,污水向河流排放減少80%,實現了節水減排防洪的綜合目標,促進了悉尼的水環境改善[14]。近年來,不少學者開始將建設海綿城市作為形容城市與水文關系的研究。Ignacio F. Bunster-Ossa 用海綿城市來形容城市像海綿一樣處理雨洪自然事件問題的彈性能力,并以三個案例說明了從規劃到設計不同尺度的具體雨洪管理設計方法,包含雨洪滯留和過濾等景觀手法的應用[15]。臺灣學者Chung-Ming Liu 等提出建設海綿生態城市以適應水文氣候災害,而臺灣環保團體也積極宣傳“打造海綿臺灣計劃”[16]。2015年1月,美國《晨報》(Morning Edition)也展開了建設海綿城市的討論[17]。上述理念在雨洪管理領域既存有差異也有部分交叉,這些理論及其實踐都為構建“海綿城市”提供了戰略指導和技術支撐。

中國在學習借鑒國外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進行了生態城市、低碳城市、智慧城市、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的實踐,并創新地提出了建設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的“海綿城市”的宏偉計劃。國內關于海綿城市討論的源起和發展脈絡,大致可分為概念雛形、實踐探索、概念發展和概念形成四個階段。2003 年,北京大學俞孔堅和李迪華教授共同出版的《城市景觀之路:與市長交流》[18]一書中最早將“海綿”的概念比喻自然濕地、河流等對城市旱澇災害的調蓄能力。實踐探索階段,俞孔堅教授及其土人景觀規劃設計團隊成果突出,從 2008 年的天津橋園到 2010 年哈爾濱群力雨洪公園,創造了許多雨洪管理實踐的成功范例;其次,深圳市在 2004 年開始率先引進 LID 理念,不斷探索適應該地區的應用模式,并推動創建光明新區成為全國低沖擊開發雨水綜合利用示范區[19]。這些實踐進一步推動著我國城市雨洪管理相關理論方面的深入研究和發展。市政領域以董淑秋等[20]為代表,于2011年首次在理論研究中結合首鋼工業區改造規劃的實踐明確提出了建構“生態海綿城市”的規劃概念,在《首鋼工業區改造規劃》中,主要針對規劃區的雨水利用問題提出“生態排水+管網排水”的“生態海綿城市”規劃概念[21];臺灣水利署也基于LID技術在新近的《流域綜合治理計劃》中提出構建“海綿城市”。可以說“海綿城市”概念從臺灣到大陸,國內到國外均有涉及。2015年以來,海綿城市似乎成了我國高層領導及其學者專家新興熱議和殷切關注的時政焦點,研究熱點星火燎原,方興未艾,研究成果層出不窮。從帶頭探討LID的概論、內涵與途徑、展望(仇保興,俞孔堅,楊 陽等,2015),到其理論與實踐(俞孔堅,車 伍,武春麗,翟 立等,2015);從水生態分析角度(胡 楠,胡燦偉等,2015)到LID建設概論及其要點(章林偉,王文亮等,2015),再到其政策、技術與試點及其實踐(徐振強,鞠茂森,俞孔堅,車 伍,車生泉,王 寧等,2015)。海綿城市是當今我國力推以解決城市雨洪管理難題的建設新模式,業界也更多將“海綿城市”理論和方法應用到多項規劃設計實踐中[3,22-24]。

三、“海綿城市”建設的國際經典啟迪與借鑒和我國海綿城市建設的實踐趨勢及其經驗成效

(一)“海綿城市”建設的國際經典啟迪與借鑒

除了上述美國和澳大利亞等海綿城市建設的國際經典案例之外,發達國家值得借鑒的主要還有[25]:

1.英國

英國政府通過《住房建筑管理規定》等法律規定,積極鼓勵在居民家中、社區和商業建筑設立雨水收集利用系統,雨水直接從屋頂收集,并通過導水管簡單過濾或者更為復雜的自凈過濾系統后導入地下儲水罐儲存。2015年之后,英國政府為更有針對性控制水資源利用效率,直接要求單一住房單元的居民每天設計用水量不超過125升才能獲得開工許可,要求開發商和居民更加積極地在家中建立雨水回收系統。同時,英國也在大力推動大型市政建筑和商業建筑的雨水利用,最為典型的就是倫敦奧林匹克公園,園內主體建筑和林地在建設過程中建立了完善的雨水收集系統。通過回收雨水和廢水再利用等方式,這一占地225公頃的公園灌溉用水完全來自于雨水和經過處理的中水。此外,公園還將回收的雨水和中水供給周邊居民,使周邊街區用水量較其他類似街區下降了40%。英國政府和雨水再利用管理協會調研認為,英國利用雨水回收系統在提升水資源利用率方面仍有巨大的潛力。

2.法國

法國全年降雨量較為充沛,其境內不少主要城市的排水、防澇以及雨水循環處理的設計思路各具形態特色。這些不同的地表水處理體系如同海綿一般,既使得城市免受了內澇之苦,還提升了水循環利用率。在法國諸多具備良好城市水循環系統的城市中,巴黎與里昂是典范代表,巴黎市的城市水循環設計思路源自人體,里昂的水循環處理則是因地制宜,充分借助了自然的力量。首都巴黎的水循環系統堪稱世界范圍內大都市中的典范。1852年,著名設計師奧斯曼主持改造了被法國人譽為“最無爭議”并基本沿用至今的水循環系統。目前,法國投資額高達1000億歐元的“大巴黎改造計劃”,會進一步完善維護既有的城市水循環系統,同時還將在巴黎市的多個地點增添蓄水、凈水處理中心,提高整個城市對雨水的收集與再利用。相比于巴黎,里昂的城市水循環并不過分突出地下排水管的作用,城市中的數個社區區域內各有低洼地面,其雨水收集充分借助了地面走勢的特點,讓雨水通過精密設計的水渠流入這些低洼地域。里昂中央公園特意留出了一個容量為870立方米的儲水池,池內不僅安裝了現代化的雨水凈化系統,還種植了許多水生植被以輔助凈化,經過凈化后的水被重新引入到城市綠化區中灌溉植被。法國童話小鎮科爾馬也擁有設計精妙的水循環系統。這種讓冰冷的混凝土河堤與水電站被設計精妙的植被與大片綠化帶代替,既有利于城市內水的自然循環,也有助于環保,實現人類與自然的和諧共處。

3.德國

德國城市地下管網的發達程度與排污能力處于世界領先地位。以柏林為例,其地下水道長度總計約9646公里,其中一些有近140年歷史,管道多為混合管道系統,可以同時處理污水和雨水。而在郊區,主要采用污水和雨水分離管道系統,以提高水處理的針對性,提高效率。近年來,德國開始廣泛推廣“洼地—滲渠系統”,使各個就地設置的洼地、滲渠等設施與帶有孔洞的排水管道相連,形成了分散的雨水處理系統。低洼的草地能短期儲存下滲的雨水,滲渠則能長期儲存雨水,從而減輕城市排水管道的負擔。

4.韓國

韓國首都首爾市在過去60年間經歷了急速的城市化進程,在跨入國際一流大都市行列的同時,也染上了區域性水循環惡化等都市病。根據首爾市的統計數據,1962年首爾市的地表不透水率僅為7.8%,而到了2010年已經高達47.7%。與之對應的是,首爾市1962年降水總量中通過地表排出的比例僅為10.6%,而2010年這一數值已經增長到51.9%。在這一時期,首爾地區的地表不透水率增長了6倍,降水排水越來越多地依賴人工排水設施,削弱了自然水循環能力。地表排水比例的提升使下水管道等城市排水系統面臨的壓力越來越大,同時還帶來了包括地表水蒸發減少、城市熱島化、地下水水位下降、河川干涸、氣候變化引發的干旱或洪水等許多復雜問題。為此,首爾市政府2013年10月發布了《建設健康的水循環城市綜合發展規劃》,提出到2050年大氣降水地表直接排出比例下降21.9%,地下基底排出增長2.2倍,使年平均降水量的40%成為地下水的推進目標。該規劃的實質就是發揮土壤如海綿似的吸水、儲水作用,從提高地表的滲透性入手,提升土地自身的蓄水能力,將首爾市打造成“讓水可以呼吸的綠色城市”。同時,首爾市提出了5方面的解決方案:一是以政府機關為先導,改善地表透水狀況。首先在瀝青、花崗巖覆蓋的道路兩側修建綠化帶,同時使道路地形便于雨水的自然滲入,分階段地將路邊人行道和停車場的不透水地磚更換為透水地磚。特別是從2015年開始,首爾市將確保人行道等設施的透水性列為義務性措施。二是引導城市拆遷改造工程優先考慮水循環恢復。首爾市規定,未來針對老舊小區的拆遷改造工程在設計審核階段,主管部門必須首先和水循環管理部門對方案進行事先商議,有效降低城市開發對自然水循環的影響。三是擴大雨水利用設施的普及率。首爾市從2013年下半年開始,積極通過媒體宣傳雨水的利用價值,引導市民提高水循環意識,提高雨水在城市農業和景觀中的使用率。四是引導市民積極參與水循環城市建設。首爾市選定幾個生活小區進行水循環改造,包括鋪設透水地磚、建造雨水花壇、設置雨水收儲設施。五是加強水循環技術研究和制度建設。包括水循環的實地監測體系、水循環技術和改造模型的研究。

5.日本

日本的“綠地覆蓋率”為66%,為穩固這一成果,日本出臺了一大批相關法規,形成了完整而長期的綠地保護體制。日本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修改了建筑法,要求大型建筑物和大型建筑群必須建設地下雨水儲存池和再利用系統。上世紀90年代,東京大興土木,建設了巨型分洪工程——“首都圈外郭放水路”。該工程的主題項目是一條位于地下50米處,全長6.3公里、直徑10.6米的隧道。隧道一頭連接東京城市下水道,另一頭連接入海河流江戶川,在發生暴雨時可以用大型抽水機把城市雨水抽入河流,使之排入大海。“水害”多年未解的澀谷車站,今年周邊地區開始了整體開發工程,包括車站工程在內的4個開發區塊將新建9棟大樓,車站大樓將建成地上47層的綜合商業大樓。在地下25米深處將建造一個4000噸的地下儲水池,相當于8個標準游泳池的儲水量。這種儲水池一池多用,當降雨量超過每小時50毫米時,它可以把周邊一帶的雨水集中儲存,解決附近瞬間排水能力的不足,同時與東京龐大的地下排水系統相連,在大雨高峰過后再陸續把雨水排放。該儲水池能調節儲水,在地面缺水時隨時可以抽出來供地面澆花、除塵、消防等使用,甚至可以凈化后供市民生活使用。這一工程反映了日本對處理雨水的思路從單純排放到排放與利用有效結合的變化。剛落成不久的日本最高塔——東京天空樹也建有一個可回收利用的排蓄水系統。蓄水池能儲存7000噸雨水,可供其所在的東京墨田區23萬人使用一天,主要用作災害發生時的生活用水或消防用水。近年來日本更多考慮的是雨水的利用問題,除新建大樓配套建設雨水儲存設施外,各公園、學校周圍都建有儲水池。

從上述發達國家海綿城市建設實踐看,海綿城市建設有三個方面的內涵:第一,從資源利用的角度看,海綿城市建設應該遵循城市自身水資源特點及建筑的自然規律,按照建筑屋面—綠地—硬化道路—雨水管渠—城市河道五位一體式的排水系統來保障雨水在城市中循環,使得城市降雨能夠被系統地收集、存儲、凈化與利用;第二,從城市防澇減災的角度分析,要求城市建筑能夠與雨水和諧共存,城市的制度體系能夠較好地預防、響應城市洪澇,以減少災害損失;第三,從生態環境保護的角度看,要求城市建設與自然和諧發展,降低城市建設的生態風險[6]。可見,海綿城市建設是貫穿國內外城鎮化和城市群發展歷史進程中不可或缺的永恒主題,更是我國等發展中國家城市建設發展戰略的新興趨勢和資源環境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

(二)我國海綿城市建設的實踐趨勢及其經驗成效

相比美英澳德法韓日等發達國家的城市雨洪管理系統建設,中國在“海綿城市”的研究及實踐方面起步相對較晚,因此汲取全球人類智慧精華,正視生態災害的影響警示及其嚴峻挑戰,借鑒國際上成功的建設經驗與實踐案例,結合我國的國情、氣候、地理等因素的差異,研究我國“海綿城市”理論的內容目標、技術方法、構建途徑及其實施策略,對我國海綿城市的構建具有積極而重大的現實意義(圖4-6)。

圖3 雨水收集利用系統圖                  圖4 海綿城市成效圖

圖5 海綿城市水循環流程圖解

圖6 海綿城市建設“六字訣”

1.海綿城市建設徹底改變傳統的建設觀念

在傳統建設模式下,城市處處是水泥森林,硬化路面,每逢大雨,主要依靠管渠、泵站等“灰色”設施進行集中排水,以“快速排除”和“末端集中”控制為主要規劃設計理念,往往造成逢雨必澇,旱澇急轉。仇保興博士認為,傳統的市政“雨水排的越多,越快,越順暢”的模式,忽略了雨水的循環利用。實際上,可以通過“滲、滯、蓄、凈、用、排”,統籌解決城市內澇、雨水資源化利用等多個問題。經驗表明,在正常的氣候條件下,典型“海綿城市”可以截留80%以上的雨水。建設“海綿城市”,最關鍵的在于區域內的水生態系統的保護和修復,歸根結底是要恢復水在自然和城市中的正常循環,實現雨水多留少排。這需要保護好河塘溝渠濕地等城市內原有的自然水系,維持好自然水系的水文功能,合理建設一些公園、草坪和人工蓄水池等設施,在城市地面硬化中采用一些透水鋪裝材料,并增加城市綠地、植草溝、人工濕地等可透水地面。一般來說,區域內的大規模水源,主要用于重要生物棲息地、珍稀動植物保護區、自然遺產及景觀資源分布區、水資源保護區等,其中可以對地表徑流量產生重大影響的自然水系,原則上都可以被納入水資源生態板塊,加以識別和保護。比如:萬小鵬說,成都將環城生態區上的“六湖八濕地”建設,全部納入“海綿城市”的規劃當中,加強對水資源的利用和調節,“建設人工濕地,對于維護城市生態環境,就具有重要意義”。根據《指南》,今后城市建設將強調優先利用植草溝、雨水花園、下沉式綠地等“綠色”措施來組織排水,以就近收集、源頭分散、慢排緩釋控制為主要規劃設計理念,轉變以集中快排為主的城市雨水管理方式,優先利用水系、綠地等“綠色”設施,使雨水在城市中的遷移活動更加自然,使“急沖沖”的雨水變害為寶。從而提高水生態系統的自然修復能力,維護城市良好的生態功能,達到增加城市綠地,減少城市熱島效應,調節城市小氣候,改善城市人居環境目的。住建部發布的《海綿城市建設績效評價與考核辦法(試行)》明確規定,海綿城市建設績效評價與考核指標,可分別從水生態、水環境、水資源、水安全、制度建設及執行情況、顯示度6個方面來衡量。

2.海綿城市建設是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

海綿城市的建設是生態文明在城市管理中的具體體現,將成為我國解決雨水出路和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的必由之路。根據財政部、住建部、水利部《關于開展中央財政支持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工作的通知》(財建〔 2014〕 838號)和《關于組織申報2015年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的通知》(財辦建〔2015〕4號),2015 年3 月底,全國 100 多個申報城市經過數輪競爭性評選評審得分,遷安、白城、鎮江、嘉興、池州、廈門、萍鄉、濟南、鶴壁、武漢、常德、南寧、重慶、遂寧、貴安新區和西咸新區等排名前16位的城市進入2015年海綿城市首批建設城市,要求每個試點城市 3 年內建成并運行不少于 15km2的海綿城市示范區,中央財政支持資金總額超過200億元。目前,全國范圍建設海綿城市的熱潮方興未艾。試點城市的年徑流總量目標控制率應達到《指南》的要求,成為可以吸、蓄、凈、釋的“海綿體”,以提高城市防洪減災能力,改善生態環境。這些城市要建立強有力的組織機構,以落實“海綿城市”的建設目標和建設任務。具體就是指標要有落實、任務要有分解,實施措施要有保障機制。在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的構建中,要為滯水功能提供足夠的空間和時間,讓平均滯流削峰盡可能回歸自然。這就要將包括海綿城市的建設要求落實到城市總規、控規和專項規劃中,建立起規劃、建設和管控制度,形成操作可行的建設標準和規范。試點項目要從實際情況出發,充分考慮當地的水資源條件和防洪排澇、環境保護等方面的要求,采用先進的理念、技術方法和手段,在公共建筑、城市道路、立交橋、公園綠地、水系湖泊以及居住小區、商業綜合體等開發項目中融入海綿城市理念,積極探索海綿城市建設模式和實現路徑。經過多年的技術積累和創新,上海市政工程設計研究總院圍繞全國“加強海綿城市建設”要求,開發出了“淺層調蓄生態處理”專項技術成果。該成果已達國際領先水平,并先后四次被編入《室外排水設計規范》、《城鎮雨水調蓄工程技術規范》和《城鎮內澇防治技術規范》等三部國家標準,進一步鞏固了我國在排水技術領域的領先地位。

3.海綿城市建設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

政府是海綿城市建設的責任主體,要將海綿城市建設納入國家綠色發展的戰略框架,應統籌協調規劃、國土、排水、道路、交通、園林、水文等職能部門,充分發揮城市總體規劃的引領作用,因地制宜地確定海綿城市的控制目標。并且,社會公眾要做海綿城市建設的支持者、參與者,需要全社會都來支持這一領域的發展。只有做好戰略規劃,包括法律體系、財稅政策、管理體制、技術與產業體系、人才培養、公眾參與等環節綜合考慮實施,海綿城市技術才有發展的巨大空間。反之,如果受到體制與部門利益牽絆,那么任何好的發展路徑都會事倍功半甚至是會夭折的。同時,海綿城市建設應遵循生態優先等原則,將自然途徑與人工措施相結合,在確保城市排水防澇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實現雨水在城市區域的積存、滲透和凈化,促進雨水資源的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在海綿城市建設過程中,應統籌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系統性,協調給水、排水等水循環利用各環節,并考慮其復雜性和長期性。一方面積極保護好現有可能影響城市水生態的敏感區域,限制開發;另一方面將低影響開發這一理念植根于新開發或需要改造的城區,既要實現生態目標,也要滿足現有城市功能。因此,低影響開發設施建設必須要以建筑與小區、綠地與廣場、城市道路等城市基礎設施作為載體,這就要考慮城市基礎設施安全運行和城市水安全等問題,以及各地區水文條件差異性、規劃指標及項目操作層面的可實施性。為此,各城市可根據自身的水文條件、水安全要求、水資源狀況,確定符合自身需要的海綿城市建設目標,創新建設和管理模式。在規劃工作方面,在城市各層級、各相關規劃中均應遵循低影響開發理念,明確低影響開發控制目標,結合城市開發區域或項目特點確定相應的規劃控制指標,落實低影響開發設施建設的主要內容。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規劃必須與城市水系規劃、綠地系統規劃、城市排水防澇綜合規劃等相關專項規劃相銜接。在載體上,應對不同低影響開發設施及其組合進行科學合理的平面與豎向設計,在建筑與小區、城市道路、綠地與廣場、水系等規劃建設中,應統籌考慮景觀水體、濱面水帶等開放空間,建設低影響開發設施,構建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在工作落實中,各級城市人民政府作為落實海綿城市構建的責任主體,應統籌協調職能部門,在各相關規劃編制過程中落實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的建設內容。社會公眾可因地制宜“創造”各類低影響開發的新模式、新技術,如在房前屋后建設各類雨水花園、綠色陽臺、微型濕地、屋頂菜園,建設成千上萬的“海綿社區”、“海綿校園”、“海綿公園”、“海綿樓宇”……應大力加強宣傳教育和引導,在全社會普及海綿城市和低影響開發的理念,讓海綿城市建設蔚然成風,成為人們的一種自發、自覺、自愿的行為[22]。海綿城市不僅可以解決當前城市內澇災害、雨水徑流污染、水資源短缺等突出問題,有利于修復城市水生態環境,還可以帶來綜合生態環境效益。例如,通過城市植被、濕地、坑塘、溪流的保存和修復,可以明顯增加城市“藍”、“綠”空間,減少城市熱島效應,改善人居環境。同時,為更多生物特別是水生動植物提供棲息地,提高城市生物多樣性水平。總而言之,政府要扮演好“決策者”和“指揮者”角色;相關從業人員要扮演好“設計者”和“建設者”角色;低影響開發設施維護運營單位要扮演好“養護者”和“守護者”角色;社會公眾要爭做海綿城市建設的“支持者”和“參與者”。

4.我國海綿城市建設試點例析與實踐趨勢

(1)中國古代海綿城市建設經典蹤影。我們總是將經濟發展視為城市的首要目標,而并沒有對雨洪管理和廢水處理進行有效管控。LID強調雨水是一種資源,而非“廢物”,其主要利用小型、廣泛、低成本的景觀化措施控制徑流和污染。與常規的灰色基礎設施相比,LID不僅建設和維護成本更低,而且能夠為城市環境提供更高效的保護。在古代中國城市的排水設計中,首要考慮的是如何適應當地氣候。像北京北海公園的團城(建于金朝,公元1115-1234年),這一在12世紀就已出現的透水設施,在當代仍被認為其具有一種LID設計的關鍵特質。編著于戰國時期的《周禮》一書中記載了一段關于排水系統總體布設的文字。書中提到,城市建設應當從規劃伊始就進行排水設計,而這一建議在當今往往不被遵循[26]。在揚州這種氣候濕潤的地帶,城市雨洪系統通常由無數河道、池塘和濕地構成,揚州當地的水系與主要的河流和湖泊都相互連通,再大的降雨也能夠被相互連通的系統如同海綿一般吸收。另一處古代海綿城市設計的范例是菏澤。菏澤最初擁有72處池塘,占城市面積的30%。這些池塘在抵御洪水、調控氣候和蓄水層補給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由于近年來城市化發展,截至2000年,菏澤市的水體已經減少了近一半,僅占城區面積的16.2%。水面面積的下降造成了該城市嚴重的內澇和更高的洪水風險。

(2) 廈門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實踐。海綿城市建設是對傳統城市建設模式、排水方式進行深刻反思的重要成果,是城市生態文明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廈門是一座“一島一帶雙核多中心”的組團式海灣城市,在早期城市建設過程中,廈門主要流域人為干擾嚴重,填塘平溝、截彎取直、天然水道屢遭破壞,河道硬質化,渠道暗涵化,明溝“三面光”,造成滲、蓄、凈能力降低,造成水生動植物生存條件差,環境容量有限,環境承載力不足,生態系統脆弱。改革開放以來都是以灣區為重點發展。而灣區水體是潮水的末端,污染物質不易擴散,水體自凈能力弱;城市初期雨水和部分合流污水沿地面徑流和排水系統進入灣區,常常造成近岸水體污染;暴雨與高潮遭遇容易產生洪澇災害。因此,廈門的灣區既是城市景觀的亮點,也是城市水問題集中凸顯的地方,這嚴重制約了各灣區城市品質的進一步提升。按海綿城市建設要求,建設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是解決廈門水資源、水安全、水環境、水生態面臨的問題的必由之路。根據《美麗廈門·共同締造——廈門市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實施方案》,廈門將馬鑾灣片區選作“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區域。馬鑾灣試點區包含了建成區、建設區、水域整治區和溪流治理區。“方案”中規劃項目總數達到59 個,2015年至2017年的專項總投資為55.7 億元。包括:新建、改造小區綠色屋頂、可滲透路面及自然地面;建設下凹式綠地和植草溝,保護、恢復和改造城市建成區內河湖水域、濕地,來增強城市蓄水能力;以及建設沿岸生態護坡等。涵蓋“滲、滯、蓄、凈、用、排” 六大方面的工程內容。“滲”工程共有37個項目,主要包括建設或改造建筑小區綠色屋頂、可滲透路面及自然地面等,主要目的是從源頭減少徑流,凈化初雨污染。“滯”工程共3個項目,主要包括建設下凹式綠地、植草溝等,主要目的是延緩徑流峰值出現時間。“蓄”工程共5個項目,主要包括保護、恢復和改造城市建成區內河湖水域、濕地并加以利用,因地制宜建設雨水收集調蓄設施等,主要目的是降低徑流峰值流量,為雨水利用創造條件。“凈”工程主要包括建設污水處理設施及管網、綜合整治河道、建設沿岸生態緩坡及開展海灣清淤,主要目的是減少面源污染,改善城市水環。“用”工程為建設污水再生利用設施及部分片區調蓄水池雨水利用,主要目的是緩解水資源短缺、節水減排。試點區域污水再生利用工程為馬鑾灣再生水水廠,其近期規模5萬m3/d,遠期15萬m3/d;調蓄水池雨水利用規模計劃為1萬m3/d。“排”工程主要包括村莊雨污分流管網改造、低洼積水點的排水設施提標改造等,主要目的是使城市豎向與人工機械設施相結合、排水防澇設施與天然水系河道相結合以及地面排水與地下雨水管渠相結合。通過高標準高起點建設馬鑾灣,不僅可以為廈門已建灣區的改造提升提供經驗,為廈門新建灣區的開發建設提供示范,還可以為全國濱海城市建設提供全新的樣板[27]。

(3)哈爾濱群力濕地公園、六盤水明湖濕地及金華燕尾洲的消納、減速與適應實驗工程。實際上,“海綿城市”的理念是建立在反思工業化城市建設模式基礎上的新概念,反對片面強調用單一目標的工程技術來解決諸如雨澇、干旱、地下水下降、水體污染、生物棲息地消失、城市綠地缺乏等問題,是強調用人水共生的理念,用系統的方法和整合的生態技術,來解決城市中突出的各種與水相關的問題;同時“海綿城市”也為城市的建筑與基礎設施建設如何與自然(如洪澇)過程相適應的新策略。該3個實驗工程通過消納、減速與適應三個關鍵技術組合運用,形成“源頭消納滯蓄,過程減速消能,末端彈性適應”的基本模式[28]。

5.我國海綿城市試點建設的經驗成效

(1)規劃引領貫穿城鄉建設。我國對海綿型城市的研究和實踐方剛起步,多限于城市對雨洪調蓄的小尺度應用,以工程設施的探討為主,宏觀尺度雨洪管理規劃,缺乏雨洪管理、水質保護和景觀綜合效應的研究與應用,對雨水的概念大多僅限于儲存、利用、導排等方面,尚未成體系地綜合考慮海綿型城市對水乃至生態環境的作用。實施海綿城市戰略是我國當前城市建設和更新的重要內涵,通過海綿城市的規劃、建設和管理,為我國彈性城市建設積累經驗與教訓,提高我國城鎮化進程中的城市建設能力,增強城市雨洪管理能力,實現以人為本的城市發展紅線。目前,我國部分省市已經發布了與構建海綿城市相關的政策(福建、海南、四川、臺灣、昆明、廣州),有的編制了相關規劃(巢湖、南京、西安)、研究計劃(青島、秦皇島)和實施工程建設(哈爾濱、秦皇島)等。

(2)政策引領突出先行效應。海綿城市戰略工作的推進,應有效地為緩解我國城市內澇和強化雨水的收集和利用探索有效的海綿體規劃建設城市范例、促進粗放式城市開發向順應自然、符合自然的低影響模式轉型,為城市的水安全和水生態提供有效的保障。海綿城市建設涉及瀝青滲水以及公路地面滲水等功能,需要使用特別的水泥、磚面和滲水瀝青。住建部的統計數據顯示,海綿城市建設涉及巨額投資,每平方公里約為1-1.5 億元。根據財建〔2014〕838號和財辦建〔2015〕4號文件,當前對海綿城市的試點示范工作,中央財政給予直轄市、省會城市和其他城市每年分別補助6、5和4億元一定三年的資金支持,同時,以《指南》為技術指引,廣泛開展初期雨水棄流池、滯留塘、雨水過濾池、滲透溝渠和滲井、人工濕地、透水鋪裝、屋頂綠化、生物滯留、生態浮床、生態堤岸和海綿城市智慧管理平臺等關于雨水利用設施的規劃建設。對采用 PPP(Private-Public-Partnership)模式達標的,還將按上述補助基數獎勵10%。為積極引導投資,國家還大力扶持發展有關海綿城市概念的上市公司,目前市政工程:安徽水利、錢江水利、葛洲壩等;管道管材:青龍管業、巨龍管業;防水涂料行業:東方雨虹;汲水泵行業:南方泵業、利歐股份、新界泵業。在此聯合推動下,我國積極創建海綿城市已初具規模,全國234個遭受過水淹的縣級以上城市,有超過半數均提出了海綿城市試點申請。據估算,中央財政資金補貼三年累計總額超過300億元。與其他國家級示范項目相比,屬于中等偏上規模的財政支持。

(3)生態引領帶來民眾參與。項目管理是由獨特的管理哲學和一整套工作價值觀與信念,以及一系列計劃和控制技術所組成的有機整體及其應用,以便在規定的時間、成本、質量和范圍等限制條件下完成一次性事業,來滿足各項目關系人對所建項目的期望。城市雨洪管理涉及城建、水務、環保、園林、城管等多個城市部門,內澇問題的出現,既有城市開發的題,同時也和當前的行政管理有較大的關聯性。水的統籌與創新管理,應強調建立部門間協調會商機制,促進公共項目的實施、部門的廣泛參與和社會市場的認知等,以達普天之下廣聚財力,政府部門齊抓共管,同心協力實現“九龍治水”的宏偉目標。鑒于LID創建工作的系統性、協調性和社會市場參與的必要性,因此政府必須轉變和下放職能、充分挖掘和釋放市場機會、充分激發民眾和市場積極參與的巨大活力,形成地方政府和社會市場有效分工,積極參與城市海綿體基礎設施建設的社會強大推動力。

(4)智慧引領突出核心需求。“海綿城市”的規劃建設理念,是對傳統雨水處置模式的有效創新,對于治理城市旱澇有著直接貢獻。通過注重強化雨水對城市自然水系以及地下水的補充和涵養,合理增加雨水蓄存和循環利用,以鋪設適度規模的排水管網將多余的雨水排走。通過低影響開發模式防治內澇,可以有效地減少進入排水管網的雨水總量和單位時間內的雨水徑流量,減輕排水管網的壓力,減少擴建排水管網的巨額投資。同時,還可以增加雨水下滲量,從而減少城市地面沉降現象,強化城市自然水系的循環,以解決城市缺水的難題。使鋪路過程整體考慮解決積水、霧霾和熱島三個“城市病”。據介紹,“JW生態鋪面”由廢舊塑料、水泥和碎石,利用結構力學原理制成,不僅整體造價和維修成本低于柏油馬路,更重要的是由于塑料結構預留了氣孔,它可以在下雨時快速滲水,并將雨水儲存在地下。在城市氣溫升高時,此前滲入地下的雨水就會自然蒸發,降低路面溫度,預防并減輕熱島效應。在空氣通過氣孔沉降和上升的過程中,空氣中的二氧化碳等氣體可以沉入土壤,滋養路面下的微生物。目前,新成立的萬理晴國際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與“JW生態工法”創始人陳瑞文進行該技術多地試點,在臺灣及北京、上海和福建都有試點工程,其最大難點在于需要多部門的通力協作[33]。

(5)試點引領體現社會效益。海綿城市績效指標的設計,應重點考慮工程項目規模(抓大工程,中樞項目;抓小、特、專項目)、民生關切程度(重點解決人口密集地區和重大基礎設施)、項目進度(規劃推進、指標落實、建設工程)、工程質量、社會成效(后續評估和反饋機制)、制度建設(立法獎勵與懲戒、協調會商、優化項目流程、工作體制機制)、開發標準(借鑒發達國家經驗標準,健全完善我國城市排澇標準)、資金使用和融資創新(按時、足額、可追查、合作運營等)、示范效應和模式推廣(區域帶動和低成本可復制模式)、公眾參與(海綿城市的構建直接服務城市居民的生活、生產和城市生態,海綿體是與中、小、微相結合的重大系統工程,需要依靠公眾的廣泛參與)和產業孵化(培育和發展海綿城市上中下游生產鏈,激發社會市場參與活力)。同時要與綠色建筑相互動,倡導小區開發集中式雨水循環再利用,建立與小區綠化及污水處理廠中水利用等互補雙贏模式(圖7、8)。

圖7 海綿城市水循環功能圖解         圖8 海綿城市建設要求及目標圖解

四、問題討論與建議及趨勢展望

(一)中央城市工作會議精神的引領

時隔37年,中央城市工作會議2015年12月20日在北京舉行[33],習近平、李克強作重要講話。會議指出“城市是我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方面活動的中心,在黨和國家工作全局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也是“我國各類要素資源和經濟社會活動最集中的地方”,要提升建設水平,加強城市地下和地上基礎設施建設,建設海綿城市,推進城市綠色發展,提高建筑標準和工程質量,高度重視做好建筑節能。要著力打造智慧城市,加強城市公共管理。要在“建設”與“管理”兩端著力,轉變城市發展方式,完善城市治理體系,提高城市治理能力,解決城市病等突出問題。會議提出,要強化尊重自然、傳承歷史、綠色低碳等理念,將環境容量和城市綜合承載能力作為確定城市定位和規模的基本依據。城市建設要以自然為美,把好山好水好風光融入城市。要大力開展生態修復,讓城市再現綠水青山。住建部部長陳政高對海綿城市建設工作提出5點要求:一是要確立目標。要爭取把70%左右的雨水在當地積蓄、滲透,目標一旦確定,就不能動遙。二是要千方百計把雨水留下。要借鑒國內外經驗,因地制宜利用好自然恢復、人工工程等辦法留住雨水。三是要推進區域整體治理。雨水的收集、滲透涉及方方面面,必須在一定地域范圍內統籌考慮、系統治理。不僅要劃定區域,更要明確區域內的徑流控制要求。要借鑒國外做法,研究實施雨水排放收費制度,建立責任制。四是要總體規劃,分布實施。要按照海綿城市建設的目標要求,設置若干自然的、人工的工程項目,一項一項抓好落實。五是各級住房城鄉建設部門、各城市要把海綿城市建設提上工作日程,全面規劃、全面建設、全面啟動。

(二)建設海綿城市這一系統性綜合性歷史性的造福工程,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并非朝夕之事

海綿城市建設首先應做好全局戰略規劃,計及法律體系、財稅政策、管理機制、技術與產業體系、人才培養、公眾參與等環節[30]。雨洪治理包括保護現有的水系、湖泊,修復已被破壞部分的水生態環境,改造和提升現有排水體系以增強城市的排水能力,局部地區增加調蓄設施以提高超標降雨的抗澇能力。為此建議:一要引入彈性城市與垂直園林設計理念。從水資源利用的角度看,彈性城市就是促進水資源的循環多次利用,以此解決水危機。建好的彈性城市,每利用一次就相當于增加了一倍的水資源,如果通過建設反滲透技術,就可以達到水資源的N次利用,這樣城市發展與水資源的矛盾就可以解決,實現了“水資源的彈性”發展。同時要引入垂直園林設計理念。這種理念要求將中水與雨水在建筑中得到充分利用,將園林搬到建筑立面上,使得建筑整體呈現海綿狀態,雨水吸收后利用,中水回收后利用,達到污水棄于零。前文所述的雨養型屋頂綠化系統就是這種設計理念。二要做好社區海綿城市建設結合水生態景觀美化與再造工作。海綿城市推而廣之就是由海綿社區所組成的。三要在海綿城市建設中借鑒國外成功做法,研究實施雨水排放收費制度,建立責任制,引入碳排放測算機制。要按照海綿城市建設的目標要求,在城市中設置若干自然的、人工的工程項目,把目標要求工程化、具體化。四要促進海綿城市智慧化進程。當前我國海綿城市建設可以與正在開展的智慧城市建設相結合,實現海綿城市的智慧化,重點放在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顯著的領域,以及自然與生態災害重點應對領域。智慧化的海綿城市建設,能夠結合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信息技術手段,使原來難以監控的災害變量變得容易掌控起來。未來的智慧排水系統不僅可以實現智能排水與雨水收集,還可以實現智能化水資源的循環利用,減少碳排放,節約水資源。

(三)海綿城市建設要實現生態優先,要協力解決好“多規合一”問題

建設海綿城市需要配置好空間資源,而城市規劃具有空間資源配置、綜合部署、總體布局的作用,所以,加強和改進城市規劃,可以相對全面、快捷、高效地推進海綿城市建設工作。應在區域規劃、城鎮體系規劃中統籌安排城市的水源、管廊、規模、生態布局。比如,結合城市水環境現狀、公共綠地建設標準和城市組團隔離帶需要,明確城市規劃建成區的水域面積控制率、綠化率、生態用地保有率,做到“少填湖、少毀林”,尤其要科學調整城市豎向,城市用地范圍確定之后,各專業規劃應會同豎向規劃確定控制高程,不能都在一個平面上。在這一過程中,涉及“多規融合”的問題。可以通過專項規劃,通過借助現代先進的BIM技術來銜接各部門規劃、分區規劃,以及銜接控制性詳細規劃來實現。比如,研究修改控制性詳細規劃編制辦法,將綠色建筑、下凹綠地、雨洪利用、中水回用等規劃指標和要求納入規劃設計條件,減少城市及其各功能區、居住區的地表徑流。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水務研究院副院長謝映霞介紹,我國濕地損失嚴重,10 年時間流逝近 5萬 km2。所以,生態優先是建設海綿城市的基本原則之一。因此,城市開發中應保護水生態敏感區,如河流、湖泊、濕地、溝渠;綠地率、水面率、徑流控制率應納入總體規劃。既要在控制性詳規中對區域透水面積比例有個規劃控制指標,也要在專項規劃中體現植被草溝、透水鋪裝等,通過低影響開發設施,實現雨水自然滲透和可持續循環。鑒于建設海綿城市的意義就在于對城市徑流污染的控制、徑流量削減和地下水補充,維護城市良好的生態功能。因而休閑廣場要鋪透水磚,綠地要設置滲透井和滲水邊溝等調蓄設施。城市綠地和公園濕地畢竟不是水庫,其布局和豎向設計一定要與城市內澇防治系統銜接。北京奧林匹克公園廣場雨水收集系統,是北京市公園綠地第一個大規模雨水利用工程,也是系統規劃設計綜合措施利用的成功案例。該公園中心區包括:樹陣區、廣場鋪裝區、中軸大道、下沉花園、休閑花園、水系邊綠地及非機動車道等區域。根據實測數據,該工程年利用雨水量約40萬m3,雨洪利用率高達98%,達到了預期標準,成了海綿城市建設的實踐工程典范。

(四)海綿城市建設要避免“萬能論”與“無用論”和“灰色派”與“綠色派”的極端誤區

海綿城市建設的核心是推行現代雨洪管理體系[29]。從現代雨洪管理體系發展較早、推行比較好的國家及城市建設經驗來看,這一系列技術與管理的變革從80年代延續至今,仍在不斷發展和創新。從國內對海綿城市建設理念與內容的普遍理解和掌握程度、理論與技術體系的儲備、工程實踐經驗的積累和相適應的管理機制建設等諸多方面來看,在幾年內快速完成行業的整體轉型,并大規模地推行,是面臨巨大的挑戰和不確定性的。這同樣需要把握關鍵并進行理性冷靜的思考,全面分析梳理海綿城市建設面臨的困難、誤區和障礙,從長遠著眼近期入手來制定近遠期規劃,編制具有強指導性、實施性的專項規劃,大量項目的具體設計招投標、施工建設,推行PPP模式,質量監督和保障,評估驗收準備等事項,認真落實各城市盡快推進和落實海綿城市建設工作的焦點、重點和難點。試點城市的區域一般既包括改造難度極大的老舊城區,也包括部分新城區與待建區。舊城和新城的海綿城市建設,都會面臨主客觀兩方面許多的巨大困難和障礙。如果缺乏對這些困難和障礙的清晰認知,以及高效的制度突破和安排,高效率的應對措施與策略,都將會極大地影響其后續工作的有效開展。因此,建設海綿城市首先要避免幾個誤區,如“只重視地下(上)不重視地上(下)”、“只重視灰色(綠色)不重視綠色(灰色)”[30]。對低影響開發的“萬能論”與“無用論”或者說是“灰色派”和“綠色派”兩種不同的認識主張,即完全依賴或完全否定灰色基礎設施都并非LID的核心理念。同時還要明晰排水防澇、雨洪治理與海綿城市的關系。如一些城市的申報實施方案中,將海綿城市的建設內容狹義地局限于低影響開發分散式設施,而忽視了如多功能調蓄公園、管網提標改造、合流制區域內澇和污染控制等一系列綜合方案和設施的建設。現代城市雨水系統,或者說海綿城市雨水系統,更多通過低影響開發(LID - Low Impact Development)和綠色雨水基礎設施(GSI-Green Stormwater Infrastructure),結合必要的灰色基礎設施實現雨水徑流的“滲、滯、蓄、凈、用、排”,實現高效能的“綠-灰結合”、“多級蓄-排結合”的因地制宜理想模式。而由企業和政府共同參與投資建設和運行管理的 PPP模式受到國家的高度重視并推廣,試點城市并將額外獲得10%的獎勵。但PPP模式必須針對海綿城市各類項目的特點,以及不同企業的自身條件和優勢,探索建設與運營等不同的階段、面對政府與開發商等不同責任主體下的運作,這樣才能達成更科學更持續的推進力,才能保障海綿城市建設的科學有序發展

(五)海綿城市建設熱潮下應有的冷思考

城市快速發展改變了地表自然格局和城市上空的降水規律(雨島效應),造成了水循環過程的畸變。開展海綿城市建設,關鍵是要落實“一片天對一片地”的精髓,將內澇水“化整為零、變害為利”,在城市水文單元上實現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海綿城市”的哲學是對簡單工程思維的反思。海綿城市相對于常規的水利和雨洪管理、城市基礎設施及建筑工程,在哲學層面上有以下幾個特點:第一、完全的生態系統價值觀,而非功利主義的片面的價值觀;第二、就地解決水問題,而不是將其轉嫁給異地;第三、分散式的民間工程,而非集中式的集權工程;第四、慢下來而非快起來,滯蓄相對于排泄;第五、彈性應對,而非剛性對抗[32]。近年來,中央政府高度重視城市雨洪問題及水環境的綜合整治,2012年相繼發布文件(國發23、國辦發36號文),指導城鎮排水防澇基礎設施的建設,提出了《城鎮排水(雨水)防澇綜合規劃》編制要求與總體方向。2014年《指南》的發布以及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在全國掀起了海綿城市的建設熱潮。但在各城市真正推進工作過程中,還存在不少的困惑和問題,直接影響試點城市的推行效率以及實施方案科學性[31]。“海綿”的概念不但應在城市范圍內體現,也應該在區域和國土范圍內體現,所以,海綿城市長期的遠大目標應該是大視野的海綿國土。因此,對“海綿城市”概念需要有更深刻的理解,否則“海綿城市”建設將可能很快就淪為地方政府新的 GDP增長點,職能部門又多了一個權力尋租的機會,各類工程公司又有了一個牟取暴利的借口,甚至是新一輪的諸如河道整治、挖湖堆山之類的“破壞性建設”。對此,北京建筑大學教授車伍認為,海綿城市建設的熱潮為行業發展帶來重大機遇與挑戰,更面臨著諸多有待探討的現實問題。海綿城市建設的理念和愿景很好,但是如果認識不到問題的實質,并且不能踏踏實實地將其解決,海綿城市建設可能會半途而廢[30]。中國工程院院士王浩認為:海綿城市建設要處理好七個關鍵問題,包括城市海綿體規劃技術;“滲、滯、蓄、凈、用、排”措施的布局及調度運用技術;城市排水系統規劃技術;城市排水規劃標準完善;設計方法改進;城市洪澇預警調度系統;海綿城市建設目標的可達性分析[31]。

(六)我國海綿城市建設的趨勢展望

長期來看,我國城市雨水系統建設模式必然向海綿城市——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建設模式轉變。無論是工程界、學術界還是政府管理者都已經清晰認識到原有的目標單一、高碳排放、高污染、粗放型的雨水排放模式已經難以為繼。但從一些雨水管理領先國家的推進經驗來看,這一轉變和新體系的建立絕非一蹴而就的事,是一個長期而艱巨的系統工程,必須在管理理念、政策機制等方面有重大突破和重點支持,必須建立系統的基礎理論、工程技術體系、專業人才隊伍和培育新型的產業等等,期望短期內快速見效恐欲速而不達。我國海綿城市建設的試點,正是向這個方向轉變邁進的一大步和跨越式發展的嘗試。這就難免可能出現偏差甚至出錯,我們應該讓海綿城市建設真正成為“美麗中國”和未來“綠色城鎮化”的有力抓手和一種長效機制,充分發揮其在我國的城鎮化和城市群建設發展過程中的重要歷史作用,為我國人民共謀宏偉福祉共創安康環境服務,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和繁榮富強奠定良好的地理環境和資源條件。

參考文獻:

[1]水利部.中國缺水城市排名名單[ EB] .中國紙金網,2014-05-13[2014-12-28].http://smesun.com/browser/show.php?itemid=20479.

[2]杜雨欣.全國657城中有300多屬嚴重缺水或缺水城市[EB].新華社,2014-05-18[2014-12-28].http://env.people.com.cn

/n/2014/0519/c1010-25033549.html.

[3]李彤玥,牛品一,顧朝林.彈性城市研究綜述[J].城市規劃學刊,2014(5):23-31.

[4]仇保興.海綿城市(LID)的內涵、途徑與展望[J].建設科技,2015(1):11-18.

[5]楊陽,林廣思.海綿城市概念與思想[J].南方建筑,2015(3):59-64.

[6]李浩.城鎮化率首次超過50%的國際現象觀察[J].城市規劃學刊,2013(1):43-50.

[7]章林偉.海綿城市建設概論[J].給水排水,2015(6):1-5.

[8][德]恩格斯.自然辯證法[M]//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83.

[9]徐振強.我國海綿城市試點示范申報策略研究與能力建設建議[J].建設科技術,2015(3):58-63.

[10]Budge T.Sponge Cities and Small Towns:a new economic partnership[M]//Rogers M F, Jones D R. TheChanging Nature of Australia’s Country Towns.Ballarat,Australia:Victorian Universities Regional Research Network Press,2006.

[11] Stern D N, Mazze E M. Federal water pollutioncontrol act amendments of 1972[J]. American BusinessLaw Journal, 1974, 12(1): 81-86.

[12] Dietz M E. Low impact development practices: Areview of current research and recommendations forfuture directions[J]. Water, air and soil pollution, 2007,186(1-4): 351-363.

[13]張園,于冰沁,車生泉.綠色基礎設施和低沖擊開發的比較及融合[J].中國園林,2014(3):49-53.

[14]鞠茂森.關于海綿城市建設理念、技術和政策問題的思考[J].水利發展研究,2015(3):7-10.

[15]Ignacio F.Bunster-Ossa.SpongeCity[M]//S.T.A. Pickett,M.L.Cadenasso,Brian McGrath.Resilience in ecology and urbandesign:linking theory and practice for sustainable cities.New York:Springer,2013:301-306.

[16]Chung-Ming Liu, Jui-Wen Chen, Yin-Si Hsieh,MingLone Liou,Ting-Hao Chen. Build sponge eco-cities to adapthy droclimatic hazards[M]//Walter Leal Filho.Handbook ofClimate Change Adaptation.Berlin:Springer,2014:1-12.

[17] Amy Standen.Building Sponge City: Redesigning LA ForLong-Term Drought [N].Morning Edition(NPR),2015-01-22.

[18]俞孔堅, 李迪華.城市景觀之路 : 與市長交流[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3:149.

[19]丁年, 胡愛兵, 任心欣. 深圳市低沖擊開發模式應用現狀及展望[J].給水排水,2012,38(11):141-144.

[20]董淑秋, 韓志剛.基于“生態海綿城市”構建的雨水利用規劃研究[J].城市發展研究,2011(12):37-41.

[21]俞孔堅,李迪華,袁 弘等.“海綿城市”理論與實踐[J].城市規劃,2015(6):26-36

[22]王云才, 崔瑩, 彭震偉.快速城市化地區“綠色海綿”雨洪調蓄與水處理系統規劃研究——以遼寧康平臥龍湖生態保護區為例[J].風景園林,2013(2):60-67.

[23]孫曙巒.“海綿城市”值得期待[N].中國環境報,2013-11-06(2).

[24]張書函.基于城市雨洪資源綜合利用的“海綿城市”建設[J].建設科技,2015(1):26-28.

[25]國外建設“海綿城市”面面觀[EB].http://stock.n8n8.cn/news/ccjxw/1411010.htmlwww.n8n8.cn,2015-08-05.

[26]沃夫岡·F·蓋.海綿城市和低影響開發技術——愿景與傳統[D]. 2015-04-04, 景觀設計學 / 論文10-21.

[27]王 寧,吳連豐.廈門海綿城市建設方案編制實踐與思考[J].給水排水,2015(6):28-32.

[28]俞孔堅.海綿城市的三大關鍵策略:消納、減速與適應[J].南方建筑,2015(3):4-7.

[29]楊芮.瑞士再保險:亞洲城市受水災威脅風險最大[EB].第一財經,http://business.sohu.com/20130924/n387123655.shtml.2013-09-24.

[30]車伍.建設海綿城市要避免幾個誤區[J].城市規劃通訊,2015(10):11.

[31]車伍,趙 楊,李俊奇.海綿城市建設熱潮下的冷思考[J].南方建筑,2015(4):104-107.

[32]俞孔堅.“海綿”的哲學 [J].景觀設計學 ,2015,14(2):4-9.

[33] 中央城市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N].光明日報,2015-12-23.

[34]翟立.海綿城市:讓城市回歸自然[J].中國勘察設計,2015(7):42-45.

[35]彭海陽,詹圣澤,郭英遠.基于廈門前沿的福建自貿區對臺合作新探索[J].中國軟科學,2015(8):72-88.

[36]詹圣澤.海西建設中的廈門優勢[J].海峽西岸,2009(8):46-47.

[37]詹圣澤.城鎮化建設中的社區微管理實踐[J].企業研究,2015(3):65-66.

[38]詹圣澤,侯武社.改革直至取消戶籍制度是城鎮化發展的關健[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3S2(11):496-498.

[39]王文亮,李俊奇,王二松等.海綿城市建設要點簡析[J].建設科技,2015(1):19-21.

[40]胡楠,李雄,戈曉宇.因水而變——從城市綠地系統視角談對海綿城市體系的理性認知[J].中國園林,2015(6):21-25.

[41]胡燦偉.“海綿城市”重構城市水生態[J].生態經濟,2015(7):10-13.

[42]武春麗.海綿城市:從理念到實踐[N].中國建設報,2015-05-19.

[43]車伍,閆攀,趙楊,Frank Tian.國際現代雨洪管理體系的發展及剖析[J].中國給水排水, 2014, 30(18):45-51.

[44]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關于印發《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南——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構建(試行)》的通知(建城函[2014]275號)[Z].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2014-10-22.

[45]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住房城鄉建設部關于印發城市排水(雨水)防澇綜合規劃編制大綱的通知[EB].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 h t t p://w w w.mohurd.gov.cn/zcfg/jsbwj_0/jsbwjcsjs/201306/t20130627_214142.html.2013-06-18.

[46]國家發展改革委, 中央編辦, 公安部, 民政部, 財政部,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 農業部, 人民銀行, 銀監會, 國家標準委. 關于印發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方案的通知[Z].發改規劃〔2014〕2960號.

[47]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國土資源部,水利部,農業部,國家林業局.關于印發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建設方案(試行)的通知[Z].發改環資〔2013〕2420號.

[48]財政部辦公廳,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辦公廳, 水利部辦公廳. 關于組織申報2015年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的通知[Z].財辦建〔2015〕4號.

[49]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辦公廳關于開展國家智慧城市試點工作的通知[Z].建辦科〔2012〕42號.

[50]福建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關于印發《福建省“提高城市透水率”專項行動技術指南(試行)》的通知(閩宜居指辦〔2014〕25號)[Z].福建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http://www.fjjs.gov.cn/xxgk/zfxxgkzl/zfxxgkml/flfg_zfxxgkml/qt/201406/t20140616_95343.htm.2014-05-30.

[51]如何建設“海綿城市”[EB].http://www.chla.com.cn 2014-12-02來源:經濟日報.

(本文責編:王延芳)

New Trends and Practical Research on the Sponge Citie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WU Dan-jie1,2,ZHAN Sheng-ze1,3,LI You-hua4,

TU Man-zhang5,ZHENG Jian-yang1,6,GUO Ying-yuan7,PENG Hai-yang1,8

(1.SchoolofeconomicsandmanagementofNorthwesternUniversity,Xi’an710127,China;2.Schoolofpublicaffairs,JiangxiaFujian,Fuzhou350108,China;3.XiamenHaitouGroup,Xiamen361026,China;4.JimeiUniversityRealEstateResearchInstitute,Xiamen361021,China;5.XiamenTongBoConsultingCo.,Ltd. ,Xiamen361009,China;6.XiamenCityFinancialAuditCenter,Xiamen361001,China;7.SchoolofPublicPolicyandAdministration,Xi’anJiaotongUniversity,Xi’an710049,China;8.FujianLifengFootwearIndustrialdevelopmentCo.,Ltd.,Putian351119,China)

Abstract:Through combing sponge city (LID) of origin and our country puts forward the background and sponge of stormwater management, elastic city, eco city, low carbon city, low impact development mode and urba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urban core concept and scientific connotation that sponge urban construction is closely linked with the rain and flood control, sponge city and eco city, low carbon city, smart city existence theory of progressive complement each other closely linked. The idea and thought of sponge city is advanced, continuous and effective. It is helpful to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concept of urbanization construction an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urban agglomeration modernization. By analyzing and studying the Chinese ancient home and abroad lid construction achievements in the classic, research ideas of sponge cities targeted content, technology and methods, construction ways and implementation strategy, exploring the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id pilot experience mode and case collection results. It is pointed out that the misunderstanding existing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lid and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avoid the problem, and the prospect of the new development trend, for construction of sponge cities in our country continue to accumulate experience, to implement spirit of conference of job of central city, guide sponge cities in our country construction are very active and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Key words:sponge city; regional economies; resource environment; urban and rural construction; rain and flood control; low impact model; The central city meeting;urbanization

作者簡介:吳丹潔(1968-),女,福建泉州人,西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博士生,研究方向:企業管理、區域經濟。通訊作者:詹圣澤。

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環境評價及區域差異研究”(71273209)項目;福建拓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經貿關系的對策思考(FJKX-B1512)、智能低碳城市的促進政策研究(2012QNJJ014) 、“福建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研究”(FJ2015A04)和“福建自貿港區統籌發展及其法律問題研究”(FJ2015B034)項目的合作研究成果。

收稿日期:2015-10-09修回日期:2016-01-11

中圖分類號:F2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9753(2016)01-0079-19

猜你喜歡
建設
自貿區建設再出發
中國外匯(2019年18期)2019-11-25 01:41:56
基于IUV的4G承載網的模擬建設
電子制作(2018年14期)2018-08-21 01:38:28
《人大建設》伴我成長
人大建設(2017年10期)2018-01-23 03:10:17
保障房建設更快了
民生周刊(2017年19期)2017-10-25 10:29:03
數字電視分前端建設隨談
野三化冶建設
“三化”建設
“三化”建設
“三化”建設
“三化”建設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四虎永久在线| 青草视频在线观看国产| 国产精品美女免费视频大全| 毛片三级在线观看| 青草国产在线视频| h网址在线观看| 亚洲一级毛片在线播放| 特级做a爰片毛片免费69| 国产情精品嫩草影院88av| 国产麻豆va精品视频| 99re热精品视频国产免费| 秋霞国产在线| 成人va亚洲va欧美天堂| 天堂成人av|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在线免费观看| 久草热视频在线| 亚洲欧洲天堂色AV| 国产日韩丝袜一二三区| 国产亚洲精品无码专| 亚洲男人的天堂网| 国产精品一区在线麻豆| 亚洲中文无码av永久伊人| av天堂最新版在线| 小蝌蚪亚洲精品国产| 中文字幕在线观| 青青草一区| 国产女人综合久久精品视|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 久久精品一品道久久精品| 无码综合天天久久综合网| 国产一级无码不卡视频| 天堂网国产| 国产色网站| 九色视频最新网址| 国产永久在线视频| 国产欧美视频在线| 欧洲熟妇精品视频| 小说 亚洲 无码 精品| 97se亚洲综合| 国产欧美日韩另类精彩视频| 精品国产欧美精品v| 日本道综合一本久久久88| 9丨情侣偷在线精品国产| 欧美α片免费观看| 人妻无码AⅤ中文字|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夜色| 亚洲无码高清一区| 亚洲成人福利网站| 成人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黄网在线| 国产在线高清一级毛片| 欧美精品aⅴ在线视频| 蜜芽一区二区国产精品| 国产原创演绎剧情有字幕的| www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国产日韩精品一区在线不卡| 999国内精品视频免费| 国产特级毛片| 亚洲精品自拍区在线观看| AV网站中文| 欧美亚洲中文精品三区| 国产色偷丝袜婷婷无码麻豆制服| 亚洲毛片在线看| 亚洲妓女综合网995久久| 日本欧美一二三区色视频| 国产第三区| 欧美区一区| 亚洲无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91九色在线播放| 69综合网| 看看一级毛片| 日韩精品毛片人妻AV不卡| 福利片91| 香蕉久久国产超碰青草| 人人看人人鲁狠狠高清| 九色视频最新网址| 久久精品视频亚洲| 久久人人97超碰人人澡爱香蕉| 热99精品视频| 久久中文字幕av不卡一区二区| 午夜在线不卡| 内射人妻无套中出无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