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雪婷
(齊魯工業大學 山東濟南 250353 )
高校新生入學教育的現狀、問題及對策研究
黃雪婷
(齊魯工業大學 山東濟南 250353 )
新生入學教育是學生教育的重要環節,是新生邁入大學校門后的第一門課程,起到引導啟發等先入為主的作用,對新生有著重要意義。但隨著社會的發展變化,新生入學教育也面臨著新的問題,因此,本文通過分析現如今高校入學教育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提出相應的對策。
入學教育 現狀 對策
新生入學教育的主要目的是轉變學生從高中到大學在學習、生活等方面的模式。新生入學面對多方面的問題:首先是大學和高中在學習的模式上的轉變;高中是封閉式的管理,在學習和生活上是被動狀態,而大學是開放式的,多元化,在學習和生活上是在專業老師授課的基礎上,自學為主,生活上靠自我管理;其次在生活環境上有些不同,大學面對更自由更開放的生活環境,相對于高中單調的生活更豐富更多誘惑。面對“95后”的新生,在思想動態方面較為活躍,思想、價值觀狀況呈現多元化和不確定性,根據現有的入學主題教育情況,存在以下情況:
首先,許多學生在填報高考志愿時,并不十分清楚自己所報考專業的特色及社會價值,甚至不清楚自己真正喜歡什么專業,部分學生在報專業時完全是按照家長的意愿填報。入學后,對所學專業不了解、不滿意,服從調劑的學生不在少數,但在父母及其他對其影響力較大的人的影響下,又不得不繼續專業學習。[1]
其次,絕大多數新生的人生價值取向健康積極,大部分新生成才成功的愿望較為強烈,部分同學能夠明白社會競爭的激烈,渴望通過大學階段的學習來豐富和完善自己,以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占領就業的制高點,并最終贏得發展上的主動。[2]
1.入學主題教育形式上以課堂授課為主,時間大多集中在一周時間內,有些還和軍訓或者基礎課教育穿插進行,時間緊,內容多,不夠細致、具體,因此效果往往并不明顯。
2.缺乏與家長及社會的結合
隨著高等教育的不斷發展,家長和社會對教育的要求在不斷提高。面對新的形勢和任務,新生入學教育需要得到社會和家長的理解與支持,進一步加強學校、家庭、社會三方的聯系和溝通可以有效地加強和改進新生入學教育工作。
3.入學教育時間較短,未形成長期有效的教育機制。多數入學教育集中于新生開學后一個月的時間內,對新生的掌握情況也并不深入,短期內的教育效果并不顯著。
面對諸如此類的情況及問題,就要求我們輔導員針對新生思想上存在的問題,開展思想駕馭和文化課專業課及個人理想前途、教育,幫助同學設計、規劃。為做好下一步工作,學校今后將更加注重集中教育和長期教育的結合,注重理論和實踐相結合,注重全面教育和重點教育的結合,注重教師教育和學長教育的結合,注重學校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結合,注重日常教育和生活關懷的結合,統籌安排好新生的各項教育工作,并形成長期的、逐層遞進的長期培養機制,同時不斷豐富教育載體,積極搭建平臺,不斷創新形式,做好宣傳引導,確保對新生的教育工作落到實處,取得實效。
1.根據“95”后大學生的特點調整高校新生入學教育理
首先,在教育模式方面,應改變過去新生入學教育時居高臨下的單向灌輸而向平等交流的雙向乃至多向溝通轉化;其次在教育的內容上,只有那些啟迪人生的新知識,才能引起學生的興趣、注意,才能被學生理解、接受,并對其日后的思想、行為產生導向作用,成為內化的素質。最后,在教育的方法上,不能再簡單地采取傳統的“填鴨式”教育,而應通過具有典型實例的剖析,啟發學生自己去分析、思考,得出自己的結論,引導新生以發展的眼光看世界、看社會、看自己,幫助新生確立自身的成才目標,激發其全面提高自身素質的主動性和自覺性。[3]
2.結合專業情況,注重學業引導及就業規劃
入學教育應加強新生入學適應引導,如通過邀請學科專家、教授、學者開展對專業培養目標、人才培養計劃、課程結構體系、師資隊伍建設、就業方向、職業發展和從業資格等方面的介紹活動,使大學生在入學之初就對本專業有系統的認識,增強學生對專業的認同感和職業發展意識。同時,通過名師講堂、學習經驗交流會、學風宣講、選課指導等形式,讓新生明確學習目標,端正學習態度,增強學習動力,了解大學學習的特點、方法和內容,學會自主學習、學會思考、學會研究。而面對未來嚴峻的就業形勢,“95后”大學生選擇專業的時候往往關心的是專業的就業前景。但在進入大學后卻出現茫然的狀況,不知該從何努力,這種心理不僅影響他們的適應狀況,也影響他們的成長發展。因此,在入學教育中就應開展職業生涯規劃教育,通過理論知識傳授、案例分析、職業講座、社會實踐等形式進行職業生涯規劃理論與實踐方面的指導和培訓,幫助學生開拓視野,了解社會的真正需求,引導學生分析自我潛能和捕捉社會機會,幫助學生確立職業發展方向和策略,提高其職業競爭力,增強職業生涯成功的機會。
3.拓展教育平臺,建立全方位的互動教育體系
在傳統的課堂教育平臺之外,積極開展一系列大學新生喜聞樂見、形式多樣的文體活動和實踐活動;注重利用圖書館、校園媒介等現有平臺,向新生展示新的學習和生活領域,引導他們適應新的教育和成長環境,培養自主的、開拓性的學習能力;通過營造積極向上的教室文化、寢室文化和校園文化,促進良好學風、班風的形成,讓新生在良好的文化環境中受到陶冶,充實精神生活,提高適應能力,增進心理健康。順應“95”后網絡一代的時代特點,開拓網絡教育平臺,加強對網絡使用的教育、監控和引導,利用QQ、微博、微信等各種大學生喜聞樂見的溝通方式開展交流增進了解,幫助新生健康成長。從“95”后新生的特點來看,不同的教育背景、成長環境、生活經歷和高考體驗,直接導致了每個新生有著各自不同的特點,進入大學學習生活有著不同的目的和追求。高校要秉承尊重、認同和寬容的態度,深入了解分析“95”后大學生鮮明的時代特點,有的放矢地開展入學教育工作,使大學新生盡快轉變角色,適應大學生活。
[1]邱榮斌,彭華.大學新生入學教育特點及其對策探討.西南科技大學高教研究,2006.
[2]曲云進,姜松.大學新生入學教育的實效性問題研究仁.高校教育管理.2009.
[3]王翔.高校新生入學教育研究.海南師范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