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紅梅
(安徽省滁州四中 安徽滁州 239000)
瑯瑯上口 韻味無窮——淺談文言文中的雙聲疊意
韋紅梅
(安徽省滁州四中 安徽滁州 239000)
在文言文中,有時為了更好地突出所要表達的意思,使人讀起來瑯瑯上口,韻味無窮,更能增添文章的神韻。不少講求考究的作者,常采用雙聲疊意來加強表達效果。
這些雙聲疊意現象。從形式上看似乎與現代漢語是的雙音詞相同,其實兩者差異很大?,F代漢語里的雙音詞是作為一個語言單位出現的,而文言文中采用雙聲疊意的形式來加強效果表達的是一種特殊的修辭方法。
雙聲 疊意
在文言文中,有時為了更好地突出所要表達的意思,使人讀起來瑯瑯上口,韻味無窮,更能增添文章的神韻。不少講求考究的作者,常采用雙聲疊意來加強表達效果。
這些雙聲疊意現象。從形式上看似乎與現代漢語是的雙音詞相同,其實兩者差異很大。現代漢語里的雙音詞是作為一個語言單位出現的,而文言文中采用雙聲疊意的形式來加強效果表達的是一種特殊的修辭方法。
且從高中教材里選些例子來談談吧。
1.“上胡不法先王之法,非不賢也,為其不可得而法?!保ā恫旖瘛罚?/p>
2.“江山險固,沃野千里,士民殷富,若據而有之,此帝王之賢也。”(《赤壁之戰》)
3.“劉備天下梟雄?!保ā冻啾谥畱稹罚?/p>
4.“如有離違,宜別圖之,以濟大事。”(《赤壁之戰》)
5.“肅宣權旨,論天下事勢,致殷勤之意。”(《赤壁之戰》)
6.“江表英豪,咸歸附之?!保ā冻啾谥畱稹罚?/p>
7.“英雄無用武之地,故豫州遁逃至此?!保ā冻啾谥畱稹罚?/p>
8.“曹操之眾,遠來疲敝?!保ā冻啾谥畱稹罚?/p>
9.“今卿廓開大計,正與孤同。”(《赤壁之戰》)
10.“贏兵為人馬所蹈藉。”(《赤壁之戰》)
11.“天下有公害,莫或止之?!保ā对罚?/p>
12.“孰與君少長?”(《鴻門宴》)
13.“府吏得聞之,堂上啟阿母?!保ā犊兹笘|南飛》)
14.管子曰:“倉廩實而知禮節?!保ā墩摲e貯疏》)
15.妻曰:“死何裨益?不如自行搜覓,冀有萬一之得?!保ā洞倏棥罚?/p>
第一句中的“可”與“得”都表示“能”的意思。例如“萬物可兼知也”(《荀子.解蔽》),“天下國家可均也,自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禮記.中庸》),曰:“今之樂猶古之樂也?!痹唬骸翱傻寐勁c?”(《孟子見梁惠王》),“若此者,內斷之心,非留侯所得與”(《王夫之從讀通鑒論·漢高帝傳》)。這數句中所有的“可”與“得”均表示“能夠”、“可以”的意思,但大多是單用,僅“可得聞與”一句采用雙聲疊意手法。
第二句的“據”與“有”都是“占據”“占有”的意思,其實兩個字合起來就表示了意思,但一“據”一“有”呼應配合,讀起來就瑯瑯上口寓有節奏,韻味無窮。
第三句中的“梟”與“雄”都是“威武”“豪雄”之意。如《淮南子·原道訓》:“為天下梟”、高誘注:“梟、雄也。”由此觀之,二字同意。
第四句中的“離”與“違”,皆指“不協調,懷二心”之意。
第五句中的“殷”與“勤”皆指“殷切,勤懇”之意。
第六句中的“英”與“豪”均指“杰出的,有才能,有威望”的人物。
第七句中的“遁”與“逃”皆指“逃走”。
第八句中的“疲”與“蔽”均指“疲勞”,“困乏”。
第九句中的“廓”與“開”均指“展開”“開拓”之意。
第十句中的“蹈”與“藉”都有“踩上”或“踐踏”之意。
第十三句中的“得”與“聞”均有“獲得”或“得到”之意。
第十四句中的“倉”與“廩”均指“糧倉”。
第十五句中的“裨”與“益”原來都有“增加”、“補益”之意,這些均指“好處”。如《國語·鄭語》:“若以同裨同,盡乃棄矣。”韋昭注:“裨,益也?!币隇椤把a益”,如常語“無補于事”。
以上十三例中,均屬于同義疊用,而十一、十二例中的疊意都屬于反義疊用?!澳迸c“或”均為無指代詞,前者為“無人”之意。如《論語·憲問》:“子曰:莫我知也夫!”;后者都是“有人”之意,如《詩·小雅·北山》:“或燕燕居息,或不瘁事國,或息偃在床,或不已于行?!眱蓚€反義詞疊用,在表義上部偏指一端。這也是為了讀起來上口,強調了所要突出的某一方面。廣二句中的“少”與“長”同樣也是偏指一端,強調了“長”的意思,張良回答劉邦的話也僅是“長于臣”;“少”則是音節上的需要虛晃一槍。
作為特殊修辭手法的雙聲疊意現象,在文言文中屢見不鮮。以上數例,僅滄海之一滴。但許多古文評注家卻忽略了這一點,把它當作現代漢語里的雙音詞來處理。這樣,就使文句大失神彩。如“梟雄”二字部分教材采用《古代散文選》里的注釋,注為“豪杰”;同樣“離違”注為“背離”,“莫或”注為“沒有什么人”。當然,每句中兩個字的意思都沒有錯釋,但在讀法上,注解方法上卻使人無法領會原句的韻味,無法體會這種雙聲疊意的妙處,也恐有違原文作者的良苦用心。同時也不便于啟發學生的積極思維,不利于學生遣詞造句能力的培養。這樣,就只能使學生象學外語一樣,將古語譯成今而不能掌握文言詞匯的意義及其使用技巧。這樣,就違背了古文教學的目的,失去了學習古文的意義。
以上僅是個人在語文教學中的一點體會,不是發明,而是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