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田生
(新邵縣嚴塘鎮高橋中學 湖南新邵 422902)
初中數學高效課堂教學策略
唐田生
(新邵縣嚴塘鎮高橋中學 湖南新邵 422902)
高效課堂,是高效型課或高效性課堂的簡稱,顧名思義是指教育教學效率或效果能夠有相當高的目標達成的課堂,具體而言是指在有效課堂的基礎上、完成教學任務和達成教學目標的效率較高、效果較好并且取得教育教學的較高影響力和社會效益的課堂。高效課堂是有效課堂的最高境界,高效課堂基于高效教學。高效教學策略因人而異,筆者從十多年的初中數學教學經驗中總結以下幾點,僅供參考。
初中 數學 高效課堂 策略
1.故事情境
在初中數學教學中,如果能夠恰當引入一些有趣的數學故事,可以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提升課堂教學效率。例如,在講解“函數的圖像”時,我就利用《龜兔賽跑》的寓言故事:烏龜和兔子賽跑,一開始,兔子一直遙遙領先,它覺得烏龜肯定追不上來了,于是就在路邊睡起了覺,而烏龜雖然跑得慢,卻始終不放棄,一直努力地奔跑著,最終烏龜獲得了冠軍。這個故事學生早已耳熟能詳,所以當我把故事情節變成了相應的函數關系時,學生的興趣十分高漲,聽起課來專心致志,課堂教學效果十分理想。
2.游戲情境
中學階段的學生大多爭強好勝,競爭意識較為強烈。如果在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這種意識,對于提高學生整體與個體的認知水平具有積極的作用。比如,在教學了“二元一次方程組”后,為了加深學生對這部分知識的理解與掌握,我以方程2X+Y=40為例,由一名學生任意給X(或Y)一個值,然后點另外一名學生,說出相應的Y(或X)的值,依次循環,比一比誰算得既快又準。結果表明,這種游戲式的教學情境遠比枯燥的講解好得多。當然,創設情境的方式還有很多,教師在實際的教學中可根據實際需要靈活選擇,爭取以最有效的方式、最恰當的情境,引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讓他們主動參與進來,提高學習效率。
針對初中數學抽象、枯燥以及學生學習興趣不高的特點,教師可以在數學課中設置數學游戲,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下充分參與到數學課堂中。利用游戲開展教學,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更加積極主動地投入到數學課堂中來,促進教學目標的實現。如在教學《分式的加減》時,可以設置如下的游戲:今天,我想讓大家先來猜一則謎語:一片青草地,請同學們猜一種花?想一想,一片青草地沒有什么?……對了,梅花(沒花)。又是一片青草地,請同學們再猜一種花,對了,野梅花(也沒花)。同學們真聰明!用猜梅花的方法很快猜出了野梅花。其實,我們學習也一樣,學習一種知識的方法也可用在另一種知識的學習上。就像今天我們要學習的分式加減法,它可以由分數的加減法來類比學習。通過游戲能夠更好地調動學生學習和參與的積極性。
幽默的語言形式進行課堂教學,同時教師還應該和學生保持互動,使學生充分感受到數學課堂的樂趣。由于該單元內容和軸對稱圖形相關,教師可以這樣提問:“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很多軸對稱圖形,比如籃球、教學樓以及空中舞動的蝴蝶等。你可以根據軸對稱圖形的概念舉出相應的例子嗎?”學生將發言權叫還給學生,就是的學生積極發言。有的學生回答道:“我們之前學習過的矩形就是軸對稱圖形。”教師可以接著學生的回答繼續提問:“平行四邊形也是嗎?”學生通過思考,就得出了否定的答案,加深他們對于該單元數學概念的理解。教師和學生保持互動,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課堂的樂趣。
初中階段學生的認知以及智力水平是有差異的,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過多地重視優秀學生的課堂參與,忽視中等層次以及學困生的課堂參與性。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實際特點,因材施教,鼓勵不同層次的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分配給學生合適的學習任務,使學生更加廣泛地參與到數學教學中,使每一位學生都能夠樹立起學習的信心,實現良好的教學效果。
1.從學生的水平出發,有序進行分組
誠然,每個學生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們各自的成長環境和學習能力各不相同,但這并不一定就是教學的阻礙,教師可以利用這種差異科學組建學習小組,讓學生在互幫互助中實現互補,提升學習效率。一般情況下,學生可以分為三種層次:第一層次的學生起點高,擁有好的學習方法和技巧,推理、判斷能力強;第二層次的學生成績中等,掌握了一定的學習方法和技巧,推理、判斷能力較高;第三層次的學生起點偏低,只掌握著部分基礎的學習方法和技巧,推理、判斷能力差。另外,在分組過程中,教師還應注意以下幾點:其一,多與學生及其家長交流,明確學生的優劣勢;其二,分組是具備伸縮性的,切不可過于依賴于學生的學習成績進行分組。做到了這幾點,才能更好地進行差別性教學,使教學效果最大化。
2.依據分組后學生的情況,采取不同的教學方式
一般來講,數學課堂主要有引入、解說、操練三個步驟。教學時教師可根據學生的層次差別靈活對待。首先,引入。由于數學知識有著緊密的內在聯系,教師在教學時可利用回憶學過的內容來引入新的內容。具體步驟是:第三層次的學生負責回憶學過的內容,加深印象;第二層次的學生負責引出新內容;第一層次的學生負責完善第二層次的學生引出的內容。其次,解說。解說一般由教師負責,但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教師要考慮到第三層次的學生,循序漸進。再次,操練。結束了新內容的學習后,教師要對學生進行操練。鑒于第一層次的學生比較得心應手,教師可讓其操練轉變形式的習題,讓第二層次的學生操練比較有難度的習題,而對于第三層次的學生,只需讓其解決難度小的習題,加深記憶即可。這樣一來便形成了學習合力,成績好的指導成績較差的,大家互相幫助,共同提高,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學習發展目標是學習的起點亦是歸宿.我們在實施課堂教學前必須結合學生的個體差異和學習的內容設定多元化的學習發展目標,其中的核心部分是學生的思維和能力延展.因此,我們的問題必須確保給學生呈現的學習內容能夠“突出重點,分散安排”;借助于問題,學生的知識、能力、情感的提升都是循序漸進的,學生在問題的指引下確保其能一步一個腳印,當然對學生的學習情感也要進行必要的疏導,要讓學生意識到學習的道路上也許會遇到困難,但是只要堅持不懈,知識和能力必然會螺旋上升,所以我們在學習目標的設置上也應該是逐步深化的;同時問題中涉及到的學習內容盡可能地聯系生活實際和學生原有的認知基礎,并引導學生在分析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實現對數學模型的有效構建,藉此培養學生建模和分析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例如,同心圓的定義為圓心相同,但是半徑不同的兩個圓.或者可以定義為兩個不同半徑的圓共有一個圓心.如果這樣定義,學生間會很自然地生成疑問:“如何筆尖不離開紙面畫出一個同心圓?”這個一個實際的問題,如果從理論知識來分析,幾乎不可能實現,為什么?原因有兩個:(1)同心圓必須有一個圓心;(2)兩個圓的半徑不同,所以不能相交.這個問題能解決嗎?這時可以引導學生從側向思維出發:“將紙的一角折疊,折疊后從折疊點為起始點畫一個小圓,到終點后筆尖順勢滑到折疊的反面,然后把折疊復原,繼續畫一個大圓.”通過該案例,可以讓學生切身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同時感受到學習是活的,思維需要發散.
總而言之,要想構建高效的初中數學課堂,必須要有恰當、科學的教學策略。作為數學教師,我們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一定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教材的具體內容靈活選擇,盡量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取得最大化的教學效益。只有這樣,才能跟得上教育改革的步伐,提升教學質量,為學生日后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