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學勇
(蘭州市西固區河口中心校 蘭州西固 730094)
淺談小學數學空間與圖形的教學
牛學勇
(蘭州市西固區河口中心校 蘭州西固 730094)
空間“與圖形”主要研究現實世界中物體和幾何圖形的形狀、大小、位置關系及其變換,它們是人們認識和描述生活空間、進行交流的重要工具。在小學數學的教學中,空間與圖形的內容占據了重要的環節。本文在這里通過對小學數學空間與圖形的教學進行研究,通過提出相應的教學原則與教學策略,為接下來的小學數學空間與圖形教學提供有效的借鑒經驗。
小學數學 空間與圖形 教學
空間與圖形的教學是小學數學課程的一個重要部分,貫穿整個小學階段,對于小學生來說還是有點困難的。這要求老師在講授過程中使靜態的變成動態的,抽象的變成形象的,盡可能的使之生活化。空間與圖形的學習不僅是對成績提高有利,同時也是對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和思維敏感程度的培育也具有重要的積極意義。本文在這里就通過對數學中空間與圖形的教學進行研究,以此來加強對小學生數學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的綜合提高。[1]
1.小學數學空間與圖形的內容
小學階段空間與圖形的內容包括: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體、圓錐體、球體,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邊形、梯形、圓形等圖形,平面圖形和簡單幾何體的特征,測量線段的長度,測量和計算平面圖形的周長和面積,計算簡單幾何體的表面積和體積,平移、旋轉的運動特點,對稱現象,東、南、西、北、東南、東北、西南、西北八個不同方向,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體的相對位置,認識用數對表示物體的位置,設計簡單的圖案,解決簡單的生活問題。[2]
2.小學數學空間與圖形教學的意義
(1)幫助學生認識世界,樹立空間概念
教學中引導學生多觀察,使學生逐步獲得有關幾何形體的表象,形成空間觀念。如學習“長方形面積”時,觀察一些實物的表面,也可以用手摸一摸,多種感官協同活動,使具體的事物形象在頭腦中得到反映、形成表象,讓學生對概念有個清晰和正確的理解。同時空間觀念的形成,光靠觀察是遠遠不夠的,教師還應該引導學生動手操作,讓他們通過拼一拼、剪一剪、折一折和量一量等活動,調動多種感官,這樣易于空間觀念的形成。想像是觀察實驗的發展,學生可以通過想像,繪制和比較放在不同位置的物體或實物圖形,逐步形成各種表象,發展空間觀念。學生空間觀念的形成是建立在觀察、感知、操作、思考、想像等的基礎上,特別是對于低年級的學生,通過實際觀察和操作是發展空間觀念的必備環節。
(2)提高學生的數學運用能力
空間與圖形的學習不僅要求學生能夠正確認識相應的圖形或者空間幾何感,更重要的是運用這些技巧為自己的學習和生活所用。這為學生適應社會生活和繼續學習打下必要的基礎。“空間與圖形”教學的內容、情境、方式等對于學生形成空間觀念都具有重要的價值。以此來提高學生運用知識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增強應用數學的意識。[3]
(3)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科學精神
空間與圖形的學習有助于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促進學生形成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在拼一拼、量一量等大量的實踐活動中,可以使學生體驗研究數學的樂趣,積累數學活動經驗,逐漸形成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發展數學直覺。
根據《數學課程標準》中的要求,小學數學空間與圖形作為數學教學中的重要內容,不僅需要以學生為主,同時也要與實際生活聯系,使學生真正掌握這些內容。其教學模式需要注意的問題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以學生為主,尊重學生
小學時代是人生的關鍵期,學生時代的經歷會影響人一生的發展。特別是對于數學的空間與圖形學習來說,每個人對于這種抽象的思維把握程度是不同的,自然學習的進程也是不一樣的。因此在這個階段需要尊重學生,了解每個學生的需求,我們需要認識到數學教學特別是空間與圖形內容的根本性質是一種工具性的學習,其在生活和工作中的實用性越來越得到凸顯。圖形與空間教學終極目標不應該是在考試中取得一定的成績,作為應試教育衡量的標準之一,而是培養小學生相應的實踐和應用能力,成為檢驗小學生綜合素質的標尺。
2.合理設計課程結構,因材施教
受傳統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理念影響,許多小學在開設空間與圖形這門課程時核心仍然是老師,沒有建立一個以學生為中心的結構體系和教學秩序,這就導致很多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受到削弱。在這種情況下,一方面我們要依據數學中空間與圖形發展的趨勢與大方向不斷完善課程結構體系,使空間與圖形課程體系能夠與時俱進。在尊重基本規律的前提之下,空間與圖形的教學也應當吸收當代一些優秀的借鑒因素,增強對整個教學活動的宏觀把握,以促進整個教學模式朝著更加優化和合理的方向發展。在課程結構體系構建過程中,我們仍然要堅持“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課程設置要以發展為核心。另一個方面,需要注重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通過例如“你說我擺”、“觀察與測量”、“有趣的圖形”、“動手做游戲”等,在合作中進行學習,體驗合作學習的必要性和樂趣。
3.提供現實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空間與圖形的教學,應當從學生熟悉的生活環境出發,小學生盡管具備了一定的生活經驗,但他們對周圍的各種事物、現象有很強的好奇心。所以在教學中,應抓住學生的好奇心,根據教材的特點,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把生活經驗數學化,把數學問題生活化。如以教室為情境,讓學生認位置;以學生熟悉的搭積木為情境,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等。讓學生在這樣的情境中主動地學習。
4.提高教師素質,理論與實際結合
新形勢下空間與圖形教育的迫切任務是數學教師要加強自身的素質提高和樹立教育理念為指導思想,通過自身的專業知識和實際的教學經驗不斷完善教學結構和教學管理秩序,以此來促進教學成果的更優化和實效性。教師不僅需要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不斷反思教學設計、教學過程,更好地促進教學成果的提高,同時也需要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 通過現代化的科學技術手段將靜態的空間與圖形的知識連接起來,形成動靜結合的學習體制,從實際生活中讓學生們感受圖形與空間,從而樹立其從抽象到具體的思維模式。
無序的觀察無法提升學生的觀察能力,更談不上空間觀念的培養了。只有將觀察活動與想象、推理、表達、想象這些活動有機的柔和在一起,觀察能力才能得以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也才能有效的生成。因此對于空間與圖形的學習更需要老師們耐心指導,并尊重學生,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促進學生們綜合素質的提高。
[1] 李姝. 兩類教材對學生幾何直觀能力影響的調查研究[D]. 長春:東北師范大學, 2013.
[2] 唐恒鈞,張維忠. 中美小學幾何教材“相似”內容的比較[J].數學教育學報. 2014,14(4):55-58
[3] 張和平,燦梅. 新課程背景下小學幾何直觀性水平探析[J]. 貴州教育學院學報(自然科學). 2014:18(2):2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