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安
(安康市第一小學 陜西安康 725000)
文章不厭百回改反復修改佳作來——小學生習作修改能力的探究
張曉安
(安康市第一小學 陜西安康 725000)
作文教學占據著語文教學的半壁江山,具有和閱讀教學同等重要的地位。然而,長期以來受傳統思想的束縛,作文教學中存在著一種不良現象:1.學生敷衍了事。老師把習作布置后,學生匆匆忙忙地寫好就自以為大功告成,疏于對自己的習作進行修改,更有甚者連草稿都不寫,總認為修改習作是語文教師的事;2.老師指導不到位老師要求學生自己修改習作,但缺乏系統訓練,學生的習作修改能力薄弱,結果修改出來的習作還是詞不達意,不能文從字順。老師在批改學生的習作時總覺得不盡人意,事倍功半。
《語文教學課程標準》(2011版)在《學段目標與內容》對學生的習作修改能力都提出了具體的要求,在《實施建議》中更是明確指出:“重視引導學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過程中提高寫作能力。”由此可見,培養學生的習作修改能力不僅是作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減輕教師工作強度、提高學生習作水平的一個重要環節。那么在平時的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習作教學能力呢?下面我結合自己在十幾年語文教學實踐中的探索,和大家談談培養小學生修改習作能力的幾個有效策略。
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因為興趣是幫助學生認識事物的推動力,是學生發現問題、探求新知的精神源泉。充分激發學生修改習作的興趣,是培養學生修改習作的第一步。平時,我是從以下兩方面著手:
1.講述榜樣實例,激發興趣
實例是激發學生修改作文興趣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平時的習作講評課上,我們教師可以身作則,給學生講述一些自己在寫作上認真修改的實例。也可以率先垂范,結合一些有代表性習作給學生做修改的經典范例,讓學生通過實實在在的例子體會修改作文的好處,激發他們修改作文的興趣。
另外,還可以利用一些古今中外文學家精心修改文章的例子來激發學生自己修改習作的興趣。比如:北宋文學家歐陽修每次文章寫成后,總要貼在墻壁上,進出都要認真看看,隨時改正,有時把一篇文章改到一字不留。曹雪芹對《紅樓夢》“批閱十載,增刪五次”。魯迅《墳》的題記全文只有1000多字,改動也有百處之多。美國作家海明威寫《老人與海》整整改了200遍才付印。這些實例中的人物都是學生學習的好榜樣,他們都是我們激發學生自己修改作文的極好教材。
2.循序漸進——明確各學段習作的修改任務。
培養學生的修改習作能力,應從小學第一、二學段開始,貫穿于整個小學階段。整個修改訓練應分步落實,由易到難、循序漸進,既要符合兒童心理認知發展的規律,又必須體現出知識、能力訓練過程的系統性和漸進性,依據《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規定的各學段習作要求和每次習作訓練的具體要求分步進行。例如,平時的習作教學中,我把小學各學段的習作修改任務做了如下的劃分:
第一學段:側重于學生修改意識和興趣的培養,句子的完整性、連貫性,合理使用逗號、句號、問號、感嘆號等方面的訓練。第二學段:側重于對學習修改習作中有明顯錯誤的詞句、具體描寫和片斷的條理性等方面的訓練。第三學段:側重于篇章中的選材、結構及詞匯的活用、句式的運用、情感的表達諸方面的綜合訓練,在以前修改好自己習作的基礎上,提倡主動與他人互評互改。
在具體訓練中各學段的任務雖各有側重,但不可機械的割裂開。后一學段的訓練任務應在前一學段任務的基礎上逐步提升。還可以結合學生各自的修改水平做出有層次的修改任務。要讓每一個學生明確自己的習作修改任務。年段越低,習作修改的任務越要具體細化,每一步都要做扎實,切不可貪多求全,一定要牢記循序漸進的原則。
大家都知道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以前學生寫作文絞盡腦汁,東拼西湊,老師改作文傷透腦筋,事倍功半,主要原因是小學生年齡小,知識儲備少、經驗不足,不知如何修改。要提高他們的習作修改能力就一定要教給他們一套行之有效的修改方法。
1.教師示范引領。三年級學生作文剛起步,我主要通過習作講評課,習作專題訓練課等多種形式教給學生習作修改方法,學生的每篇習作,我都認真閱讀,用紅筆仔細修改。然后通過投影儀在全班展示講評,寫得好的習作優點在哪里?不好的習作問題在哪里?老師為什么要這樣改?通過一學期的師范引領,學生漸漸悟出了一些修改習作的方法。
2.小組互評。三年級第二學期我開始指導學生小組互改互評,為了便于操作,我制做了PPT,先教給他們常見的修改符號和修改方法“增、刪、改、調、換、留”。接著制定了修改的細則,有無錯別字;語句是否通順、流暢;有沒有重復啰嗦的句子;有沒有不完整的句子;是否恰當運用好詞好句,有沒有比喻句,擬人句;題目擬的好不好;選材是否恰當等。然后四人小組互相修改,每位同學先在小組內讀自己的習作,其他同學提出修改意見。這樣既提高了學生合作學習的意識,也達到了共同提高的目的。
3.自評自改。到了四年級,學生的語言儲備日漸豐富,也掌握了一些修改習作的方法,就可以慢慢放手讓學生自己修改。在多讀中精心“自改”。學生每次習作初稿完成后,我要求他們反復朗讀自己的習作,仔細推敲,做到在讀中“換”拗口、意思不明確的語句;在讀中“調”前后紊亂的語序;在讀中“添”一些具體內容;在讀中“刪”多余的內容。然后,把自己的草稿讀給其他同學或父母聽,結合他們的意見對文章做進一步的修改。最后,認真謄抄到作文本上,連同草稿一起交個我。我收閱瀏覽,肯定學生的點滴進步,指出尚不足之處,并選擇改得較好的文章利用投影儀器投影到黑板上讓大家學習。
除了給學生講一些修改作文的實例外,我們還應該注意評價學生習作的標準要多元,獎勵的形式要多樣。對學生的習作獎勵不僅獎勵最終成型的習作,還要獎勵那些修改習作認真的同學。注重學生修改習作的過程,讓學生知道習作寫的好能得到獎勵,改的好同樣能夠得獎勵。通過多種獎勵形式來激發學生修改習作的積極性,培養修改習作的興趣。例如,我平時對修改習作好的同學獎勵有口頭表揚、發獎章、發喜報、發獎狀,把修改的文章作為范文在全班展示、發到班級網頁等多種表揚方式。每次作文評改后頒發文面整潔獎、最佳立意獎、最佳結構獎、最具真情獎、最佳修改能手獎等。
總之我們語文教師應該放下傳統的“學生習作教師改”觀念,把自己從繁重的習作批改中解放出來,采用一些有效的策略,充分調動學生自己修改習作的興趣,培養學生修改習作的能力,讓學生在不斷的修改訓練中逐漸提高自己的習作水平,最終養成一種優秀的習慣。
張曉安。陜西省安康市第一小學教師,陜西省教學能手,二級語文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