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冬香
(江西省永新縣蓮塘中學)
怎樣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劉冬香
(江西省永新縣蓮塘中學)
新形勢下如何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是語文教師亟須解決的問題。
語文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而寫作教學是重點,更是難點。《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作文教學要使學生能文從字順地表達自己的意思,重在學生自我表達,發展個性。所以,教師有必要重視作文教學,進行作文教學改革。而要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還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去引導:
新課標特別重視在寫作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寫作文要有個性,新穎創新,才能打動別人。有些學生胡編亂造、結構千篇一律。有一次布置作文寫一件有意義的事,好多學生都是寫撿錢包一類的事情。學生沒有創新,束縛了自己。一次上作文課時,題目定為“小草”,讓學生寫作文片段。結果學生大多在贊美小草。只有一個學生別出心裁,討厭小草耗費了母親的精力,并發出呼喊:“草啊草,你就不能讓母親少操勞一些嗎?”面對這樣具有個性化的素材,我不厭其煩,耐心地講評,學生終于領悟了,懂得了要創新。只有提倡寫個性化的作文,才能使學生成為作文的“主人”。
學生,尤其是農村學生,積累的素材很少,寫文章,應付了事。農村學生寫作文的普遍一個問題是:“沒什么可寫”“不知從什么地方寫起”,聽到這樣的話,老師應該問問他們:為什么會說出這樣的話?是真不知道寫,還是有其他原因呢?說實話,當我第一次聽到這樣的話時,心里很生氣,我想了想,決定不罵學生,而是坐下來與學生談心,不要求學生立即寫,而是用寫作文這節課時間與學生閑談。從閑談中,我了解到學生知識面太窄,除了課堂上老師講的,課外閱讀很少,有的連四大名著都沒讀過。是啊,如今學生的閱讀量很少,尤其是農村學生,除了教材外,學生接觸到的就是老師講授的、電視上看的,大多數學生沒有看課外書的習慣,更不用說看名著了。有些學生不知道《三國演義》,更不用說《紅樓夢》《魯賓遜漂流記》了。寒暑假只是在玩耍中度日。這樣導致學生閱讀能力差,閱讀量少,素材積累少,從而導致學生寫作能力差。
要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就要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就要開闊的學生眼界。我采取了三個步驟:第一步要學生將一天中感受最深的事記下來,字數不限,第二步指導學生閱讀,第三步是講故事,我采用了一個辦法:每一節課前用五分鐘講一個故事,比比看,誰的故事有趣?誰講得好?開始不問,慢慢地再提一些問題:故事是哪本書上的?誰寫的?還有什么故事?還有誰讀過這本書?第四步是每周用一節課時間進行口頭作文,開始不限題材,慢慢地規定范圍。過了一段時間布置作文時,再沒有學生喊“無話可寫”了。
語文教師不僅要會教書,還要有一定的寫作能力。要給學生一滴水,教師就要有一桶水。語文教師要能寫一手好文章,語文教師不僅要會“說”,而且還要會寫,要寫出水平較高的文章,要熟練地審題立意、謀篇布局、選材剪裁、遣詞造句,必要時能寫“下水”作文。教師還必須具備一定的撰寫科研論文的能力,語文教師不僅要在課堂上能說會道、巧點妙撥,還要經常動筆寫一寫:可以記讀書筆記,寫學習心得,可以把自己在某一方面某一階段甚至于對某一種文體、某一篇課文,運用某一種教學方法,看到的一些教學現象等經驗或體會隨時記錄下來,整理成文。這樣經常練筆,就能克服眼高手低的現象,有利于全面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使之向縱深發展,因此,我們廣大的語文教師應積極行動起來,拿起自己手中的筆,為學生做表率。這樣,可以為學生的讀寫訓練起好的示范作用,促使作文教學質量的提高,從而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
學生作文,教師不能要求太高,能貼近生活、文從字順、意思清晰就可以了。教師要創新講評方法,要想辦法讓學生覺得自己的作文有進步,讓學生產生自信心。作文講評大多數都是老師挑選幾篇好的和差的,在班上講評,這樣顧到局部,放棄了大部。學生的特點是喜歡表揚,一個班四五十人,只表揚幾個人,大部分學生會失去興趣。因而,講評時教師要多一些鼓勵,少一些批評,學生作文只要有一點閃光點,就要鼓勵,這樣,學生就會產生興趣,主動寫作。
我認為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很重要,興趣是作文教學改革的關鍵。由于受應試教育的影響,教師片面追求分數,忽視了學生的個性,扼殺了學生想象力和創造力的發展,使學生對寫作缺少興趣。常言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孔子也曾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所以,教師要想辦法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
總之,我們要想方設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他們的主動性,要讓學生形成良好的寫作習慣,讓學生寫出更多具有個性化的創新作文,這樣就提高了學生的寫作能力。
[1]張計民.初中語文寫作教學淺析[J].學周刊,2014(29).
[2]馬存真.初中語文寫作教學研究[J].求知導刊,2014(11).
·編輯楊國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