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雄文
(河北省行唐縣第三中學)
淺談生物教學中的德育滲透
丁雄文
(河北省行唐縣第三中學)
常言說“有德無才,成不了事;有才無德,要壞事,只有德才兼備,才能成大事”。學生要成才首先要學會做人,所以教師的任務并不是單純教會學生知識,而要注重學生的德育。德育就是教師有目的地培養學生品德的活動。生物教學中滲透德育是提高學生思想道德品質的主渠道,學校教學活動不僅能完成學科知識的傳授,也能結合相關的學科知識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使德育工作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作為生物教師,我在教學中特別注重把學生培養成德才兼備的“四有”新人。以下幾個方面是我在教學中一些淺薄的思考與研究,請大家批評指正。
在整個自然界,一切生物最根本的都是由C、H、O、N等多種化學元素構成的,組成生物體的各種化學元素又構成了各種化合物,各種化合物共同組成了細胞,而細胞是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除病毒外,所有的生物都是由細胞構成的。各種化合物是生物體的基本組成物質,如蛋白質和核酸等,其中蛋白質是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分別承擔著免疫、催化、識別、運輸等作用。核酸是一切生命遺傳信息的攜帶者,絕大多數生物體的遺傳信息都存在于脫氧核糖核酸(DNA)中,少數存在于核糖核酸(RNA)中,決定了生物的遺傳特性。這一切揭示了生物界統一于物質這一層面。分子生物學的研究,不僅從分子水平豐富了世界統一于物質的唯物論原理,而且還指出生命現象的物質基礎分子是運動的。例如,人、鼠細胞融合實驗說明了組成細胞膜的蛋白質分子和磷脂分子不是靜止的,而是可以運動的。另外,從個體發育角度來說,一個新的生命是從第一個體細胞受精卵開始,經過無數次的細胞分裂和分化,經卵裂→桑葚胚→囊胚→原腸胚→幼體的發育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時刻進行新陳代謝,不斷地生長發育,由幼體到成體,繁衍后代,以至衰老死亡;從進化角度來說,生物從簡單到復雜,從水生到陸生,從低等到高等不斷發展進化的過程等等,都體現了運動是物質存在的根本屬性,說明了生物是不斷發展、變化的,而不是靜止不變的。
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難免遇到這樣那樣的挫折和失敗。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課本知識幫助學生正確面對挫折,走出失敗陰影。高等動物的受精過程就是很典型的例子,在講解動物的受精過程時,可以用適當的語言激勵學生,“高等動物在受精過程中,父本產生的上億個精子,為了能與母本產生的卵細胞結合,爭先恐后地游向卵細胞,經過‘跋山涉水’,突破重重障礙,最終只有速度最快、最健康強壯的那個精子能與卵細胞相遇,并獲得卵細胞的接納形成受精卵,這就是一個生命最初的競爭,充分體現了優勝劣汰,適者生存的自然規律。我們每一個人在現實生活中生存,無論是學習、工作等各個方面都存在著競爭,在每一場競爭中你是獲勝者還是失敗者,就看你的付出了。獲勝了,當然高興,最關鍵的是當我們失敗了,遇到挫折時應該怎樣面對現狀,當我們遇到坎坷、挫折時,不悲觀失望,不長吁短嘆,不停滯不前,把它作為人生中的一次歷練,把它看成是人生成長中的常態,這將助你更好地譜寫自己的人生精彩。以此暗示自己:我是最棒的,經過我的努力,定能成為千萬競爭者中的佼佼者,成功一定屬于我!”通過這樣的方式增強學生的自我認同感,樹立戰勝困難的信心。以此讓學生堅信一個道理:“逆境不是苦難,而是一筆寶貴財富,關鍵是如何正視它,超越它,相信經過努力定能戰勝困難,創造奇跡。”
任何科學技術成功的背后都凝結著辛勤、汗水和意志,要想成為一名優秀的科學家,除了具有淵博的知識外,還需要具有實事求是、不怕失敗,勇于探索的精神。比如,在學習孟德爾的遺傳因子的分離定律和自由組合定律時,組織學生思考討論孟德爾獲得成功的原因,使學生明白,孟德爾雜交實驗的研究也不是一帆風順的。他曾花了幾年時間研究山柳菊,結果卻一無所獲,但孟德爾勇于實踐,不斷探索,除了創造性地運用科學方法外,他對科學的熱愛和鍥而不舍的精神也是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一,值得我們學習。在教學中充分利用課堂時間,圍繞教學內容,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讓學生置身于科學歷史的氛圍中領悟體會科學家的堅強意志和品質。教師要讓學生明白豐富的科學知識固然重要,但高尚的科學品質才是立學之本,是成功的必要條件。
教書育人決非一日之功。“十年樹木,百年育人。”在生物教學過程中,教師需將德育與生物課堂教學很好地融合到一起。堅持由淺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漸進、逐漸滲透的原則,使學生在獲得生物學知識的同時,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從而達到德育、智育的雙重目的。當然,要想在生物課堂教學過程中更好地滲透德育,并不是一件簡單的工作,它需要我們生物教師多花時間和精力,不斷地探索、研究和總結,找到德育和學科教學的最佳結合點,使德育達到最佳的效果。
[1]李艷杰.生物教學中的德育滲透[J].青春歲月,2011(16).
[2]任海芬.德育滲透初探[J].吉林教育,2010(1).
·編輯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