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欣
(吉林省東遼縣第一高級中學)
淺析微課在高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
魏欣
(吉林省東遼縣第一高級中學)
新課程改革積極倡導開展素質教育,重視學生的主體作用,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將微課應用于高中數學教學,能很好地體現新課程理念,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彌補傳統教學的不足。
微課;高中數學;數學教學;應用
作為一種新型的教學方式,微課主要通過視頻進行開展,用視頻將老師的教學活動記錄下來。微課教學圍繞某個知識點或教學環節展開,是一種輔助教學手段。微課教學與傳統教學大不相同,微課教學是在傳統教學基礎上發展而來的新型教學方式,微課也是在傳統課堂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新型教學資源。以微課的形式進行高中數學教學,比較生動形象,也方便學生學習,可有效提高學習效率,彌補傳統教學的不足。所以,在新課改理念下,應加強分析高中數學微課的應用途徑,促進教學質量的優化。
微課在教學活動中的應用,應依據具體學科的不同特點來進行。高中數學微課的制作,可按照以下步驟進行:首先,選定微課教學的內容。老師依據自身的教學經驗和學生的特點,在備課的過程中仔細篩選,優選適合制成微課的內容,在進行篩選時,應遵循下面兩條原則:第一,結合學生的特點,考慮學生的需要。深入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摸清學情,選取的內容應圍繞學生來進行,將學生想學的知識作為制作微課的核心內容。第二,依據自身經驗,靈活制作微課。依據自己多年的教學經驗,選取那些適合使用微課形式講解的課程內容,例如,高中數學《三角函數的圖像和性質》這節內容,由于圖像的變化過程較復雜,抽象性較強,就可將其作為微課的選材。然后,在選好微課內容的基礎上,進行微課教學的設計,一般時間應控制在10分鐘內,語言應簡明扼要,以充分利用時間。還應注意,微課是以視頻形式呈現出來的,無需學生的參與,應盡量避免傳統數學理念的束縛。在設計微課視頻時,要加入趣味性因素,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設計過程中應注意“怎樣表達”“怎樣提問”“怎樣講解”才能有效開展教學。最后,著手制作微課,利用好PPT等信息技術制作微課,將學生的聽覺、視覺等充分調動起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1.利用微課進行課前預習
預習是數學學習的一個良好習慣,在每堂課開講之前,數學老師可制作一個微課視頻,將這堂課要講的內容做一個簡單介紹,或是對前面與此相關的內容進行復習,逐步引出本節內容的學習,也可將學生預習過程中的教師指導過程錄制下來,使用視頻剪輯器制作10分鐘以內的微課。然后將制作好的微課視頻分享到班級交流群中,讓學生點擊觀看或下載學習,逐漸學會“怎樣預習”“怎樣自學”。比如,在進行《概率》的學習時,就可結合前兩節的內容,制作一個微課視頻,復習前面的知識,介紹前后知識之間的關系,介紹概率的基本概念和實際應用。然后讓學生自主預習,掌握一定的數學預習方法,可大大提高學習效率。
2.利用微課開展課堂教學
在課堂教學中,可運用微課形式構建知識框架,突破數學知識的重難點。高中數學知識龐雜,且抽象難懂,這些抽象的知識也是教材的重難點。數學老師可將重難點知識制成微課,讓學生可隨時隨地觀看,避免有些學生在課堂上沒聽懂而課后又不敢去問老師的情況出現。比如,在講解《拋物線》一節時,可借助信息技術將部分內容做成視頻課件,將拋物線圖形的形成和變化以動態形式展現出來,使抽象數學知識變得直觀、生動、形象、豐富,這樣一來,可有效降低抽象知識的難度,可推動學生數學知識框架的構建。利用微課解決數學問題,讓學生以合作探究形式開展學習。教師可以將教材中對典型例題的講解環節通過微課形式展現出來,讓學生自主學習及探究;依據例題而提出典型問題,讓學生解答,充分體現學生的自主權,讓學生自主控制學習進度。采取小組合作學習探究方式解決問題,學生能夠逐步完善知識建構體系,促使數學知識的完整化與具體化,從而形成一種比較穩定的數學認知結構。
3.利用微課進行課后復習
40分鐘的課堂學習有限,不是所有學生都能完全掌握所有的知識,老師也不可能反復講解這些內容。因此,可通過微課形式,將數學課堂上講解的重點概念、難點問題錄制下來做成微課視頻,在視頻中展現對某個知識點的完整解釋。學生如有需要可在課后自行下載觀看,對于在課堂上沒有充分理解的知識點,課后可以及時補充與學習。這種微課形式教學對于高三學生來說,更是一種高效的學習方法。高三學生的專題訓練是比較重要的,教師可以把一個數學專題利用思維導圖或概念圖等形式做成卡片,采用PPT將其制成微課課件,這種形式的微課具有結構性、系統性的特點,適合專題復習,學生在使用過程中也會有很好的學習效果。
總之,與傳統教學方法相比,微課教學具有多種優勢,有效地整合了高中數學的知識點及資源,提高了教學質量,也提高了學習效率。教師在新課程理念下,應該采取多種途徑開展微課教學。
[1]莊迎娟.淺析微課在高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與反思[J].才智,2014(32):191.
[2]徐智柱.淺談信息技術與高中數學課程的整合[J].中學教學參考,2013(2).
·編輯王亞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