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軍
(江蘇省常熟市濱江職業技術學校)
淺談分層教學在高中足球教學中的運用
徐志軍
(江蘇省常熟市濱江職業技術學校)
在新課程改革和全國大力發展足球事業的環境下,為使職業學校足球教學能更好地開展,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身體素質,從足球分層次教學方法、備課環節、教學環節和評價環節入手,嘗試探索出一條提高職業學校足球教學有效性的教學之路。
職業學校;足球;分層次教學;主體作用
新課程標準已經實施多年,課程改革最大的特點就是以學生為主,目標統領教材。同一個目標可以有多個教材來實現,同一個教材也可以完成教學目標的多個方面。在新課程標準中雖規定了課程目標,但對于完成課程目標所需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只是提出了一個大概的范圍,這使得各地區、學校和教師都有相當大的選擇余地。
2016年4月11日中國足協刊發《中國足球中長期發展規劃》這份時間跨度長達35年的中國足球中長期發展規劃再次闡明足球改革的戰略定位。它將直接關系到人民群眾身心健康,對于建設體育強國、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重要意義。
對于職業教育的體育與健康的足球教材而言,要求突出“健康第一”“面向全體學生”的指導思想和“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但客觀現實告訴我們,學生在心理、生理等方面都客觀存在差異性,特別是智力、興趣、愛好等方面的差異性更為明顯。在傳統班級授活動課中,要順應每一個學生的個體差異進行施教是不現實的。但是個體與個體之間既有差異性,又有共性,把某些方面類似的學生劃歸統一層次,既可照顧學生個體之間存在的差異,避免“一刀切”現象,又可把因材施教提高到可操作水平。
培養學生個性品質健全發展是學校教育的重要任務之一,通過分層次教學來實現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可將現有水平相當的學生組合在一起,并根據學生差異區別對待,設置不同的教學目標,使水平高的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長處,使水平低的學生變壓力為動力,各盡其能,實現自己的目標,從而形成學生之間相互競爭共同提高的局面。在分組分層次教學中,學生興趣得到激發,自尊心得到滿足,自信心得到增強,并能結合自身需求表現出強烈的求知欲,積極主動學習,態度端正,自覺性強,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充分體現。實行足球分層次教學就是依據因材施教理論和學生個體差異相結合而提出的。
分層和分組是實施分層教學的第一步。在足球教學中教師按照學生的基礎、體能、認知能力和協調性等眾多因素,動態地把學生分為A、B、C三個層次(每個層次的學生可以根據發展進步情況不斷調整)。把全班學生分成三個學習小組,每組設組長一人,負責做好分層學習的組織工作。這樣既能顧及所有類型學生,也易于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學習興趣,挖掘學習潛力,引發學習動機,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A層次主要是有一定足球特長,技術運用較熟練,運動能力較強的學生。對于這類學生主要是加強技戰術引導,提高知識遷移能力,培養學習能力,教學中可提高教學要求及拓展教材內容,也可以作為教學骨干,協助老師完成其他組的教學任務。
B層次主要是能按照教學進度完成課堂任務,具有一定能力的學生。對于這類學生要適當指導,提高合作學習能力,使他們體會到足球帶來的成功感和快樂感,教學時可在教師指導下由組長帶領完成。
C層次主要是一些身體素質和運動能力、協調性都相對較差的學生。在足球教學中教師應著重指導這部分學生的練習,要認真分析原因,有選擇地采用多種方法和手段,多激發他們對足球學習的興趣,消除恐懼心理,并輔之以相適應的練習手段和方法。
備課時要突出層次性,注重因材施教。對各層次的學生確定不同的教學目標,并且要做到“下要保底,上不封頂”,讓所有學生達到合格標準的同時,能有更多的學生冒尖,發揮每個學生的潛能。
在分層次教學中采用“大班導學、小組議學、個別輔導”相結合的方法,根據課前要求,針對不同的學生提出不同的目標。做到對A層學生以引導為主,大膽放手,培養其自主學習和知識遷移能力。對B層學生,則實行引導學習,注重對本科教學內容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和運用。對C層學生要適當降低要求,采用啟發和激勵方法,讓學生“跳一下就能夠得著”享受到成功的快樂,練習的方法和形式要靈活多樣。
教學評價是檢驗教學效果的重要手段,由于實施了分層次教學,各層次的教學目標有所不同,在教學評價時也因設立了不同的評價標準,實行分層次教學和評價,有助于教師正確把握學生的學習情況,便于開展個別教學活動,有助于大面積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足球課堂分層次教學體現了因人施教,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使得教學內容均衡地落實到每位學生可以接受的平臺上,讓學生表現出量力而行,盡力而為的自覺性,使課堂教學真正地面向了全體學生,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
[1]顧芬華.健美操教學中實施分層次教學初探[J].北京體育教學,2004.
[2]謝俊.新課標下高中課程內容的選擇[J].北京體育教學,2004.
[3]王成杰.正確認識和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J].北京體育教學,2005.
[4]李曉東.教育心理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
[5]樊志瑾.中學德育活動課程指引[M].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2000.
·編輯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