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琪
(甘肅省鎮原縣三岔中學)
論新課程背景下高中語文教學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
張永琪
(甘肅省鎮原縣三岔中學)
高中語文是學生在高中階段學習的重點學科之一,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師以及教育工作者要轉變傳統的以教師為主的教學方式,讓學生成為學習過程中的主體,特別是高中語文教師要讓自己成為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引導者,為學生的個性化發展提供一個良好的學習平臺。高中語文教師要通過不斷學習,提高自身的文化素養,從而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地豐富課堂內容,將語文的基礎知識、課文的重點知識以及學生學習過程中有利于培養學生創新意識與拓展學生創新思維的知識點相互聯系起來,全面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新課程;高中語文教學;自主學習;創新思維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科學技術的不斷提高,社會越來越需要全面的優秀的高素質人才,這也正是新課程改革的主要目的,高中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由傳統的應試教育逐漸轉變為新型的素質教育。一位學者曾說:“今后的文盲不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那些不會學習不懂得如何去學習的人。”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如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就顯得尤為重要,只有那些敢學習、會學習的學生才是當今社會所需要的人才。那么高中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如果激發和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呢?下面我簡單地跟大家介紹幾點。
傳統的師生關系是主從型的,教師在課堂上進行講解,而學生只是無條件地去接受教師所講解的內容,學生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只是一個儲存知識的容器。在新課程改革下,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高中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讓學生獨自去感受知識的產生和發展的過程,激發學生獨立思考和創新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自主學習的習慣,同時,高中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注重跟學生之間的情感溝通,建立一個良好的和諧的師生關系,為學生營造一個寬松的自主學習的課堂氛圍。例如,教師在教學時可以以猜謎語、對對子等趣味性的方式進行開場,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知識的興趣,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師的教學中。
新課程改革明確提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為學習的主體,通過學生獨立地發現問題、分析問題、探索問題、解決問題來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從而達到理想的教學目的。例如,教師在講解《鴻門宴》這節內容時,可以按照文章中人物角色的要求對學生進行分組,幾個人為一組,并給學生大致講解一下文章的主要內容,讓學生自己進行編排和角色分配,并把文章的內容用白話文的語言表達出來,學生準備好之后,教師可以讓學生一組一組地進行表演,教師在一旁進行適時的指導。通過這樣的課堂活動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能夠加深學生對文章內容的印象,讓學生親自去體會文章中每一個人物的情感,學生在表演的過程中還可以掌握文章中關鍵詞、關鍵句的翻譯,充分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多媒體在教學中的應用也越來越普遍,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利用多媒體可以圖文并茂、動靜結合地向學生展示課堂上所需要學習的內容,這樣很大程度上為教師以及學生解決了一些抽象化的難題,讓學生在一個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中進行學習。多媒體的應用不僅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參與性,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消除學生由于長時間坐著上課而帶來的疲勞,同時也給學生提供了一個更好的想象空間,提高了學生的想象力和創新能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設計符合學生自學規律的教學過程,給學生設置相應的問題,引導學生進行獨立探索。例如,教師在講解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這篇文章的時候,為了讓學生能夠身臨其境地感受到作者當時的所思所想,教師可以提前準備好與文章相關的視頻,并向學生提出幾個相關的問題,讓學生在課堂上帶著問題去觀看視頻,從而體會作者當時的感受,也可以讓學生進行換位思考,如果他們是作者,在此情況下他們會怎么樣?通過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僅激發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啟發了學生的創新思維,而且也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總而言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作用是組織、引導和點撥學生,要讓學生通過積極的參與,獨立的思考去獲得新的知識。只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認真組織、巧妙引導、科學點撥,就一定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欲望,挖掘學生學習的潛能,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從而使學生熟練地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1]李秀麗.淺談高中語文教學“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模式[N].學知報,2011.
[2]莫慧蘭.淺析高中語文教學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J].陜西教育(理論版),2006(22).
·編輯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