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磊
(蘇州新草橋中學)
如何讓高中地理教學回歸生活
杜磊
(蘇州新草橋中學)
高中地理教學容易陷入應試教育的誤區,因為從傳統的教育理念來看,地理和生活的關聯比較少,師生對其的學習也僅限于課堂之中。目前的地理教學,多數為應試教育,使高中生難以在生活中學以致用,對地理知識的理解出現偏差。所以,高中地理老師不僅要向學生傳授地理知識,更要擺正他們的心理觀念,對高中地理有正確的理解,可以和生活實際相聯系,并用此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提高生活質量,豐富自己的見識等。
高中地理;教學;回歸;生活;策略
高中地理學科不僅有教育意義,更有豐富的現實意義。從生活和科學角度分析,還具有科學價值、文化價值、生活價值等,而且其本身的很多特點也足以吸引我們的學習目光。比如,地理課程具有區域性、綜合性和實踐性的特點,不同的區域表現出不一樣的地理特點,而且和文化底蘊又有深深的相關性,甚至在實踐方面能夠指導生產,指導生活,指導興趣和事業發展。因此,高中地理學習不是簡單的知識記憶,更應該和生活實踐結合起來,表現和利用這些特點,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實踐能力和社會相處等綜合能力。
課堂導入一直是教學中的一個重點,是教師關注的教學步驟。往往教師會從地理的基礎開始講起,雖然在教師看來“順理成章”,但是對于一點都不熟悉的學生,卻顯得很突兀。利用生活體驗,將地理課堂導入生活化,能夠化解這種尷尬,讓學生“漸入境界”,一步步掌握新知識。地理其實和生活是息息相關的,正是過于相關,導致忽視了其存在。人們的生活時時刻刻受到地理環境的影響,比如太陽的東升西落、云卷云舒的季節現象、壯觀瀑布的飛流而下等。這些看似和地理沒有關系,卻實際上有最大的關聯性。許多地理現象就發生在我們的眼前,是我們忽視了其存在,沒有多思考為什么。而地理課堂導入就恰恰是通過這些常見的現象,在此基礎上多問一個為什么,便能順利引起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從而進行課堂教學。例如,在學習《太陽對地球的影響》時,可以先從歌詞出發“當時間停住,日夜不分;當春香秋冬不再變化,世間萬物全部凋零”引入為什么“晝夜會分開”,為什么“四季會變化”,而想要解釋這些,就要從太陽對地球的影響,以及地球的自轉角度出發。從歌詞到生活現象,相信學生的好奇心是逐漸累積的,而這樣的導入情境,也能幫助其記憶和理解知識,記住地球自轉和公轉的特點,本節課的重點在開始就已經“深入人心”。
隨著素質教育的深入實施,探究性學習已經成為一種重要的學習方式,也是教育理念,更是評價學生學習質量的標準之一。而回歸生活的一大表現就是探究能力增強,能夠自我發現、自我解決一些問題,達到一種良好的學習和自我成長的狀態。自主探究要求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可以積極地參與到學習中去。而高中地理課的回歸生活可以和探究性教學相結合,通過教師給出課題,學生探究解決來積累經驗。之后在探究過程中可以自己發現問題,設計方案,自行解決。比如,在學習《地表形態的塑造》時,教師可以給學生分配幾項任務,讓他們探究每種地理形態的形成原因、主要的代表地方、收集照片、展示當地人民利用這種形態所做的事情等。信息越詳細越好,學生的理解能力便越強,越能加強記憶,增加學習理解能力。而且通過這樣的探究和展示,學生可以對自己總結的地形特點記憶很深,也會對一些介紹詳細而有趣的地形特點有深刻記憶,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也可以從解決問題的角度來探究,如“火山為什么會爆發”,教師以此為課題,讓學生通過收集資料來共同解決這個問題。之后可以在課堂上進行討論,總結出易發生火山爆發地區的幾大特點,從而尋找到根源。這樣的方式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讓他們通過自主探究尋找到更加全面的答案。還有在學習《水循環》這一章節時,通過圖表的形式記憶可能要略微形象,但是表達能力還是差。教師可以讓學生自己結合高中化學實驗,來模擬大自然的水循環。幾個人為一個小組,還可以詢問自己的化學教師,讓他給出指導意見。通過自己設計方案,選擇材料來進行實驗展示大自然的水循環,不僅使課堂更加有趣,而且學習的積極性更高,知識的掌握更加徹底,還會有更多想不到的收獲。自己收集的信息,也更具印象。有了幾次的實踐,學生也會對這種學習方式感興趣,會自己尋找地理生活問題,探究能力增強,生活化的滲透也更加成功。
地理的存在就如空氣一般,因為常見而不受關注,存在于生活各處細節。學生學習地理知識不僅是為了有一個好成績,更是為了發展生活需要,解決生活中的許多問題。高中地理教學回歸生活,要從學習記錄開始。教師不僅要將課堂作為傳播知識的媒介,更要成為學生拓展自己能力、開發想象力的地方。所以,走出課堂,用地理的眼光看生活,是學生學習之必須,也是教師教學之必須。要想培養學生用地理眼光看生活,應該從教師的課下要求開始,步步引導,逐漸改變。例如,在教學方法實施之初,可以先要求學生每周記錄一次生活與地理相關的現象。比如在周末出游時,“感受用地理知識來辨別方向”;外出旅游時,會因為看到奇觀而贊嘆大自然的神奇;坐車時,也會想到石油的產區,想到石油開采給城市帶來的好處和不良影響;發生自然災害時,思考如何避免,哪些地區是災害多發生地等。這些記錄在最初可能是學生對教師作業的一個“應付”,但是久而久之,學生會將其作為一種習慣,甚至能夠自覺完成這樣的思想積累。在學期末,或者是后續的學習中,發現自己曾經的積累,會獲得更多寶貴的財富。隨著生活經驗的積累,對這些現象的解釋也會更加清晰。這也提醒,當時沒有答案的生活疑問,也許在后來就能夠找出原因,這些都要記錄和保存下來,是思維的財富。在考試中,也可以設計這樣的題目,讓學生分析地理和生活的聯系,從考試的角度來提高學生的重視,也全面考查學生的地理能力,為科學評價提供保障。
地理雖然是一門生活科學,多數情況下是對世界地理的介紹,是一些簡單而多樣零散的知識點。但是也有一些結論和抽象的概念較難理解,對學生的學習造成壓力。而這些問題也能從回歸生活化的教學中得到解決,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知識。可以說每個地理結論都能夠在生活中找到對應的現象,每個現象都能夠從地理的角度解釋。當教師將地理知識反映到生活中,引用生活的例子時,就會感覺簡單很多。例如在講解《區域地理》時,教師可以從高壓鍋的發明故事說起。發明者在高山上煮馬鈴薯,可是發現水開了好久,但是馬鈴薯就是煮不熟,這時他便思考原因,發現是壓強和沸點的關系,也因此有了高壓鍋的發明。而在我國的西藏地區,居民在做飯的時候就常常用到高壓鍋,這也能夠讓學生對區域地理特征有個簡單的了解,利于知識的深入學習。
再如,講解有關城市的內部空間結構的知識時,教師可以靈活運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所在城市的內部空間結構,引導學生以地理生活化的角度對自己的城市進行了解,為學生創設真實的生活情境,這也是高中地理回歸生活的最大優勢。
總之,高中地理教學應當最大化地和生活結合,培養從生活看地理、從地理看生活的相互轉化能力,進而提升地理知識的理解和應用能力,讓高中地理學習成為奠定科學思維和人文素養的知識基礎,成為高中階段的寶貴財富之一。
[1]謝謙云.回歸生活實際的高中地理教學研究[J].科教文匯旬刊,2009(9).
[2]蹇廣勇.讓高中地理教學回歸生活[J].地理教育,2009(3).
·編輯馬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