佘泉權
(甘肅省靖遠縣第二中學)
新課程背景下的“136”課堂教學模式初探
佘泉權
(甘肅省靖遠縣第二中學)
新課程背景下的教學需要有所創新,需要一種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新模式。換言之,以學生的學為主,教師的教為輔,在主動性的積極推動下實現教與學的最大交融。“136”課堂教學模式正是在這種教育背景下產生的適合我校發展現狀的課堂教學模式。結合教學實際,通過對“136”課堂教學模式的認識,就新課堂模式帶來的改變,教學中遇到的常見問題以及相關對策進行了深入的探索研究,有效解決了“136”課堂教學模式在實際實施過程中存在的一些問題。
新課程;“136”課堂;教學模式改革
新課程背景下的教學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2016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提出,要千方百計地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這在客觀上要求我們在教育工作上有所突破、有所創新。“136”課堂教學模式正是在這種教育背景下產生的與我校實際情況相符的一種新模式。
1.何為“136”課堂教學模式
“1”是指一個目標:以增強學生自信心,提升學習能力為目標;“3”是指三條主線,即以“學”“導”“練”為主線進行課堂教學;“6”是指六個環節:閱讀自學,合作探究,展示點評,精講釋疑,達標測試,總結提升。
2.三條主線六個環節的具體實施方案
(1)學:首先是閱讀自學。這一環節的主要目的是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和自學能力。學生根據老師提供的三維目標與導學提綱(問題),借助圈、點、畫、寫等有效方式有目標性地去閱讀課本,探索相關問題的答案,完成相關練習。首先要求學生能讀懂題目,能從中總結出問題核心,段落大意。其次是重視組內的合作探究,這個環節主要是培養學生組內合作、交流、溝通、表達的能力,是一個對知識的升華過程。
其次是指導教學。老師在學生交流的時候逐個小組進行知識、方法、表達等方面的指點并收集共性問題,便于之后的精講。展示點評也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有利于培養學生思考與交流表述的能力。組內完成合作交流后請小組展示,鼓勵其他同學提問,對于展示和點評的同學要及時表揚與鼓勵,不足的地方可由老師進行補充完善。
(2)導:主要是精講釋疑。老師在小組討論過程中,展示點評等過程中總結共性問題,進行細致全面的講解,個別問題則單獨解決。這是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的有效途徑。
(3)練:達標測試與總結提高。針對本節內容再設置或補充一些相關練習題,要有一定的梯度性,由易到難,學生可單獨完成,也可組內一起完成,老師逐個小組檢查指導。要求小組內總結本節課的重難點,完成對知識的鞏固與提升,不足之處老師再加以補充。
三條主線并不是平行關系,而是相互交錯、相互促進的。學生自學不會的時候的老師可以指導,即學中有導;學生練習時的困惑老師也可以指導,即練中有導;學生閱讀過程中可以根據練習來檢測自己是否真的懂了,即學中有練;學生練的時候遇到不懂的公式或方法通過再學習的方式來完善,即練中有學。三條主線下六環節的落實,可以更好、更輕松地實現一節課的三維目標。
1.教師的變化
教師由過去的主講變為現在的督與導,在課堂中的地位看似弱化,實則責任重大。老師雖講得少,但更有針對性,更加精細化。原來上課只有一個老師,現在有多個“老師”,幫助我們去教其他學生,進行掃盲式的教學;過去我們只能是板著臉的夫子,現在我們可以帶著笑融入學生,給學生以鼓勵,實現教而育之的最終目標。
2.學生的變化
新模式下,學生自由活動時間較長,學生對知識的感受更深,由過去的聽轉變為現在的學、講。有了目標就有了動力,有了同學的感謝與老師的表揚就有了自信。學生的參與積極性提升,學生的主體地位有所體現,課堂秩序明顯好轉。
3.備課的變化
以前我們備課更多的是備教材、備教法,現在要在備教材、備教法的基礎上實現多元化,更多地去從學生角度考慮。備問題、備突發問題,要能考慮到學生問出的一些“奇怪問題”,既要正確引導,還要有所啟迪。
1.學生學習習慣不好,自信心不足,發言不積極
(1)要根據學生的接受程度,選擇難度值合理的問題,多口頭鼓勵甚至是獎勵(比如馬志忠老師),讓學生去做或講一些自己會的問題。
(2)班內可以組織一些活動。利用每周班會時間或是下午空閑時間,以小組為單位組織一些小活動,例如,詩朗誦、唱歌、演講、表演小品等以此來提升學生的自信心。
(3)任課老師可以有選擇地培養一批發言人。每周利用晚自習或是其他時間段單獨叫幾個有想法但不敢說的同學,教他們怎么闡述一個問題,怎么分析重點,怎么突破難點。在敢于發言的同學的帶領下,我相信會有越來越多的愿意發言的人。
(4)可以采用總題數計分制或搶答機制,先舉手,沒有人答對或是舉手的人比較少的時候可以搶答,答對一個點(題)加一分,答錯不扣分;也可以組內統計,老師按小組統計的題目數加分,分數最高的選一人展示或點評(關于加分,我們每班黑板上都有一個小組評分欄,每個科代表也有對應的打分表,每天有值日班長負責收集和匯總每節課小組的得分,周小結、月匯總張貼于教室內,無形中形成了小組之間的一種良性競爭)。
2.小組間成員的差異性問題
有時候會發現小組內的同學可能某一科特別差,而另一科特別好。這是由于班主任老師分組時沒有考慮到小組成員個別科目的弱科現象而出現的扎堆現象。這就要求班主任老師在分組時不僅要充分考慮學生總分是AABBCC分布,還要將弱科生、藝術生、擇校生、走讀生、住校生、男生、女生均勻分組,這樣才不至于出現弱科學生的扎堆現象。
3.“136”模式是否能在短時間內提高所有學生成績
這個暫時無法得出確定結論,但從宋廣德老師提供的兩屆學生的一組對比數據分析來看,小組合作這種學習方式對提高學生成績和升學率絕對有積極作用。可以肯定的是這種課堂模式培養出來的學生往往更有想法,更善于表達自己的想法,更自信,也更富創造力。
錢學森曾問到:“為什么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杰出的人才?”“錢學森之問”是關于我國教育事業發展的一道艱深命題,需要整個教育界乃至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以求攻克。“136”課堂教學模式正是在我國教育發展的瓶頸期提出的,是以培養學生自信心、提升學生學習能力為目標的一種課堂教學模式,相信它能在新的教育理念下生根發芽并茁壯成長,成為引領教育發展的新旗幟,為我國培養出具有現代發展精神的杰出人才。
童美修.新課程理念下課堂分層教學模式初探[J].校園英語(教研版),2012(17).
·編輯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