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華會
(四川省金陽縣對坪鎮中心校 四川金陽 616250)
淺談低年級學生學習數學的“趣味性”
盧華會
(四川省金陽縣對坪鎮中心校 四川金陽 616250)
學習是學習者主動構建的過程。“趣味自主、趣味探索、趣味合作、趣味游戲”是低段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低年級學生注意力易分散,好動,老師應通過一系列的活動把學生的注意力進行“聚焦”,讓他們在學習活動中動起來,大膽的實踐,把所學到的知識和經驗又用到實踐中,解決一些生活問題。讓他們從小形成合作意識,在輕松、快樂的氣氛中、游戲中學到數學知識,這就是“趣味性”學習的體現。
低年級學生 學習數學“趣味性”
數學課程基礎的基本目標就是要求小學數學教學要建立和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促進學生創新思維的形成,樹立學習數學的自信,掌握終生學習所需的基礎知識。針對這一目標,教師在課堂上開始將注意力放在學生主體行為上,鼓勵學生主動參與。一線的教師,主管教育的專家,相關學者都紛紛展開研究,相關研究成果及專著層出不窮。[1]
1.讓學生動手操作,在實踐中學習數學
動手操作是趣味性學習的重要途徑和方法之一,它是用外顯的動作來驅動內在的思維活動,把外顯的操作過程抽象成數學。從中感悟出新的知識的形成和發展,體會學習數學的方法和過程。從而獲得數學活動的經驗。如:一年級上冊學習10以內數的組成“8可以分成幾和幾,幾和幾組成8”,就要學生用小棒去分、去擺,通過擺、分的過程,讓他們知道8可以分成“1和7、2和6、3和5、4和4”反過來“4和4、3和5、2和6、1和7”組成8,又如:一年級下冊學習整十數加一位數及相應的減法“50+6=□”,先讓學生擺,然后在活動中獲得50加6就是把5個十和6個一合起來。再如在一年級下冊參考資料中有這樣一道思維訓練題。“一個盒中有3個黃球,1個紅球、7個白球,伸手任摸出一個,哪種球的可能最大,哪種最小”,開始學生無從下手,我就拿出裝出這幾種球盒子讓學生來摸,來感知,讓他們體會到白球的可能性最大,紅球的可能最小。因此,數學活動應讓學生動起來,來感知新知識的發展、形成,從而產生學習數學的興趣。[2]
2.學習活動要與學生的生活相融
數學活動是學生獲得感受,經驗與積累得以溝通的活動,它不是單純的知識接受,而應當是主動地將已有的知識,經驗應用到新的問題情境中,解決一些生活的實際問題。讓學生在生活感知數學,在數學活動中感受生活。例如:一年級下冊第19頁情景圖,根據已知的條件,提出問題,再解決。第一幅有8個女同學和6個男同學在丟手絹,你能提出什么問題?怎樣列計算?第二幅“捉迷藏”、第三幅“踢球”。在這里很多學生就提出“①一共有多同學丟手絹?男同學經女同學多幾人?女同學比男同學少幾人?②還要來幾人踢球?③藏起來幾人?并且算式和結果都正確,我問他們怎么這么快就解決了問題,學生告訴我“我們都玩過這些游戲”。在這里學生已感知到數學就在自己的身邊。又如:一年級上冊認識立體圖形,通過學生運用已有知識經驗,把長長的、方方的分一類,正正方方的分一類,豎豎的兩頭圓的分一類,圓溜溜的分一類,通過生分類師引導出第一類是長方體,第二類是正方體,第三類是圓柱體、第四類球。在生活中見過嗎?生馬上就會與現實聯系起來。
3.小組互學、交流,讓學生樹立信心,堅定自己的信念
在數學活動中,學生存在個體差異。因而在思維,智力上是不一樣的,因此在數學學習中多讓學生合作、交流,讓他們把自己的想法、思維過程告訴別人,讓他們盡量地說,培養他們的合作意識和態度,從而產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自信心。例如:一年級一冊P36百球圖,你是怎樣數的“把你的想法告訴別人”進行小組互學,讓他們說出自己想法:“我是一個一個地數的,我是2個2個地數的,我是10個10個地數的,我是5個5個地數的”,哪種數法最快?通過交流讓學生感情悟到10個10個地數最快,又如:一年級下冊P57整十數加減法整十數“10+20”、“30-20”小組互學,你是怎樣算的,“甲:1個十加2個十是3個下就是30,3個十減去1個十還有2個十就20”。乙:“一捆10把1與2捆合起來是3捆,就是30,3捆去掉1捆還有2捆,就是20”。通過學生的交流讓他們感知到整十數加減整十數,方法同10以內的加減法相同,只是用十作單位面而已,從而讓生懇定自己的方法,掌握最優的算法。
4.游戲
游戲穿插在整個低年級的數學活動中,學生特別感興趣,教育者把新知識融合于游戲中,讓學生在愉快輕松的氣氛中學習,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游戲的方式很多,常用的如:開火車、采蘑菇、奪紅旗、分組對抗、反話練習,上臺表演等等。如:一年級下冊“20以內退位減法表”我采用了分組對抗,看哪一組最先記住,結果比預定時間提前了一半。又如:“我看見學生比較疲勞時,我叫他們放下手上活,進行“反話”練習,兩三分鐘又把氣氛活躍起來了”。注意力又轉移到學習上來。因此,游戲運用恰當,對促進學生的學習有很大的幫助。[3]
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數學來源于生活,從生活中提煉出來,最終又走向生活,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在這一過程中就應該讓他們動起來,合作起來利用已有知識、經驗解決生活中的問題,讓他們感知到數學在身邊,從而達到想學、樂學。這就是學習數學的“趣味”所在。
[1]沈重予.努力促進學生數學學習方式的轉變[J].《小學數學教師》2003.1.2
[2]周冬梅.淺談小學低年級趣味性教學方法與對策[J].新課程(下),2012(12).
[3]史平安.新課改小學低年級數學趣味性教學的策略[J].快樂閱讀,201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