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世軍
(撫順縣救兵鎮九年一貫制學校 遼寧撫順 113115)
淺談幾何直觀能力培養的教學策略
宋世軍
(撫順縣救兵鎮九年一貫制學校 遼寧撫順 113115)
幾何直觀是學生必備的數學素養,是滲透數形結合思想的重要載體,是一種創造性的思維方式,在學生的整個數學學習過程中起著表征數學事實、啟迪解題思路、預測解題結果、解決數學問題的重要作用。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必須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學策略,培養學生的幾何直觀能力。
幾何直觀 深刻內涵 培養策略
具有幾何直觀的意識是順利解決“圖形與幾何”及“數與代數”領域問題的一個首要前提。教學中,教師要將幾何直觀作為必須培養的目標,適時在教學中示范圖示策略,培養借助圖形解決問題的良好習慣,讓學生在面對復雜、抽象的數學問題時,能主動自覺地想到把數學問題用畫圖的方法直觀形象地呈現出來,清楚地表示出問題情境里的信息,感受幾何直觀的價值。[1]
例如,教學下面這樣一道純文字形式呈現的問題:
利民小學原來有一個長為50米的長方形操場,擴建校園后,變成長增加了10米的長方形,這樣面積比原來增加了400平方米,原來操場的面積是多少平方米?
理解題意時,教師先讓學生獨立思考,也沒有直接要求學生畫圖,目的是讓學生體會“光看文字,一下子想不出方法”,從而誘發畫圖整理信息的需求。接著采用“嘗試—講評—完善”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完成完整的示意圖,清楚地表示出題目里的信息,再引導學生將文字敘述與示意圖進行比較,突出示意圖簡明形象的作用。完成解題后,要求學生回顧反思上面的解題歷程,再次強化幾何直觀意識,感受畫圖策略的價值。
表象是形象思維的基礎元素。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對實物、模型、圖形進行觀察、測量、拼擺等活動,從整體上感知數學對象,產生深刻的體驗,逐步積累豐富的幾何表象。實踐證明,學生大腦中積累的表象越豐富,就越容易把抽象的數學問題轉化為直觀的表象,也能從直觀的表象中抽象出問題的本質,從而探究到解題的思路。學生在頭腦中如有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圓錐的表象,在解決與此有關的問題時,就能自覺地聯想到圖形,畫出示意圖,表征信息,解決問題。
例如,有這樣一道題:“一個圓柱體,如果把它的高截短2厘米,它的表面積就減少25.12平方厘米,這個圓柱體的底面半徑是多少厘米?截短后,體積比原來減少了多少立方厘米?”學生在解決這道題時,要在頭腦中聯想到圖形,考慮到表面積減少的部分就是上面一個小圓柱的側面積,從而用側面積除以高得到底面周長,這樣,問題就容易解決了。
幾何直觀的核心是借助圖形來描述和分析問題。“形缺數時難入微,數缺形時少直觀”,借助“形”的直觀來研究“數”的特征,可使抽象的數學問題變得形象直觀,有利于發現規律,啟迪思路,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例如,計算1+3+5+7+9+11+13+15+17+19 。解題時,先讓學生嘗試計算,然后引導學生觀察圖形,發現規律,最后再利用規律,簡便計算。
這樣的解題過程,將數轉換成形,學生受到圖形的啟發,能夠發現“從1開始,連續奇數的和,等于奇數個數的平方”這一數學規律,最后利用發現的規律,簡便地算出了得數。幾何直觀的確起到了化繁為簡,化抽象為直觀,啟迪解題思路的作用,同時也有機地滲透了數形結合的數學思想。
“智慧自動作發端”。擺實物、做模型、畫圖形等動手操作活動能調動多種感官,將眼前的物體、畫出的圖形、腦中的表象有機地聯系在一起,更直觀地凸顯出幾何圖形、形體的特征,有利于理解數學知識的本質。
例如,學生對“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這一結論非常難以理解,真正是一個教學難點。為了有效地突破這一難點,教師課前給每個學生發一張紙,紙上畫著兩個邊的長短不同而大小相等的角,然后讓學生用兩個活動角分別把紙上的兩個角“拓印”下來,接著,把兩個活動角重合比較,“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這一結論就自然呈現了。通過這樣的一個獨具匠心的活動,使學生直觀地理解了數學結論的實質,提高了學生的幾何直觀能力。
聯想推理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是幾何直觀能力的核心。聯想與想象能拓展學生幾何直觀思維的空間,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建構數學知識之間的聯系,提高自主學習能力。如在教學“平面圖形的面積(復習 )”時,教師啟發學生:能不能根據梯形的面積計算公式S=(a+b)h÷2,在頭腦中發揮想象,推出其他圖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呢?學生立刻開動腦筋,展開豐富的想象。
教師及時組織學生交流。有的說:當梯形的上底縮小為一點即長度為0時,梯形就變成了三角形,由此能夠得到三角形的面積公式為S=ah÷2;有的說:當梯形的下底縮短到與上底一樣長時,梯形就變成了平行四邊形,由此得到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S=(a+b)h÷2=2a×h÷2=ah;有的說:當梯形的上底、下底都與高相等時,梯形就變成了正方形,由此就得到正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S=
(a+b)h÷2=(a+a)×a÷2=2a×a÷2= a2。
通過這樣的聯想與想象,構建了平面圖形之間的聯系,深刻地理解了平面圖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幾何直觀能力。
多媒體信息技術可以給學生展示生動直觀的幾何形象,呈現圖形的演變過程,擴大視角,啟迪思路,培養思維,發展學生的幾何直觀能力。
例如,推導“圓的面積計算公式”,當把圓平均分成32份、64份、128份……時,等分的份數多了,學生就難以操作了,拼成的圖形接近什么圖形?也只能憑想象。教師讓學生說出自己的想象后,充分發揮課件優勢,及時進行動態演示,驗證學生的猜想:等分的份數越多,拼成的圖形可能就越接近長方形。最后引導學生找出拼成的長方形與圓之間的聯系,從而有效地推導出圓面積的計算公式。
在上面的動態演示過程中,多媒體技術給學生強大的視覺沖擊,直觀形象地展示了學生難以拼補的圖形,發揮了啟迪思考路徑、提升思維能力這一功能,也有機地滲透了極限的數學思想。
培養學生的幾何直觀能力是小學數學的教學要求之一。作為教師,要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強化幾何直觀的意識,教給學生圖示直觀的方法,優化學生的思維方式,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基。
[1] 楊豫暉,李鐵安.義務教育課程標準(2011年版)案例式解讀·小學數學[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