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鹽城市步鳳小學(224000) 孫萬軍
深層閱讀,語文課堂教學的新視角
江蘇鹽城市步鳳小學(224000) 孫萬軍
目前的閱讀教學還是停留在淺層次上,大多教學生只是了解文章的基本內容,然后抄寫字詞加強積累,應付考試。要改變這種現狀,就要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逐漸加深閱讀理解,使學生體會文章作者傳遞出來的情感。在解讀文章內容時,教師要激活學生的求異思維,讓他們多角度理解文章內涵,并在體味文章情感的基礎上,進行個性表達訓練,提升閱讀的層次。
語文課堂深層閱讀視角
閱讀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只有掌握最基本的閱讀技巧,才能提升閱讀能力。閱讀不僅是語言文字的積累,更是一種情感的溝通。目前的閱讀教學還是停留在淺層次上,大多數學生只是了解文章的基本內容,然后抄寫字詞加強積累,應付考試。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對文本內容進行多角度解讀,喚醒學生與文章、作者的情感共鳴,加深閱讀體驗,培養學生的個性表達,達到閱讀教學的目的。
培養學生多元思維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目標。目前,很多的語文課堂留給學生閱讀的時間并不多,學生個人對文本的理解只能淺嘗輒止,然后開始接受教師對文章的解讀。這樣,學生在閱讀理解中處于被動地位,閱讀興趣當然呈遞減之勢。學生雖然具備對文本內容的解讀能力,但是長期形成的習慣思維無法實現對文本的多元解讀。因此,教師在閱讀教學中要激活學生的求異思維,對學生的個性解讀予以鼓勵和表揚,增強學生的閱讀自信,培養學生個性認知習慣,從而提升級閱讀層次。
如,教學《只揀兒童多處行》一文,教師組織學生閱讀文章后,給出開放性問題:為什么尋找春天要“只揀兒童多處行”呢?引導學生進行發散思維。學生帶著問題再讀文章,對文章內容有自己的理解。然后,教師再給出問題:春天是鋪天蓋地而來,即使游人不多的地方,花依然開,草依然旺,與兒童的多少有什么關系呢?學生再次深讀文章,加深對文章主題的理解。
多角度理解文章內容,可以逐漸加深對文章內涵的解讀,讓學生體會到創新解讀的喜悅。不過,多角度理解文章要科學合理,不可天馬行空去聯系。
每一篇文章都包含著作者的豐富情感。如果在解讀文章時只是了解內容,那么這是對閱讀資源的浪費。教師要引導學生體味文本透出的情感因素,使他們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教師可以先運用多媒體信息技術,創設與文本內容相符的情境,渲染閱讀氣氛,給出一定的閱讀提示,放手讓學生自主閱讀感悟,確定情感方向;然后,組織學生進行合作共讀,相互交流閱讀體驗,在互補中形成共性認知;最后,為學生補充相應的材料,如作者寫作的背景、目的等,加深學生對文章的理解,豐富情感體驗。
如,教學蘇教五年級下冊《愛如茉莉》過程中,在學生朗讀時,教師用歌曲《最浪漫的事》作為背景音樂,渲染氣氛,幫助學生理解“愛如茉莉”的主題。在音樂中,學生自由朗讀,梳理文章情節,感受文章細節透出的情感。然后,教師組織學生小組討論,交流自己認為文中最感人的地方;交流時,可以用“從句子___________中,我體會到爸爸對媽媽的愛/媽媽對爸爸的愛”。學生只要能夠找出細節描寫,就能說出情感體驗。細節是最打動人的地方。教師應引導學生找細節、品細節,使他們體驗飽含感情的細節描寫。
在品析文章飽含情感的句子時,學生走進了作者內心,領悟了文章主題。這樣,學生就能與文本作者、文本人物進行直接對話,把平面文字讀“活”,增加了閱讀的深度。
閱讀是為了積累語言并進行表達運用,實現語言的“輸出”。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分析文本中的精要語段,學習表達方式,體會表達效果。學生閱讀文本后,一定會有所收獲。此時,教師要鼓勵學生表達出內心的感受,以鍛煉學生自主表達的能力。閱讀的過程就是積累的過程。學生只有把積累的語言優化整合再輸出,才能形成自己的表達能力。
如,《月光啟蒙》一課童真童趣比較濃。學生通過閱讀可以概括出文中的“母親”于平凡的小事中體現出“偉大”。教師借本文的學習之機,引導學生由文本走向生活,回憶自己與母親之間的事情,運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達對母親的愛。無論是口頭表達,還是書寫表達,都是把閱讀積累進行遷移運用。再如,學完《二泉映月》之后,教師組織學生說說阿炳的故事。有的學生用自己的話把課文的故事講出來;有的學生結合自己課外了解的阿炳的故事,與本文聯系起來講述,豐富了本課內容。在講述故事中,豐富了學生的感情,鍛煉了學生的表達能力。
總之,深層閱讀要讓學生逐漸深入文本內容,多角度理解文本傳遞的信息,與文章作者實現情感共鳴,加深閱讀體驗。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及時組織學生聯系生活實際,以觸動學生的感情,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實現閱讀教學的最終目標。
(責編韋雄)
G623.2
A
1007-9068(2016)19-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