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石嘴山市惠農區惠農小學(753000) 張愛琴
閱讀教學中有效提問的策略
寧夏石嘴山市惠農區惠農小學(753000) 張愛琴
課堂提問是語文閱讀教學中最常用的教學手段,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關鍵所在。有效的提問要切合學生實際學情,分層提問,面向全體,螺旋上升;要遵循教材特點,緊扣教材訓練要點及文章的精彩之處提問;要把握好時機,適時、適量提問。
閱讀教學有效提問策略
課堂教學中教師的提問是一種最直接的師生雙邊活動,也是教學中使用頻率最高的教學手段,更是教學成功的基礎。然而,反思我們今天的語文閱讀教學,不難發現,我們的課堂提問還存在著諸多問題。
1.提問不能面向全體,因人而異,課堂上優生唱獨角戲,用優生的思維代替全班學生的思維。
2.提出的問題不科學,或太淺,或太難,或可有可無,無層次感,無坡度。
3.淺顯瑣碎的問題過多,沒有方向性。教師讓學生讀課文思考問題,并一下子提出多個問題。實際上,有很大一部分學生根本記不清教師提出了哪些問題。
4.提問的時機把握不準。有的教師問題提出后,沒有給學生充足的獨立思索的時間;有的甚至先叫起學生,再問問題,學生答不準就反復追問,浪費了不少時間,也壓抑了學生的思維。
以上提問的種種做法都是不科學的,不僅收不到預期的教學效果,還會扼殺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更不用說訓練思維能力了。那么,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什么樣的提問才是有效的呢?
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實際學情,設計不同層次的問題,由易到難,由淺入深,層層遞進,并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采用不同的提問方式,變換提問的角度,使所有學生都能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成功的喜悅,找到自信。
下面就以我聽的一節語文課《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的教學片斷為例來談一談課堂的有效提問。
(一)從基礎入手
學生在讀完課文后,教師提問:“剛才同學們讀課文時十分認真,也讀得十分流利,真好!現在請同學們拿出筆,畫出有關父母對這首詩的不同評價以及當時‘我’的表現的語句,讀給同桌聽一聽。”
無論是什么樣的課例,什么樣的授課方式,教師都不能忽視基礎知識的教學,以上提問看似簡單,卻是不可缺少的環節。首先它是為中下水平的學生而設置的,中下水平的學生通過回答問題,可以體驗到成功的喜悅,激發學習的興趣;同時,這個問題也需要有一個搜尋與思考的過程。學生通過“讀—畫—思”進一步理解了課文內容,為下一步深入學習課文做了鋪墊。
(二)層層深入
教師提問:“父親和母親為什么對‘我’的同一首詩有不同的評價?”
教師的提問必須能夠啟發大多數的學生。畢竟班級中60%的學生都處于大致相當的學習水平,所以教師的提問應該由關注中下水平的學生轉變為照顧大多數的學生,讓他們形成語文學習思維。這個問題是第一個問題答案的延伸,解決這個問題需要有一個回顧全文內容、概括語言的過程。回答這個問題,需要有一定的分析能力、概括能力,當然這一問題的設計也是為了后面更好地引出作者對父母的愛的理解做鋪墊。
(三)拓展延伸
教師問:“你如何看待巴迪的父母對他的愛?聯系生活實際說說自己的想法。”
一個班級總有一些學生的思維是較為活躍的,所以要進一步發展他們的思維,就應提出一些值得深思的問題。這個問題的設計可以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和聯系生活實際學習思考的能力,對于發展學生的思維、提升思維的品質是很重要的。當然,教師的提問并不是說有學生能回答出來就算完了,更重要的是通過個別學生的回答來帶動其他學生對課文的進一步理解,做到讓每一個人都豁然開朗。
當遇到難度較大的問題,部分學生理解不了,但這個問題又不能不提,不能不解決時,教師應當鋪設階梯,逐步深入,圍繞某個“總問題”設計一些容易理解的“子問題”做鋪墊。這樣才能使學生圍繞“總問題”,逐步深入地理解課文,進而解決這一問題。
教師首先應研讀課標,深鉆教材,研究學情,把握教材的重點、難點,根據學生的知識水平和心理特點,找準誘發他們思維的興趣點來精心設問、發問。教師只有充分利用這一手段,才能牢牢地把握課堂教學的節奏和方向,突出授課的重點、難點和關鍵點。學生則會根據教師的提問,有選擇地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到學習的重點、難點和關鍵點上,使自己的思維處于一種積極活躍的狀態,從而更好地走進文本,感悟文本。
(一)抓住課文題眼提問
如《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一課,上課伊始,可向學生提問:“‘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是意思截然不同的兩種說法,這里用一個‘和’字把這兩句連在一起作為課文題目,將要說明一個什么問題呢?”學生通過讀文、思考、討論、教師點撥,解決了這個問題,課文的重點、難點也就突破了,課文所表達的主題思想也就明朗了,為學生深入理解文本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礎。
(二)抓關鍵詞句提問
閱讀教學中,我們還可以從課文中的關鍵詞句入手,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發散學生思維,使學生對課文內容理解得更深刻。一位教師在教學《地震中的父與子》時,提了這樣一個問題:“同學們,你是從哪些地方讀懂這對父子‘了不起’的?”教師抓住“了不起”這個詞語組織教學,從大處著眼,有效地為學生感悟文本并和文本進行對話設下了廣闊的背景。教師緊扣文本,讓學生對“了不起”的感悟層層深入:從這對父子“了不起”的具體表現到“了不起”的原因及“了不起”的結果,對話剝筍似的不斷深入,學生做到了多元解讀文本,全方位感受了這對父子真摯的感情及偉大的形象。
(三)抓中心句提問
教師如果抓住中心句教學,往往能牽一發而動全身,更好地引導學生深入理解文本,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如《桂林山水》一文中,可以從“桂林山水甲天下”這一中心句入手,提出問題:“為什么說桂林山水甲天下?”學生通過讀文、賞析、思考,感受語言文字的韻味,感悟桂林山水的奇麗之處。整堂課避免了“滿堂問”的現象,學生在讀中質疑、釋疑,在讀中欣賞、感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學得自主,學得愉悅,學得扎實。
(一)提問要適時
孔子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提問應該問在學生“憤”“悱”之時,問在“似懂而非懂”之處,這是一種藝術。恰到好處的提問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能夠促使學生舉一反三地思考問題、解決問題。一節課40分鐘,學生不可能注意力都集中在課堂上,這時教師的提問就顯得尤為重要。課前,當學生的注意力還不能回到課堂上時,教師的及時提問可以將學生的注意力迅速吸引到課堂教學中;課中,當學生的思維發生障礙,產生偏差,或受到思維定式干擾時,教師的及時提問可以排除障礙,使課堂教學按計劃順利進行;課尾,當講授時間較長,學生產生麻痹、倦怠心理時,教師的及時提問可以振作學生的精神,使其積極投入到學習中。
(二)提問要適量
教師要恰到好處地掌握提問的頻率。一節課不能提問不斷,否則學生無法冷靜、有效的思考,這反而會破壞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欣賞,割裂文章的完整性。每一次提問后,教師都要留給學生充足的思考時間和空間,以適應學生的思維規律和心理特點,促進學生積極思維,使學生對問題考慮得全面周到。
總之,閱讀教學中的提問既要考慮學生的實際學情又要兼顧教材的要求及特點,還要把握好提問的時機。這樣,課堂教學才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責編劉宇帆)
G623.2
A
1007-9068(2016)19-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