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禮
(井岡山大學教育學院,江西 吉安 343009)
?
丹麥博士生教育的現狀、特點和啟示
王文禮
(井岡山大學教育學院,江西 吉安 343009)
丹麥博士生教育歷史悠久,但現代學位系統的建立相對較晚。本文論述了丹麥博士生教育的現狀,總結了丹麥博士生教育的三大特點:小而精的教育模式,對博士生的資助金額高,重視校企聯合培養博士。在此基礎之上,本文提出了丹麥博士生教育對中國博士生教育發展的若干啟示。
丹麥 博士生教育 特點 啟示
根據2009年丹麥統計局 (Statistics Denmark)發布的數據,丹麥是一個國土面積僅為4.31萬平方公里,總人口為540多萬的小國。但是,丹麥經濟高度發達,被聯合國認定為發達國家。丹麥是典型的福利國家,貧富差距極小,國民享有極高的生活水平。丹麥是歐洲聯盟成員國,歐盟日前發布了2012至2013年度“創新經濟體”排名,瑞典、德國、丹麥、芬蘭位列前四名。排名第三的丹麥,在研發體系(國際科技合作出版物)、政府與企業連接(公共與私人科技合作出版物)、知識資產(應對社會挑戰類專利申請)方面占有優勢[1]。丹麥的科技創新與丹麥發達而且獨具特色的高等教育密不可分,丹麥公立大學是由科技創新部而不是教育部管理,其中作為培養創新型人才的主要載體的博士生教育也功不可沒。
丹麥的博士生教育歷史悠久,可追溯至15世紀晚期。哥本哈根大學建于1479年,由天主教會創建,以培養教士、傳播基督教思想為職責,它具有授予博士學位的權利。這時的丹麥是神圣羅馬帝國的一部分,因此處于教皇的精神管轄之下。教皇對大學的精神管轄持續了一段時間,1573年馬丁·路德新教改革之后,對哥本哈根大學的管理由天主教轉變為新教。該情況一直延續到啟蒙運動的光芒照耀丹麥。在啟蒙運動中,大學教授路德維希·霍爾伯格(Ludvig Holberg)最為活躍,他以創作諷刺喜劇而聞名,他深受所處時代的歐洲主流思想的影響,積極倡導大學改革。他認為丹麥應該模仿德國的哈勒大學進行改革,德國著名教育家鮑爾生稱哈勒大學“不僅是德國而且是歐洲第一所具有現代意義上的大學”[2],現代大學的學術自由和科學研究風氣肇始于哈勒大學。在19世紀早期,拿破侖對法國的高等教育進行改革,在這次改革中,一般意義上的大學在名義上被取消,代之以帝國大學制,全國僅有“帝國大學”這所唯一的“大學”,確立了中央集權教育管理制度,大學成為了國家建設的工具。在這一時期,丹麥的高等教育也深受拿破侖在法國創辦的大學模式的影響。在1810年左右,浪漫的理念、科學的觀念和實踐以及文學對丹麥的大學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一直延續到1860年。在丹麥的歷史文化中,這個時期常常被稱之為“黃金時代”。丹麥當時唯一的大學——哥本哈根大學模仿德國的大學,因為德國的大學在1810年洪堡改革柏林大學之后,欣欣向榮。丹麥許多學者、詩人、哲學家都去柏林大學學習。在19世紀,丹麥建立了新形式的大學,在1829年由奧斯特(Hans Chr. Oersted)創建一所理工大學,在1855年又建立了一所獸醫和農業大學。當時這些大學的規模都很小,開展的都是精英式教育。進入20世紀,丹麥的高等教育鏡像發生了變化,大學的規模和數量都有所增加,1928年丹麥第二所綜合大學奧胡斯大學(Aarhus University)建立,1964年第三所綜合大學歐登塞大學建立(Odense University)。
丹麥于1983年起才開始使用現代博士學位,而稱之為Ph.D的博士學位始于1989年,1993年現代學位系統開始建立。當前在丹麥的15所高校中,大約有5000名就讀博士生。丹麥最近公布的政府報告書指出,丹麥的博士生人數要在接下來的幾年中增漲一倍。
丹麥高等教育主要由丹麥科學、技術與創新部、丹麥教育部和丹麥文化部負責管理。自2005年實施高等教育改革后,丹麥的高等教育可以分為3個部分: 大學(University)、大學學院(University College)和高等職業教育學院(Academies of Professional Higher Education)。
(一)授予博士學位的機構
2003年共有15所高校具有授予博士學位的資格,其中12所隸屬于科技創新部,3所隸屬于文化部。在20世紀80年代末之前,丹麥所頒發的博士學位都稱作Licentiate,并與具體科學領域相連。直到20世紀80年代末,才決定使用“國際通用的”博士(Ph.D)一詞,并統一了所有學位的名稱[3]。因此,神學、工程學和商學的博士統稱為“博士”(Ph.D)。最近,丹麥文化部下屬進行科學研究的一些機構也被賦予具有授予博士學位的權利。
丹麥的大學可以擁有稱作“學院”(Fakultet)的次一級的部門,例如“自然科學學院”。而有些學校只覆蓋了一種科學研究的領域,因此除了單個部門之外沒有次一級的部門。在丹麥如果一所大學有次一級的學院,授予學位的權利就屬于學院;如果沒有,授予學位的權利就歸學校。一般情況下,大學都有三個或更多的學院。博士生因此在大學或學院中注冊學習。與其他國家不同,在丹麥博士生的地位是大學的員工。博士生的課程由學習委員會負責管理,該學習委員會負責為每一位學生制定個性化課程計劃。該學習委員會由教師和博士生組成,各占一半,在教師和博士生中選舉產生。大學/學院可以自主決定學習委員會的組織形式。博士生作為學生,他們處于學習委員會和主席管理之下。學習委員會決定博士生的導師人選和學習計劃。作為員工,博士生又處在自己所屬部門領導的統領之下。如果他是一名工業博士生,那么公司就是他的老板。
最近幾年丹麥誕生了一些研究型學院。它們既可設置在學校內部,覆蓋一個或幾個科學領域,也可成為各學校之間的組織,為幾個研究型組織提供合作論壇。這樣一來,各種非基于高校的研究團體,比如來自國家研究機構,博物館,檔案館,科技圖書館和私人公司研發部門,都可被包含在其中。這些研究型學院將接管學習委員會的部分責任。他們成立的目的在于通過更高水平的合作與集中來提高博士生教育的質量。因此,一所具有博士學位授予權的學院將能提供博士課程計劃、國際性的合作平臺以及一個有利于博士生成長的積極環境。大約有90所這樣具有博士學位授予權的學院在研究理事會各種形式的支持下得以成立。這些具有博士學位授予權學院的重心是通過一個學科、一個跨學科問題領域,一個具體的研究方法或是與具體社會因素直接相關的問題來進行科學研究和培養人才。一些具有博士學位授予權的學院規模很小——只有15到20名博士生,一些規模則很龐大,擁有幾百名博士生。
(二)博士生的招生
在丹麥,申請人需要有碩士學位或同等學力才能有資格報考博士生。這也就意味著,申請人曾撰寫過長篇論文或報告,在長篇論文或報告中通過對特定學科或主題的探討,來展示他對該研究領域的了解。除此之外,他還要遞交一份攻讀博士學位的研究計劃并得到負責部門或研究性學院的批準,以及一位未來的、有資質導師的許可。最后,申請人還要呈交一份經費預算。
一般說來,如果申請人攻讀博士學位的研究計劃得到批準,選拔就分為兩部分進行。首先,具有博士學位授予權的機構會決定哪些申請人獲得獎學金,接著這些人將申請注冊學習相關的博士課程。在這種情形下,那些獲得獎學金的申請人就自動確保了經費預算的實現。攻讀博士學位的研究計劃,主要由課程組成的設想方案和學習計劃以及出國留學均要由學習委員會批準。申請人的學習計劃要遵守申請人打算申請的大學、學院和研究性學院關于博士生學習的具體規定。因此可以說,學習計劃是一般計劃和針對學生特定計劃的結合。博士生導師對博士生的學習計劃負責,并確保學生執行。
(三)博士生教育的形式
在丹麥,大學教育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學制為4-6年,畢業后獲得碩士學位;第二階段為博士研究生階段,一般需要3年左右的時間讀完。相關學習委員會可以延長這個期限,但是博士生在延長學習期間內不能獲得獎學金。在丹麥,攻讀博士學位的實際學習期限一般超過三年,超過三年,學生就要尋求獲得其他渠道的資助。在博士學習的3年時間里,學生要修完六個月的課程,完成30個ECTS(European Credit Transfer and Accumulation System)學分。這項工作可以在學習的第一年開展。與之相伴的是,學生還要在監督下獨立做研究。博士生要具備關于完成科學研究的經歷以及在另外一個研究環境中工作過的經歷,這些經歷通常是由博士生在國外大學學習半年來完成,在那里博士生與建立良好關系的研究團隊一起完成。按照博士生就業管理條例的規定——比如獲取研究型獎學金的條件——博士生會被要求為大學做六個月的工作。博士生通常以助教或研究助理的身份來完成這些工作。因此博士生在三年學習以外,有一年時間要從事于非研究性活動。在特殊的情況下,擁有兩年研究經歷的申請者——申請研究助理職位——可以被招進項目組,條件是僅雇用他兩年半的時間,除此之外無更進一步的工作責任。
半工半讀的博士學習不拘泥于一種形式,如果學生有獎學金,就不必半工半讀了。學生的情況各不相同,有些學生選擇做非全日制博士生。如果一位在高等教育機構工作的老師想要取得博士學位,他們可以協商來減少他們的工作義務,然后注冊、攻讀博士學位,大約需要用五年的時間來完成。類似的安排可以制定,但必須要經過學習委員會的批準。在一份丹麥政府文件中規定:博士生學業的時間要依據要完成的工作量而定,大致相當于三年全職學習的工作量。大部分學校都把這個期限限制在五年以內。
丹麥現在典型的博士生課程必須包括下列內容:
1. 一個科學的項目研究,必須能夠獨立運用一種與該領域相關的科學方法。
2.至少參加為期6個月的研究或講座。
3.在兩個或更多的研究小組之間流動,以確保可融合多種思路。
4.有各種交流研究成果的經歷[4]。
(四)博士學習的模式
丹麥的博士生教育有兩種模式:傳統的博士生教育(Traditional Ph.D)和工業博士生教育(Industrial Ph.D)。傳統的博士生教育是由學校招收錄取并雇傭;工業博士生則是報名入學的同時被私營公司雇傭(該公司被定義為接受來自公共部門的經費略低于其自身收入的一半的機構組織)。兩種模式的管理規則相同,但其學習計劃的組織形式略有區別。工業博士生的人數還不到博士生總人數的10%。在所有情況下,學生要修一定數量的課程,獲得相當于歐洲學分轉移和累加系統(ECTS)的30個學分,在導師的指導下做研究項目,其成果以論文的形式發表,并接受公眾的質疑。博士生要具備與研究項目的研究人員交流的經歷,并加入其他研究組織,這些組織通常是國外的大學或研究機構。傳統的博士生則要求額外為學校服務840個小時。
傳統博士生的導師來自于研究機構,而工業博士生配有兩位導師,分別來自所在學校和所就職的公司。傳統博士生全程都處在學習委員會和所屬機構的監督之下,例如決定哪些博士生獲得公共獎學金,而工業博士生則部分地依賴于管理工業博士生項目的學習委員會,該委員會為愿意雇用博士生的私營公司提供補助,工業博士生學習計劃要經學習委員會批準。兩種類型的博士生都可以是研究型學院的一部分。
大學也可以對沒有導師指導、沒有正式要求、和獨立進行研究的學生授予博士學位,即古老的中世紀的博士學位制度。其形式多樣,例如法學博士,科學博士和藝術博士。在19世紀80年代,“現代”博士制度建立之前,它是獲得教授職位的基本要求。它同時又以碩士學位為基礎,這種學位通常存在于諸如專攻科技、農學和商業等行業的大學。在過去的幾十年當中,這種舊的博士學位的授予數量在下降,逐漸被現代博士學位而取代。在丹麥,博士學位是招聘大學助理教授的基本要求之一。
(五)監督與指導
對博士生而言,導師是核心人物。在丹麥每名博士生都有一位主要的指導老師,通常有一位導師主要承擔監督學生學習進程的任務。每半年都會有一份與既定學習計劃有關的、詳細記錄學生進展的報告提交給學習委員會。假使沒有對各項事務做出規劃,最壞的結果將終止該博士生的學業。在這里,導師起著重要作用。博士生可以在大學注冊學習,但是在其他地方工作,例如政府、研究機構。如果是這種情況,學生可以有一位身為學校教授的指導者和一位在工作場所的項目指導者。監督者負責記錄學生已完成的任務和博士課程。監督是保證博士生學業質量的關鍵因素。有的學生非常獨立,可自主進行研究,每個學期僅與其導師交流幾次即可,而有的學生則需要每天與導師聯系。這要依學生所做的科研項目而定。研究型學院之所以得以設立,其目的之一便是為了便于監督博士生以提高博士生教育的質量。大多數具有博士學位授予權的大學都有各種形式的對導師進行培訓的模式。在丹麥只有副教授與正教授才能夠擔任博士生導師,學生通常聚集在某些導師周圍。博士生導師不僅形象好,而且大多在研究方面非常活躍,并樂意與最優秀、最聰明的還處于碩士時期的學生接觸。大部分博士生都是通過基于公開選拔的申請獲得獎學金的。這是一個必要條件,所有獎學金都通過政府和研究理事會撥給學校。
(六)考試
博士學習期間主要的成果即為博士學位論文。它可以是專著——多在150頁到250頁之間——或是已出版論文集,也可以是被錄用的論文加上一個綜述性概括。該博士學位論文應是已出版并通過公開答辯。由三位成員組成的委員會對博士學位論文進行評定。他們應來自畢業博士生所在研究組織外的研究組織,其中兩位成員來自其他機構。導師不能成為委員會的成員。委員會對論文做初步評定,決定其是否能進入答辯。如果能,便進行答辯。答辯通常包括兩個環節:委員會成員的點評、提問以及畢業博士生的回答。答辯允許其他人參加。委員會在答辯的基礎上向機構遞交關于學位授予的建議書。
每所學院或機構都有一個專門負責學位授予的學術理事會。委員會通常會對博士學位論文做出一份基本的評價,給出該論文獲得評價結果的匯總,并提出意見。有了這份評價,該博士生才可以進行答辯。如果委員會對博士學位論文并不滿意,會建議博士生重做,屆時由同一委員會評估,假如修改部分太多,則會交給另外一個委員會進行評估。該委員會也可以直接否決博士學位論文。如果博士學位論文被委員會通過,可以進入答辯環節,通常答辯的目的多在于確認該博士生是否真正的學識淵博,論文是否是該博士撰寫的,是否已經完成他自己匯報完成的工作。博士畢業生通常只有很短的時間來展示自己的工作。答辯一般持續兩到三個小時。每所大學都要制定出具體的指導方針,在不同的科學領域,可以保留不同的傳統。那些由高素質的、獨立的同行組成的委員會對論文所做的評估是這種必要的質量保障體系的基礎。
(一)小而精的教育模式
丹麥是每一百萬人口中擁有科研人員比例最高的國家之一,其每一百萬人口中就擁有6390名科研人員,僅次于芬蘭和丹麥,世界排名第三。丹麥的人均研發開支在世界上名列前茅,一直處在前六名的位置[5]。丹麥的博士生教育呈現小而精的特點。2003年丹麥共有15所高校具有授予博士學位的資格,其中12所隸屬于科技創新部,3所隸屬于文化部,在讀博士生人數為4815名。2004年丹麥共招收博士生927名,在各個大學分布情況如下:哥本哈根大學334名,奧胡斯大學為118名,南丹麥大學80名,奧爾堡大學108名,羅斯基勒大學37名,皇家獸醫和農業大學14名,丹麥技術大學173名,醫科大學32名,丹麥教育大學為0,哥本哈根商學院13名,奧胡斯商學院18名[6]。
以哥本哈根大學為例來說明丹麥的博士生教育呈現小而精的特點。哥本哈根大學是丹麥最早的大學,也是北歐最古老的大學之一,建立于1479年。哥本哈根大學也是丹麥最優秀的大學,享譽世界。在上海交通大學公布的“世界大學學術排行榜”中,哥本哈根大學是丹麥和斯堪的納維亞半島上最好的大學,在歐洲排名第七的大學,在世界大學500強排行榜中排名第40名。在2010年QS世界大學排名中,哥本哈根大學名列第45名[7]。當前哥本哈根大學擁有37000多名學生。玻爾的摯友、著名物理學家羅森菲耳德認為,哥本哈根大學的精神就是:完全自由的判斷與討論的美德。傳記作家穆爾則指出,哥本哈根大學的精神是“高度的智力活動、大膽的涉險精神、深奧的研究內容與快活的樂天主義的混合物”。哥本哈根大學的博士學位要求嚴格,強調博士學位論文不但能反映出作者已熟練掌握的本人所學專業,還能對相關學科專業領域的學術發展做出貢獻。
(二)對博士生的資助金額高
丹麥的博士生主要由丹麥財政部和丹麥科研工作者協會(Danish Association of Academic Works)根據協議進行資助。協議規定每年為博士生提供4萬歐元的薪水。這些博士生既是在校學生,又是學校的員工。工業博士生雖是在校學生,但同時受雇于私人公司,這些公司接受來自政府關于每名學生的定量資助。機構內的員工即可成為在讀博士生,又可基于與他的雇主達成的協定進行一項研究項目。有很多年輕的醫學博士生在博士學習期間,同時就職于一家醫院或者是參與研究生的培養項目的工作。“正規”博士生的經費來自于撥給丹麥大學的基本撥款,這些撥款的依據是政府和公共研究基金的合同,通常要經過研究理事會的批準。
授予博士學位的機構——丹麥的大學和文化部下屬的少量機構——接受用于科研訓練的基本撥款。這些資金是撥給大學進行科研的,屬于基本撥款的一部分。當大學接收到用于支付博士生工資資金的同時,也會得到關于用于博士生日常費用的資金。每名博士生通常可獲得2萬到2萬5千歐元之間。博士生不用支付費用,學校因培養博士生而獲得資助。獲得資助的費用通常涵蓋了用于博士生監督、課程、差旅、辦公與基礎設備、管理以及與研究項目本身直接相關的費用[8]。
(三)重視校企聯合培養博士生
丹麥是歐盟比較早的開展校企合作聯合培養博士生的國家之一。上世紀70 年代,丹麥政府發起了“工業研究計劃”(Industrial Research Programme), 以增進博士生對企業相關事務的了解,搭建企業和大學之間的合作渠道。1989年初,該計劃將重點放在了丹麥委員會領導下的校企聯合培養三年制博士生的項目,并于2000年將該項目移交丹麥科學技術和創新部管理。該工業博士課程為期3年,涉及私人企業、大學和博士研究生三方的合作。博士生既是企業的雇員,又是大學工業博士項目在讀學生,被錄取后利用一半時間在大學攻讀學位,另一半時間在企業工作。2008年,192名學生申請該計劃,119人通過,入選的工業博士候選人每人每月可獲得33591丹麥克朗的資助[9]。人才是創新的關鍵。為了培養高素質的創新型人才,丹麥政府成立了“丹麥青年企業家”研究所,制定了加強博士生培養的政策,設置了專門大學和的工業博士培養資助項目。
校企聯合培養博士生對大學、企業和博士生都大有裨益。對大學來講,可以促進創新、創業和社會責任;使企業意識到他們當前面臨的技術挑戰;為勞動力市場提供高質量的工人;為研究和進行科研的基礎設施提供可持續發展的資金;提高研究管理的質量。對企業來講,可以引進高素質的工作隊伍和科學知識;帶來最前沿的的研究,使科研的成果能夠被利用;在早期階段形成創新的概念;解決自己難以解決的技術問題;探索未來所需要的新研究領域;接觸到一些精密儀器和大型設備。對博士生而言,可以使他們洞悉非學術部門的組織和運行模式;面對“現實生活”的研究問題;增強畢業后被雇傭的機會,特別是在學術領域外被雇傭的機會;在更廣泛的環境中建立個人關系網絡。有必要說明的一點是:工業博士項目的整個培養模式只是丹麥博士研究生培養模式的一部分,而且所占的比例比較小,僅為3.74%(如2010年丹麥工業博士生數為333人,而2010年丹麥所有博士生數是8915人)[10]。
(一)要重視提高博士生教育的質量
博士生教育作為高等教育的最高層次,位于高等教育金字塔的塔尖,擔負著培養高層次創新型人才和創造高水平科研成果的重要使命。21世紀初期,我國研究生教育規模實現了快速增長,已經成為研究生教育大國。據教育部發布的《2011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2011年我國在學研究生164.58萬人,其中博士生27.13萬人。當前,中國每年授予博士學位的數量超過5萬,比美國多出1萬多。自2008年起,我國就已成為全球最大的博士學位授予國。但是,我國的博士生教育質量還不盡如人意。創新性是博士培養質量的主要評價指標,而目前這一指標主要體現在有足夠國際影響力的學術論文發表上,論文的引用次數直接反映影響力的大小。根據ESI數據庫統計,收集在該年的論文中在數量方面,美國排在第1位,中國雖排在第二,但總數不到美國的三分之一;在平均單篇論文引用數方面,美國排第7,而中國卻排第105,差距明顯[11]。
因此,我國的博士生教育今后應由數量上的擴張向質量上的提高轉變,促使我國從博士生教育大國邁向博士生教育強國。博士生教育的質量包括博士點質量、博士質量以及博士生教育活動過程本身(即學術指導、課程、學術訓練、學術氛圍、學術資助等過程)的質量。這就需要從博士點質量、博士質量以及博士生教育活動過程這三個方面入手,加強這三個方面的建設,全面提高博士生教育的質量,此外還要加強培養博士生的創新能力、創新思維,為實現十八大提出的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建成創新型國家做出應有的貢獻。
(二)對博士生的資助應能使博士生過上體面的生活
我國現行的博士生資助體系呈現出以下幾個特點:一是博士生資助水平較低,有些學校規定全日制在校博士生助學金標準為每月250元,每學年發10個月;二是資助結構不合理,科研資助力度較小;三是文科博士生資助狀況令人擔憂。王猛通過對北京大學歷史、生物、社會、經濟四大院系全日制博士生收入調查發現, 除了每月國家補助350元和學校每月補助300元外,歷史系博士生平均每月的科研經費不到100元,社會學專業學生平均每月能拿到200元左右。相比之下,理工科的科研經費要高很多,基本上每月都能拿到1000元以上的科研經費[12]。現實中,很多高校對博士生的資助力度無法與北京大學相媲美,博士生在生活、科研方面的窘況可想而知。有人歸納博士生的共同特征:穿著樸素、身體孱弱、30歲左右。糟糕的生活狀況,使一些家境貧寒的博士生不能將全身心投入科研、學習。最近教育部對包括博士生教育在內的研究生教育進行了大的改革,規定從2014年秋季學期起,所有納入國家招生計劃的新入學研究生將要繳納學費,收費標準原則上每年碩士生不超過8000元、博士生不超過10000元。這就讓很多人擔心,這項改革會不會讓一些寒門學子對攻讀博士學位望而卻步。
相比之下,丹麥的博士生教育資助力度比較大,丹麥財政部和丹麥科研工作者協會每年為每一位博士生提供4萬歐元的薪水,還可以獲得各類獎學金。有一點需要說明的是,2011年丹麥的人均GDP為56147美元,世界各國2011年人均GDP排名第六[13]。也就是說丹麥政府對每一位博士生資助的力度接近或等于丹麥人均GDP的數量。充足的經費,保障了丹麥的博士生生活無憂,可以潛心學習、進行科研。所以,筆者建議,中國在2014年秋季學期對研究生全面收費以后,應加大各類獎學金的發放力度,完善博士生獎助政策體系,改善博士生學習、科研和生活條件,切實提高了博士生待遇水平,能否考慮將對博士生的資助與當年中國大陸人均GDP的數量掛鉤,使博士生能依靠國家的資助體系過上體面的生活,可以心無旁騖地學習、做科研,莫使寒門學子被拒于博士學位大門之外。
(三)增加校企聯合培養博士生的數量
因為校企聯合培養的博士模式具有上述的優點,最近我國也進行了校企聯合培養博士的探索。例如2012年我國首批工程博士專業學位研究生開始招生。國家將采取校企結合培養的方式,為國家科技重大專項所涉及的電子與信息、先進制造、能源與環保、生物與醫藥等4大板塊培養領軍人才。但是,讓人擔心是堪稱校企聯合培養博士模式的典范的工程博士在實際的運行中,出現了一些讓人擔心的情況——雖然國務院學位辦明確規定,各試點985高校培養工程博士不能再收學費,但部分院校的工程博士收費卻達到6位數,與MBA、EMBA學員的收費相當,且不享受獎學金[14]。校企聯合培養博士模式是博士生教育發展的一個趨勢,在全球范圍校企聯合培養博士生的數量和規模都在不斷增加。因此,我國也應增加校企聯合培養博士生的數量,當然是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的增長,決不能為了數量的增長而降低質量標準。
[1]陳曉剛. 瑞典德國丹麥芬蘭創新能力突出[N]. 中國證券報,2013-03-29.
[2] 賀國慶,王保星,朱文富.外國高等教育史[M].2006:103.
[3] [8] Stuart Powell and Howard Green.The doctorate worldwide[M].Society for Research into Higher education& Open University Press,2007:22,21.
[4] 大連市教育局國際交流合作處.丹麥教育信息掃描[EB/OL]. http://www.dledu.com/info/786884_863619.vm,2013-4-26.
[5] World-class PhD opportunities in Denmark[EB/OL]. http://studyindenmark.dk/news/world-class-phd-degree-in-denmark,2013-4-26.
[6] Ministry of Science,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 in Denmark.A Public Good PhD Education in Denmark[R].2006:106.
[7] 哥本哈根大學[EB/OL]. http://zh.wikipedia. org/wiki/%E5%93%A5%E6%9C%AC%E5%93%88%E6%A0%B9%E5%A4%A7%E5%AD%B8,2013-5-4.
[9] 劉娟. 校企合作:歐洲博士生培養改革的新選擇[J].大學(學術版),2012,(1):61.
[10] 陳小霞,廖苑玲.丹麥產業博士項目——一種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的個案研究[J].外國教育研究,2013(4):127.
[11] 博士生規模龐大質量如何?優秀博士四大培養難點[EB/OL].http://edu.163.com/13/0322/09/8QIGBSU200293L7F. html,2013-5-4.
[12] 王猛.博士補助最低不足百元,中國科研第一線難留人才[N].北京晨報,2007-12-14.
[13] 2011世界人均GDP[EB/OL]. http://www. economicdaily.com.cn/a/201210/10714.html,2013-5-5.
[14] 熊丙奇.“工程博士”的帽子何以待價而沽[N]. 新聞晨報,2013-02-27.
(責任編輯:平和光)
The Situ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Revelation of Doctoral Education in Denmark
WANG Wenli
(CollegeofEducation,UniversityofJinggangshan,Ji’an,Jiangxi343009,China)
The doctoral education in Denmark has a long history, but modern degree system established relatively lat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status of doctoral education in Denmark, summarizes three characteristics of doctoral education in Denmark: small and excellent education mode, a great deal of subsidy on doctors, emphasis on university-enterprise joint training Ph.D. On this basis, this paper analyz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anish doctoral education i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doctoral education in China.
Denmark; doctoral education; characteristics; revelation
2016-03-06
江西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2015年度研究項目“中美教育博士培養模式比較研究”(項目編號:JY1566)。
王文禮(1980-),男,河南民權人,教育學博士,井岡山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北京師范大學2015-2016學年高等學校青年骨干教師國內訪問學者;研究方向:比較教育、高等教育。
G649
A
1005-5843(2016)08-0009-06
10.13980/j.cnki.xdjykx.2016.08.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