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禮春 葉偉一
(1.浙江省麗水市青田縣海口鎮小學 浙江青田 323900;2.浙江省麗水市青田縣城東實驗小學 浙江青田 323900)
挖掘生活資源 培養核心素養
——淺談小學數學核心素養的培養策略
張禮春1葉偉一2
(1.浙江省麗水市青田縣海口鎮小學 浙江青田 323900;2.浙江省麗水市青田縣城東實驗小學 浙江青田 323900)
數學學科素養是學生在本學科內所具備的基本素養,文章通過挖掘生活化資源的創建和利用,促成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積累與運用,加強解題基本技能和思想方法的掌握,以此不斷訓練和優化學生的思維品質,讓核心素養在數學學習過程中得以更好的體現和落實。
小學數學 生活資源 核心素養
數學核心素養是數學學習者在學習數學或學習數學某一個領域所應達成的綜合性能力。在實際的數學教學中,教師需要結合學生實際的學習情況以及學生個性化的特征來對其進行有效的核心素質的培養與教育。
建構主義教學論原則明確指出:復雜的學習領域應針對學習者先前的經驗和興趣,只有這樣,才能激發學習者的學習積極性,學習才可能是主動的。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應努力把數學問題情境生活化,貼近學生生活,將數學與學生的生活、學習聯系起來,使課堂充滿生活氣息。提高數學應用能力是提高數學素養的關鍵,一方面重視數學概念的演變過程教學,在數學概念教學中體現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的原則,使學生弄清數學概念的發生、發展過程,弄清概念在現實生活中的背景和實際及其演變后的一般意義;另一方面是開展模型教學與數學建模能力訓練。在應用數學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時,首先要構筑實際問題的數學模型,然后用數學理論和方法尋求出其結果,再返回到實際問題實現問題解決 ,最后又反過來促進數學新思想、新理論的建立和發展。
如教學法“有余數除法”時,教師先讓每小組分水果,要求平均分。每個小組都是6人,每組水果的個數不同:18個,19個,20個,21個,22個,23個,24個。通過小組匯報得出:
18÷6=3 9÷6=3……1 20÷6=3……2 21÷6=3……3
22÷6=3……4 23÷6=3……5 24÷6=4
由此導出有余數的除法,提示“余數”的本質特征,幫助學生建立數學模型。通過選取“分水果”這一生活素材來構建“有余數的除法”的數學意義,學生感到現實、親切,有助于學生在獲得對數學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等方面也得到進一步的發展。
心理學研究表明:當學生學習的內容和學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接近,學生自覺接納知識的程度越高。我們都知道,小學生的學習帶有濃厚的情緒色彩,如果脫離了生活實際,他們就會對數學的學習產生陌生感、距離感和畏懼感。而對于他們所熟悉的生活情境,他們的知識則能自覺、順利地發展,從而形成相應的知識結構。根據小學生這一認知特點,教師必須根據不同年級學生的不同生活背景和認知水平,既要明確教材內容中的知識要素,又要挖掘教材內容中的生活素材,尋找數學知識與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有機聯系的切入點。讓學生在實踐中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在實踐活動中理解知識,掌握知識。
經驗在學生數學的學習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實際上,兒童在其生活中已經經歷了許多的數學問題,積累了不少的生活經驗,只是這些經驗是零散的、混沌的、表象的、粗糙的或者是無序的。如果教師能在組織教學的過程中,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積極喚起兒童對生活體驗的回顧,從記憶中提取必要的知識儲備,并在此基礎上建構新的知識體系,將已有的知識經驗“數學化”。
《新課標》明確指出:“要重視從學生的實踐經驗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環境,從學生的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創設有助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情況,使學生用過觀察、操作、歸納、類比、猜測、交流、反思等活動,獲得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發展思維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這就要求教師應善于挖掘學生生活中的數學素材,從學生的生活實踐經驗中提煉數學知識,使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就在自己的身邊,生活中處處都有數學,從而達到理解數學知識的目的。
例如在教學“分數與除法”時,教師可先問學生:你過生日分過蛋糕嗎?說一說你是怎樣分的。在此基礎上出示例題:把一個蛋糕平均分給3人,每人分得多少個?學生嘗試解答。學生在解決一個個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完成了對數學知識的學習。這樣的實踐活動拉近了數學與生活的距離,使學生感覺到數學原來如此的熟悉。這種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發的教學設計,有助于學生對分數的理解,讓學生真正體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感受數學的價值,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又如在教學“體積和體積單位”時,先讓學生觀看熟悉的烏鴉喝水的情景短片,從學生熟悉的故事出發,再通過實驗“ 取兩個大小同樣的玻璃杯,先往一個杯子里倒滿水,取一塊鵝卵石放入另一個杯子,再把第一個杯子里的水倒入第二個杯子里。” 讓學生觀察會出現什么情況?為什么?讓他們在實際操作中,通過觀察和實踐來理解數學概念,掌握數學方法,逐步培養學生抽象、概括、比較、分析和綜合的能力。
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這才是數學教學的最終目的。數學的教學就應該努力使學生能將所學的數學知識外化為生活經驗,投入到生活實踐中,服務于生活,服務于社會。數學教師的根本任務是全面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對數學知識本身的學習是十分重要的,但從長遠考慮,對學生今后的學習、生活和工作長期起作用,并使其終生受益的是數學思想方法。未來社會將需要大量具有較強數學意識和數學素質的人才。由于小學生的邏輯思維和抽象思維能力較弱,對于那些邏輯性強、抽象度高的思想方法不易理解,我們可以向學生滲透一些基本的數學思想方法,如:移多補少、多加要減、多減要加、等量代換、按順序思考等在生活現實中經常用到的方法。
總之,新課標把學生數學應用能力的培養作為數學教學最重要的目標之一,這體現了當今社會發展和時代進步的趨勢。教學中,我們一定要充分考慮數學發展進程中人類的活動軌跡,留心學生的生活內容,關注學生的生活范圍,讓我們的學生從這些生活化問題分析、求解中真正體會到數學知識在現實生活中無處不在,學有所用,并鍛煉了自身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打下扎實基礎。
[1]沈書蘭.小學數學課堂如何開展自主探究學習[J].數學大世界(上旬).2016(06)
[2]巫鎮和.講練結合在小學數學課堂上的教學實踐[J].新課程(小學).2016(09)
[3]牛雪婷.有效切入,增強小學數學課堂魅力[J].考試與評價.2016(08)
[4]江國平.真情,智慧,和諧——小學數學課堂的新追求[J].數學大世界(上旬).201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