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鴻杰
(汨羅市職業中專學校 湖南岳陽 414400)
通信計算機信息安全問題及解決對策
楊鴻杰
(汨羅市職業中專學校 湖南岳陽 414400)
隨著當代社會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我國通信領域日益昌盛,計算機等通用電子設備已經進入到了尋常百姓家,人們對電子設備的使用率正在逐漸增長,但是任何事物都是存在兩面性的,當然計算機也不例外。計算機在某些方面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便利,但同時卻也隱藏著許多的安全隱患,時常看到一些新聞客戶端會爆料出某某銀行卡密碼被盜,大量現金丟失這樣的類似消息,所以為了我們的資產安全,計算機信息安全問題急需解決。
通信 信息安全 解決對策
通信計算機信息安全的定義是:利用電磁的各種方式,在計算機信息系統中對一些數據進行相關的整理及統計。計算機在各種行業都被使用,通信計算機信息安全主要是保護一些信息的正確性及穩定性,使其不被篡改。如果計算機一旦出現了問題將會造成極大的損失,不僅僅是個人利益的損失,也會給某些企業或者政府機關帶來嚴重的經濟損失。當這些問題出現以后會有很多人遭受牽連,這對社會乃至國的安全秩序問題都會帶來極大影響。[1]
近幾年來,“黑客”這種職業被人們漸漸熟知,那黑客是干什么工作的呢?“黑客”是一些擁有高端計算機技術與知識的計算機專家,他們的工作帶有黑暗色彩,通常被雇傭惡意毀壞某些重要信息來制造麻煩。通信計算機在一些企業大范圍應用,客戶信息及公司核心技術和數據都用計算機儲存,一旦這些信息泄露,對一個公司的生存問題會造成極大威脅。
計算機病毒是計算機信息安全最為普通的一項問題,病毒像“打不死的小強”一樣生生不息,層出不窮。病毒從類型、擴散范圍等方面可分為好多種,當今社會病毒與防病毒的關系就像是“母雞與蛋”的問題,雞生蛋蛋生雞,一個死性循環。往往都是病毒先出現了隨著就會有各種殺毒防毒軟件的開發。大家都知道,如果你買了一臺新電腦,第一件事就是先選擇一款殺毒軟件安裝,這是最基本的常識。[2]
計算機技術最大的優勢就是實現資源的共享,同時在端口開放的條件下實現文件的傳輸,相對于網絡環境中的其他用戶信息是透明的。某些機關、企業對服務器的保護意識不足,根據相關的統計分析,存在80%的公共網站沒有采取任何的防護措施,還有些企業網站在受到惡意攻擊之后,并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殊不知企業內部的重要文件早已泄密,引發經濟上的重大損失。
企事業單位應該建立健全網絡管理制度,并且將計算機信息安全視為頭等大事,在法律法規基礎上,根據企業的實際情況,將計算機信息的安全工作責任具體到個人。安全維護人員需要制定可行性保障,強化對全體人員的信息安全維護意識,同時加強監管監控,對運行網絡的安全施以全方位管理,針對其中的薄弱環節采取適當的改進措施,不斷完善企業的信息保護規章制度,對企業內部員工的賬號及密碼實行合理監管,若存在非法登錄情況,應該及時進行維護,特別是管理人員及重要部門人員的口令與密碼,特定時間內加以更換。
計算機硬件與網絡若是遭遇了安全威脅,或發生不可抵抗的損壞時,其內部的所有文件也會隨之出現損壞情況,由此可見備份文件十分重要。文件的備份需要采取全方位、多層次的措施,注重軟件及硬件的相互結合。硬件備份能夠讓系統逐漸恢復運行,軟件備份可以保證重要的信息及時恢復,在對系統進行全方位多級防護的過程中,確保網絡環境下計算機信息的安全可靠。
結合當前的網絡環境分析,計算機信息安全防護情況不容樂觀,因此需要采取病毒引擎防護措施,為計算機信息提供安全保障。智能化安全防護引擎可以實現對不同病毒特征碼的準確掃描,同時也能實行靶向控制。利用智能化病毒引擎防護,能夠對未知病毒進行嚴格的檢查,采取針對性舉措防護病毒,突破傳統病毒掃描技術的限制,把高新技術手段及措施有機結合到一起,通過對存在病毒的系統防護,可以增強計算機信息對病毒的免疫力。當病毒攻擊計算機時,智能化病毒引擎防護可以準確快速的進行查殺,雖然能夠起到良好的病毒防護效果,但是很多時候此項舉措還是顯得較為被動,現階段,實踐中常用的病毒軟件有Outlook、Net Ant等。
在計算機系統設計的過程中,為了計算機信息的安全,需要軟件開發商發布補丁程度,從而及時糾正漏洞問題。伴隨著計算機系統的應用,需要定時更新網絡補丁程序,同時對其進行安裝,為網絡系統的實際運行創造優質的安全環境。如COPS軟件的應用,就是專門用來掃描漏洞的設備。
根據上文我們了解了現如今計算機信息存在的主要問題就是“黑客”侵襲和病毒傳播,相應的提出的解決問題就是設置密碼,建立防火墻以及加強對計算機信息保障人員的相關培訓等。計算機信息安全問題是當今社會首要的一項安全問題,下至個人上至國家,計算機信息安全與我們的生活密不可分,唯有將計算機信息技術深入透徹研究,我們的資產安全才有保障,所以研究通信技術具有重要的意義。
[1]李引珍,王欣欣.淺談計算機信息安全問題[J].科技創新與應用,2013(11).
[2]王玲.試析計算機信息安全與防范[J].科技風,2011(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