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艷峰
(大連市金州區愛民小學 116100)
淺議教師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趙艷峰
(大連市金州區愛民小學 116100)
心理 健康 培養
一個人生存的心態決定了生活得質量,可以說改變自己的心態就會擁有一個全新的生存世界。那么如何使我們擁有一個健康的心態,微笑著去面對生活和工作帶給我們的有利的、無利的,愿接受的、不愿接受的,好的、壞的,高興的、憂傷的,同時把這些做為人生素材去消化享受呢。最直接的途徑就是從擁有健康的心理做起。
生活在迅速發展的社會中,每個人都面對著方方面面的壓力,難免會生成不健康的心理狀態,這種狀態或短期存在或長期伴隨都很正常,但無論長短不僅影響個體的生活得質量,還影響集體的工作效率、人際關系等,因此作為學校在培養學生擁有健康的心理時更不能忽視教師的心理健康問題。
是個體具有適應和改造環境的完善的心理狀態。
舉個例子:一個人在街上行走,就必須遵守交通規則才能保證安全;一個教師,只有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進行教學才能提高質量。
社會因素:家庭(基礎)、集體生活、人際關系(精神分裂癥)
高級精神活動:智力(基礎)只有智力水平正常,才能正確地認識和反映外界事物,才有可能處理好工作、學習,保持個體與環境之間的平衡。智商在70分以下必須在特殊環境。
情緒狀態:不良的情緒狀態對心理健康十分有害,消極的、極端的情緒反應往往使人的能力降低。如教師情緒不好去上課,不光害人也害己。
意志品質:以情緒為中介,不良的情緒狀態,會使意志力減退。例如新加坡的乒乓球運動員李佳蔚,球技一流,但只能打領先,一旦落后,情緒大變,之使后面的比賽全無斗志。
自私自利、心胸狹隘、欣快、焦慮、情感倒錯、不善于交際、性格怪僻、言行不一、心理活動無統一性、不能、不愿持久地進行一項活動等。
當然偶爾出現上述狀況亦屬正常,但經常性或狀況較多的話,心理也就不健康了。長此以往對個體的身體、智力、性格都會產生影響,嚴重會導致精神病。
教師從事的職業性質決定教師成為受人矚目評價的對象。調查顯示,近七年教師感覺累:23%的教師感到身體經常不舒服,18。5%的教師經常失眠;在主導性心境的選擇上,21。6%的教師選擇緊張,16。2%的教師認為是焦慮,22%的教師選擇煩惱,還有12。7%的教師感到憂郁。這一調查對象是我校的青年教師。可以說調查結果是不容樂觀的,教師在培育學生的健全心理時,首先應該考慮自己的心理健康問題,因為由于種種原因,教師的心理已經受到了嚴重的考驗有,不和諧的音符已經出現。那么教師的心理緣和難以健康呢?
1.職業的危機感遭遇職業的枯竭感。
危機感:教師也會下崗嗎?十年前沒人相信,十年后答案是肯定的。教師中的優勝劣汰是教育市場發展的必然趨勢。隨著入學高峰的過去,生源必將壓縮,現有教師的配置已經過剩。這幾個因素都使得教育市場的就業形式變得嚴峻起來,教師遭遇下崗已不足為奇。
枯竭感:現有教師群體中并非每一個人都適合當老師,其中有相當一部分人因為沒有更好的出路,硬著頭皮走上講臺;由于教材的相對穩定,中小學教師的工作還是比較單調的,相當一部分教師是年復一年地重復著前人和自己講過的話,久而久之就容易產生職業的枯竭感。
當兩者遭遇時,自然產生巨大的心理壓力。
2.教師工作負荷過重,導致身心疲憊表現為工作量大,輔導任務重,學生思想工作難做
3.教師所面臨的來自社會、家長、學校領導的監督評比
4.教師自身的職業憂慮意識。
每個人都想在群體中脫穎而出,但人外有人、強中更有強中手的客觀存在,使得教師屢試不爽,久而久之,懷疑領導的不公平,同事的眼睛不亮,感覺著自己的懷才不虞,擔心自己在群體中的位置,從而導致心理的不健康。
5.教師不敢、不愿面對自己的心理障礙,不懂得選擇合適的方式來消解精神上的壓力。比如我們所熟悉的崔永元。他的敢于面對才讓自己盡早地走出心理的陰霾。
6.家庭生活的不如意,兒女的學業、就業問題也是導致心理不健康的因素之一。
家庭經濟狀況不太好,夫妻溝通上有差距,鄰里關系,親戚朋友的看法等。如一個教師家的孩子念書不好,這是很正常的事。但是在百姓眼里認為教師都是教育別人的人,家里的孩子一定被教育的好的不得了。
7.教師業余生活單調。不會苦中尋樂,不會放松,不會主動與人溝通。在生活中總是端著一副為人師表的架子,讓自己從來沒有徹底的放松過等等。
8.教師自身的職業驕傲意識也叢中作怪。
潛意識中我們自己就認為我們從事了社會最重要的工作,我們應該受到最好的待遇,得到社會各界的認可與尊重,但事實事與愿違。
9.教師評價機制的不太合理,領導工作思路與己想法的不同等。
縱上這些因素,教師的心理不健康也是無可非議的,也是正常的,我們應該重視起來健康心理的培養。
樹立高尚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是心理健康的重要保證。另外身體健康是心理健康的重要基礎。可以采取以具體的措施:
外界刺激以各種方式作用于感官,人們對其不適當的反應就易形成不健康的心理。所謂適當的反應,即是把個體當前狀態與當時環境協調平衡起來。說白了就是始終要保持清醒的頭腦,如一個學生可以在吵鬧中學習。
人的生理、心理活動都是有規律的。生理節律的打亂會導致心理產生不安和焦慮。如運動員必須提前到國外適應環境,教師應比學生早到校。
有些人常常因為激情爆發,破壞了正常的人際關系;這很不值得,也不是一種正常的宣泄;當然,憋在心理也是不正確的。我們可以在情緒爆發前,或有意識控制、或馬上避開觸發你的環境、也可尋找可釋放的對象發牢騷。
每個人心中對人和事都有一個判定標準,出發點都是善的,關鍵是有沒有堅持善的持之以恒。做事的習慣與做人的原則有什么關系,閑來無事時,應該琢磨。
心理健康還有很多有效的方法,但無論那一種基本點就是樹立正確的理想和信念,養成良好的道德習慣,合理的應付外界環境。
人生活在現實社會中,有個人的需求和目標,但都必須與社會需要和要求結合在一起,才能協調以達到一種平衡狀態。
教育家魏書生的一段話:守住心靈的寧靜,更牢固地建設精神家園,就有了一個精神樂園,就能在為祖國、為學生、為親人盡到責任的同時,更深切的享受到人生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