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鹽城市毓龍路實驗學校(224000) 吳麗君
淺議語文課堂結尾之藝術
江蘇鹽城市毓龍路實驗學校(224000) 吳麗君
語文課堂中,導入重要,結尾同樣重要。好的結尾不僅有利于生成課堂精彩,更重要的是還能延伸課堂精彩。教學中可采取發散式結尾,誘發學生思考;采取回味式結尾,渲染課堂氣氛;采取延伸式結尾,激發學生思考。
語文課堂結尾藝術
一節語文課不僅有導入,還有小結。很多教師,往往只記得導入的重要性,對于課堂結尾,卻不太重視,要么直接布置作業,要么三言兩語,草草結尾。其實對于語文課堂來說,一個好的結尾,不僅可以幫助學生高度概括課文內容,而且還能引發學生思考,真正做到課雖盡,而意無窮。筆者結合課堂實際,在尊重學生學情的基礎上,重點談談語文課堂結尾的藝術。
語文課堂不是自學,不是隨意學習,而是圍繞一定的文本內容、圍繞一定的目標進行教學。因而語文課堂目標性很強,學生所有的思維都具有集中性,都為實現課堂教學目標而服務。但是這樣一來學生只能被動接受知識,思維局限在狹小的圈子里,不能發散。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培養。因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在完成教學目標的基礎上,可以在結尾總結的時候,適當擴展一下,啟發學生積極思考,這對于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大有益處。
比如學習《蘋果里的五角星》這一課,目的是鼓勵學生學會打破常規思維,敢于創造。當學生熟悉課文內容后,筆者在總結時提到文中的一句話:“是的,如果你想知道什么叫創造力,往小處說,就是換一種切蘋果的方法。文中的打破常規就是橫著切蘋果,那么在我們的生活中,打破常規有哪些呢?”為了鼓勵學生回答,筆者還詼諧地說了句:“你看,這個粉筆頭怎樣創新使用呢?”在學生懵懂中,筆者順勢一揚手,粉筆頭呈拋物線拋了出去:“看,還可以做飛鏢!”全班哄堂大笑。但是在笑聲中學生的思維打開了,他們有的說可以用書脊做尺,有的說可以用桌子拼成床……
結尾不僅僅是文本的結尾,也不僅僅是一節課的結束,而是語文學習的另一種形式的開始。在結尾中運用發散性思維,不僅有助于激發學生的興趣,加深學生對文本的理解,還能幫助學生打開思維,使他們在課后繼續去探索、去求知。
對于語文課堂來說,有開始,有高潮,也有結尾。然而要真正生成課堂精彩,則需要教師運用自身豐富的情感積累以及深厚的知識底蘊進行渲染,從而讓語文課堂充滿詩意,充滿生命氣息。教師應通過課堂結尾給學生更多的精神空間,給學生更多的回味。在結尾中教師需要把握時機,圍繞課文內容創設情境,用發自內心的語言、情感去感染學生,從而真正收到回味無窮的效果。
比如《虎門銷煙》這一課,筆者在結尾時做了如下處理:“課文中有這樣一句話:‘虎門銷煙這一偉大壯舉,沉重地打擊了外國侵略者的囂張氣焰,它向全世界表明,中國人民是不可欺侮的!’那么,為什么要稱虎門銷煙為‘壯舉’呢?”學生討論回答,教師呈現相關視頻,讓學生感知當時的那種氣氛、那種壓抑,然后讓學生思考:“假如自己就站在林則徐塑像前,會說些什么?”
這樣的結尾,不僅運用了多媒體,而且還采用聲響,目的是化靜為動,通過各種感官,給學生營造情境,讓學生沉浸在悲壯的氛圍中,從而感悟林則徐的壯舉。這種回味式的結尾,不僅讓學生又一次走進了文本,學到了知識,豐富了情感,發展了能力,還給予了學生一次愛國主義教育,甚至說是一次靈魂的洗滌。
相對而言,“大語文”范圍比較廣泛,上到天文,下到地理,無所不包,無所不容。如果教師僅僅圍繞文本來教,一來內容有點狹隘,不能體現“大語文”思想;二來學生不感興趣,導致學習成效較低。其實,教材僅僅是個例子。教師需要做的是發揮例子的作用,盡可能地從文本出發,因文制宜,適當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以及相應閱讀水平,盡可能的對課堂進行擴充。這樣不僅可以開闊學生視野,而且還能有效激發學生的積極性,讓他們內心產生學習的欲望。當然,這種延伸更可以在課堂結尾時采用。
比如《少年閏土》這一課,是根據魯迅小說《故鄉》改編的。課文著重描繪了一個淳樸的農村孩子形象。在課堂結束時,筆者向學生重點推薦了《故鄉》這篇小說,以便讓學生對閏土前后的變化有個深刻的認識。
還有《云雀的心愿》這一課,文本不僅描繪了沙漠化的危害,還重點提到了防止沙漠化的方法,即去植樹。對此,筆者就引導學生結合《沙漠中的綠洲》以及《走,我們一起去植樹》這兩篇課文,并拓展了竺可楨寫的《向沙漠進軍》這篇課文,以及北京春天的沙塵暴現象,讓學生對沙漠有了形象的認識,從而樹立起正確的環保意識。
總而言之,對于語文課堂來說,其結尾沒有一定的模式,關鍵在于教師要結合文本內容,結合學生實際,創造性地運用好結尾,讓課堂精彩延續到課后,真正發揮教材的例子作用。
(責編劉宇帆)
G623.2
A
1007-9068(2016)19-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