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象山縣定塘鎮中心小學(315728) 勵常林
語文作業系統設計初探
浙江象山縣定塘鎮中心小學(315728) 勵常林
作業是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要提高作業的質量,從而提高教學質量,作業就需要進行系統的設計。小學語文作業的設計應體現學科特點,應基于單元教學,要突出文本特點并立足于學生的差異。這樣才能優化我們的語文作業。
系統設計小學語文作業
鐘啟泉教授提出了三條設計練習系統的原則:基于課程標準,基于單元教學,基于學生差異。筆者結合小學語文作業設計,在實踐中進行了嘗試。根據系統設計的原則,筆者認為小學語文作業設計應體現以下四點。
新課標中,對學科的性質和任務都進行了明確的界定。以語文學科而論,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表述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應使學生初步學會運用祖國語言文字進行交流溝通,吸收古今中外優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養,促進自身精神成長。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從語文課程的性質上看,語文課程的核心是提高學生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這是語文課程區別于其他課程的顯著特征。因此,語文作業的設計應以“語言文字的運用”為出發點,設計出有助于提高學生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的作業。而在實際的作業布置中,語文作業多停留在基礎知識的反復訓練和一些無用技能的虛假運用之中,難以真正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
作業設計應體現學科的特點,其關鍵在于教師要明確學科教學的核心價值。以小學語文《我愛故鄉的楊梅》一課為例。
這篇課文雖是一篇選讀課文,但介紹楊梅時條理清晰,先寫楊梅的外形、顏色,再寫楊梅的味道。作者通過做比較、親身感受等多種方法寫出了楊梅的特點。這一課的語言特點比較明顯,很適合學生作為范文進行模仿。因此,在教完這一課后,我設計了這樣的作業:選擇自己喜愛的一種水果,根據自己觀察到的、想到的和感受到的,按順序、抓特點來寫,可以從形狀、顏色、味道三個中選擇一個特點寫一個片段。
在作業中,學生將學到的語言表達方法運用于寫作中,學會了如何將一種水果進行有條理的介紹,以及如何把某一方面特點寫具體。這次作業,有效提高了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體現了語文的學科特點。
在實際的作業設計中,我們往往以凱洛夫的教育學為依據,設計單課的作業評價模式,而忽視了課與課之間的聯系。但學生某一項能力的形成并不是靠一節課就能養成的,必須有一個系統的、長久的訓練。在作業設計中,我嘗試從單元教學出發來設計作業。在作業設計之前,進行單元教材解讀,明確單元教學目標。教學目標提煉自幾個方面:(1)單元提示。(2)單元教材的特點及相互間的聯系。(3)單元后的“園地”內容。教學緊緊圍繞著單元目標展開,各課的教學統一于單元目標之下,作業設計也立足于單元的教學。
如人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第二單元以“以誠待人”為主題,內容生動、感人,從不同的角度贊美了誠實、守信等道德規范。學習本組課文,重點在于理解重點語句和段落,思考這些故事對我們為人處世有什么啟示。本組四篇課文的語言簡潔生動,敘事條理清楚,尤其是對人物語言、行動、外貌等的描寫,十分逼真。本次習作的要求是說說自己成長過程中的心里話,習作內容很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但與本單元的四篇課文關系不大。因此,在本單元的閱讀教學中,教師應更多地考慮文本的特點,突破重點,進行整體教學。我們將這一單元的教學目標定為:(1)能具體地、有條理地寫一寫自己的心里話。(2)要寫出自己真實的想法,寫完后讀給對方或同學聽一聽,并能根據別人的意見進行修改。
在確定本單元的教學目標之后,我設計了每一課的核心作業。《中彩那天》的課堂作業為:想象庫伯派人把汽車開走以后,“我們”全家人當時的表現,要把想到的寫下來。《萬年牢》的課堂作業為:文中的父親是一個什么樣的人?你從哪幾件事中看出來?《尊嚴》的課堂作業為:你從課文的哪些句子中體會到了哈默是個有“尊嚴”的人?請抄在橫線上,將自己的感受寫上。最后一課《將心比心》的課堂作業為:運用課文“故事+人物語言+感受”的寫作方法,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用日記的形式寫一件有關將心比心的事。四課作業緊緊圍繞著單元教學進行,使學生明確了在作文中如何表達自己內心的感受。
作業設計基于單元教學,使得本來只是人文主題相關的課文間,多了語言的聯系,提高了作業的有效性。
說明文應該設計怎樣的作業?童話、神話、民間故事、寫人、寫事類文章又該設計怎樣的作業?我以為,根據不同的文體,作業設計的目的也應有所不同。“閱讀是對某一特定體式,特定文本的理解、解釋、體驗、感受。閱讀是一種文體思維。”(王榮生語)同樣,作業作為教學的組成部分,其不僅有鞏固新知的作用,還是對課堂教學效果的反饋。作業對于學生形成相應的閱讀不同文體的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鯨》是一篇說明文,條理清晰,語言表述準確、理性化,運用了列數字、作比較、打比方等多種說明方法,體現了說明文的一般特點。我在作業中設計了兩道題:(1)根據課文內容寫《鯨的自述》。這一題的目的在于讓學生提取文本信息,是對課文內容的學習。(2)下面例句運用了什么說明方法?(例句略)從《同步閱讀》中摘抄相關的句子。這一題的目的在于讓學生根據課文的例句進行舉一反三,識別說明方法。這兩道題除第一題可以遷移到其他文體之外,第二題的設計目的顯然是針對說明文這種文體的。
作業設計不僅要體現不同文體的特點,即使是同樣的文體,也要根據不同的文本來設計作業。比如上例《我愛故鄉的楊梅》一課的作業設計,就是從這篇課文的特有的表達形式出發來設計的。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從作業設計上來說,必須突破全體學生做同一份作業的現狀,要根據學生的差異,設計不同層次的作業。
在實踐中,我將作業的層次設為三層:基礎性作業、發展性作業、創造性作業。基礎性作業基于學科的基礎知識,發展性作業基于學生的能力發展,創造性作業多為對知識技能的綜合運用。教師根據不同的學生,布置不同的作業。學生也可以進行自我選擇,挑選適合自己的作業。
比如在教學《落花生》一課后,教師布置了三道課堂作業:(1)給多音字“空、種”組詞,用“體面”造句。(2)花生的好處是什么?父親贊美花生,其實是想告訴子女什么?(3)作者由落花生領悟到了做人的道理,你從身邊的事物中領悟到了什么?試著選擇一種事物寫一寫。盡管第三題有點難度,但大部分學生都選擇了做三道題,表現出了較強的求知欲。
作業設計立足于學生的差異,體現了因材施教的理念,使學生對作業有了更多的自主性,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吃得好”,避免了語文作業“一刀切”的問題。
(責編劉宇帆)
G623.2
A
1007-9068(2016)19-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