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隆安縣那桐鎮中心小學(532703) 何時玲
寓教于樂,扎實有效
——《假如》教學設計(第一課時)
廣西隆安縣那桐鎮中心小學(532703) 何時玲
《假如》一文,表達小作者對小樹、小鳥、殘疾人發自內心的關愛,人文性較強。教學時,根據課文想象力強和人文性強的特點,依照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第一學段學生的實際,設計了故事導入、自主學習字詞、語言實踐等環節,讓學生讀懂讀通課文,感受詩歌的魅力。這樣,培養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和能力,使學生主動地學、扎實地學,寓教于樂。
教學設計寓教于樂扎實
設計構想
《假如》是人教版二年級上冊的一篇課文。課文借“馬良的神筆”,表達小作者對小樹、小鳥、殘疾人發自內心的關愛,人文性較強。教學第一課時,我先以講故事的方式導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接著讓學生以自主、合作的方式學習生字、新詞;然后,抓住本課的知識點“_____的_____”類型的詞組進行訓練,讓學生積累;最后,讓學生先說說作者的第四個愿望并寫下來,鍛煉學生說和寫的能力。
教學目標
1.認識9個生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3.整體感知課文,了解作者的三個愿望,初步感受作者的愛心。
4.初步認識詩歌的特點,學寫詩歌。
教學過程
師:同學們,你們聽說過《神筆馬良》的故事嗎?誰來講給同學們聽?(學生講,略)馬良用神筆幫助窮人擺脫了貧困,解決了好多的事情。他的這支筆,真神呀!假如你也有一枝馬良的神筆,你最想幫助誰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首詩——《假如》。
(板書課題:假如。同時,讓學生書空課題,齊讀課題)
這首詩歌的小作者也想擁有這樣一支神筆。她想用神筆來實現什么愿望呢?一起去看看吧!
【設計意圖:導入環節,抓住低段學生愛聽故事的特點,讓孩子講自己熟悉的故事,聽同伴講故事,孩子的聽和說的能力得到了訓練。】
1.請同學們借助楓葉和蘋果上的拼音讀準字音,讀順課文,遇到不會讀的字用自己喜歡的符號做記號。
2.聽錄音讀,聽到剛才標出的不會讀的字時要用心記住。
3.自由讀本課的生字,會組詞的口頭組詞,不會組詞的字讀三遍。
4.和同桌互猜,圈出的生字。(你指我讀,我指你讀)5.出示帶拼音的生字卡,開火車讀,檢查自學情況。6.小黑板出示不帶拼音的詞語,跟學生玩“點詞”游戲。(讀得全對的小組獎勵一支教師用粉筆畫的“馬良的神筆”)
【設計意圖:在識字環節,我用生生之間互猜生字、開火車讀、“點詞”游戲的方法,讓學生扎扎實實地學習生字新詞。這些識字方法充滿趣味性,符合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寓教于樂。】
師:剛剛同學們跟生字新詞交上了朋友?,F在這些生字新詞又回到課文中。你還能認得他們嗎?
1.指名讀文,其他學生用手指讀,要求讀到哪里指到哪里,小耳朵認真聽,指出讀錯的地方。(給能夠指出讀錯的地方的學生所在的小組獎勵一支“馬良的神筆”)
【設計意圖:再次檢查學生認讀生字、新詞和課文的情況,同時培養學生的傾聽能力?!?/p>
師:讀的同學很認真,聽的同學也很仔細。這首詩寫得很美,詩中有好多很好的詞組,一起來看看。
2.找規律。出示:
窗前的小樹紅紅的太陽樹上的小鳥這幾個詞有什么特點呢?(指名學生說)
3.拓展:除了“窗前的小樹、紅紅的太陽、樹上的小鳥”外,還可以變換詞語嗎?出示練習:
___的小樹___的太陽___的小鳥(指名學生說)
4.鞏固練習:請學生在詩中繼續尋找“___的____”的詞組,并畫一畫,讀一讀。
5.積累詞語:摘抄兩個喜歡的詞組。
6.師:剛才有的同學讀得很流利,有的讀得不是很通順。現在全班一起讀,看看通過集體的力量,會不會讀得更棒呢?大家在讀的時候,邊讀邊想:作者想用馬良的神筆實現幾個愿望?他的愿望分別是什么?
(學生匯報:作者有三個愿望:第一個愿望是想給窗前的小樹畫一個紅紅的太陽;第二個愿望是想給樹上的小鳥畫許多好吃的谷粒;第三個愿望是想給不幸的朋友西西畫一雙好腿,還他一個健康的身體)
師:從這三個愿望中,可以看出作者很關愛什么?
教師相機板書:
小樹紅紅的太陽(關愛環境)
小鳥好吃的谷粒(關愛動物)
西西一雙好腿(關愛他人)
7.學到這,我們知道了小作者三個美好的愿望,他那時的心情是那么的快樂、興奮。那作者的第四個愿望會是什么呢?如果你是小作者,你還想用馬良的神筆實現什么愿望?發揮你的想象,試著說一說。(先想一想,再跟小組交流,接著指名學生說)
8.小練筆:續寫作者的第四個愿望。
學著課文的樣子,也來當當小詩人,把小作者的第四個愿望寫下來吧!
及時反饋孩子的愛心,給予肯定表揚。
反思:
《假如》是一首兒童詩歌,小作者借助“馬良的神筆”表達對小樹、小鳥和殘疾人的關愛。《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提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勵自主閱讀、自由表達,充分激發他們的問題意識和進取精神,關注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备鶕@一理念,本節課的設計我注重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有意培養學生自主、合作學習的意識。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睘榕囵B學生學習生字詞的興趣,根據低年齡兒童的特點,在學習生字詞的環節,我用互猜生字、開火車讀、“點詞”游戲等方法,激發學生識字學詞的興趣。課堂中,我還注重讓學生積累好詞,為今后的寫作打下基礎。為讓學生把握詩歌的主要內容,我提出三個問題:
1.作者想用馬良的神筆實現幾個愿望?
2.他的愿望分別是什么?
3.從這三個愿望中,分別可以看出作者很關愛什么?
以此引導學生概括文意,把握全局。在學生逐段概括時,我相機進行簡潔的板書,使學生對詩歌內容有更直觀的了解。兒童極具想象力和創造力。因此,在學習這首詩歌的時候,我嘗試讓他們進行這方面的練習。我通過“如果你是小作者,你還想用馬良的神筆實現什么愿望?”來讓學生動筆寫下作者的第四個愿望,鍛煉了學生的動筆能力。
總之,整個設計我把學習的自主性交給學生,培養了學生學習的能力和興趣,使學生主動地學習,扎實地學,做到寓教于樂,讓他們在輕松愉快中掌握知識、發展語言能力。
(責編韋雄)
G623.2
A
1007-9068(2016)19-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