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揚州市育才小學(225000) 徐 俊
三年級作文起步教學之管見
江蘇揚州市育才小學(225000) 徐俊
三年級為學生作文剛起步的階段。教學中關鍵是要重興趣,適當放低習作的要求;重觀察,加強方法的指導;重練筆,增加學生習作的機會;重積累,鼓勵學生學以致用;重交流,展示習作成果,使學生獲得成就感。
三年級作文教學起步
邁入三年級的大門,不少學生因為一、二年級的閱讀量不足,再加之說話、寫話訓練不到位,面對每周一次的寫作課便會感到束手無策,心生懼意。如何幫助學生越過作文起步這個門檻呢?我覺得有幾點應該注意。
小學生的作文往往憑興趣出發,這是兒童學習作文的一般心理特征。我們要順應這一特征,盡可能設計一些形式新穎、饒有趣味的習作形式和內容。如編編寫寫——擺玩具編故事,續編故事結尾;做做寫寫——做小手工或家務,再寫過程;看看寫寫——欣賞一幅作品或花鳥蟲魚,再來寫寫;聽聽寫寫——聽一段美妙的音樂或大自然的聲音,寫寫自己的想象;玩玩寫寫——做個小游戲、來次體育比賽,再寫寫經過……學生興趣盎然,從中感受到無窮的樂趣,再把自己的經歷、感受寫成小文章。此時,對他們而言,作文不再是高不可攀,令人望而生畏了。
作文剛剛起步的時候,教師不妨把要求放低一些。學生能按一定的順序寫,每個句子寫完整,意思清楚明白即可。剛開始時,篇幅寫短一些也無關緊要,待學生有了興趣,慢慢尋著了門道,篇幅自然就會變長,教師無需急于求成。否則,一味相逼反而會適得其反,使學生視寫作為洪水猛獸。
三年級學生因為識字量、詞匯量偏少,在寫作中會遇到許多拿不準的字詞,不妨允許他們用拼音代替,以免打斷其思路。三年級學生作文中的錯別字較多,同音字、形近字,學生在使用時不易區分,經常混淆,也有不少的詞語因為理解不準確而不能正確使用。這些都屬于正常現象,是由三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決定的。教師在批閱時,不必過于苛求,要保護好學生的寫作積極性。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觀察對于兒童之必不可少,正如陽光、空氣、水分對于植物之必不可少一樣。”觀察是智慧最重要的能源,也是寫好作文的基礎。
我們經常會布置學生去觀察,但是三年級的學生內控力弱,在觀察過程中,往往容易被一些新奇、有趣但并非主要的觀察物所吸引,以至于離開了既定的目標;或者學生注意力很不穩定,只是隨心所欲地東張西望,走馬觀花,看什么都是浮光掠影。沒有教師細致有效的指導,很可能學生的觀察就會流于形式。
觀察一個人,除了要看他的五官長相,看他或高大或瘦弱的身材,或樸素或講究的衣著外,還要看他的言行舉止,更要把外在的細節聯系起來想一想,他是一個怎樣的人……觀察一株梅花,要看它的枝、葉、花是什么顏色、什么形狀、什么味道的,和別的花比較有什么獨特之處,更要看它在嚴寒的冬日如何孕育花苞,又如何蓄積了一冬的精神在初春的暖陽里嫣然綻放……同樣,觀察一棵大樹,要遠遠地望,近處細賞,抱一抱粗壯的樹干,摸一摸干裂的樹皮,撿一片落葉,細細地看密密的葉脈,閉上眼睛聽一聽風中樹葉的低吟淺唱……看一看,聽一聽,摸一摸,聞一聞,充分地感受……觀察,是一種積極的智力活動,它使剛開始寫作的學生不再覺得下筆無話可寫。
要想提高學生的習作水平,僅憑一周一次的作文課是遠遠不夠的,學生還需要更多的練習。
寫日記是一種非常好的練習途徑。作文來源于生活,品嘗媽媽的拿手好菜,上學路上遭遇堵車,讀了一篇很喜歡的文章,遇到一道難解的數學題,課間和好朋友鬧起了小別扭,晨會課上小組獲得了表彰……都可以作為日記的素材。但對于三年級學生而言,還需教師的適當點撥,日記不求生動具體,只要能把經過、感受寫清楚就很好了,關鍵是持之以恒。
另外,語文課堂上應結合教材多安排一些小練筆。如學習《石榴》中品嘗石榴的一段,可讓學生仿照著寫寫品嘗葡萄、蘋果、哈密瓜等水果。如《世界上第一個聽診器》中有幾句孩子玩蹺蹺板的動作描寫,可以讓學生模仿寫一段掃地、擦桌子或洗碗這類的動作描寫。如《石頭書》一文以人物對話為主,可以結合口語交際《學會求救》《當有人敲門的時候》,讓學生演一演,再學著課文寫寫人物對話,注意提示語的用法。課堂練筆關注句段訓練,小而精,效果好。
蘇軾曾經說過:“勞于讀書,逸于作文。”杜甫也曾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積累語言,是提高寫作水平的重要途徑,而積累語言的根本就在閱讀。
蘇教版三年級上冊《習作3》是一篇看圖寫話作文。圖上畫的是一片小樹林。批改學生的作文草稿時,我驚喜地發現,學生作文中的語句似曾相識。“小河彎彎曲曲,像一條透明的藍綢子,躺在大地的懷抱里。”“大樹像一朵朵綠色的云,從大地上升起。”“有貼著山頂的白云映襯,這里的天空顯得越發純凈。”“那些不知名的小野花在金燦燦的陽光下競相開放,把大地裝點得格外美麗。”……好聰明的學生!他們將前不久學習的課文(《做一片美的葉子》《拉薩的天空》《北大荒的秋天》)中的相關句子改了改,用到了自己的作文中。想必這些學生已將這些課文背得滾瓜爛熟,所以到了該用的時候,才能從他們的“知識庫”中很快“檢索”出來,恰如其分地化用到作文中。語文課本中精選的課文,結構清晰,語言規范,是引導學生積累和運用的好材料,可通過經常熟讀、背誦課文來儲備語言材料,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感。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要積累豐富的語言,僅僅依靠語文課本中的課文是遠遠不夠的,還要大量的課外閱讀來進行補充。三年級以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為主,可提醒學生在遇到新詞、好詞以及優美的語句時,用筆畫一畫、想一想,經常讀一讀、記一記。鼓勵學生在作文中積極使用積累的新詞、句子。
寫作本身就是一種交流。在學生習作起步之時要重視師生之間的交流、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學生與家長之間的交流,打破學生習作以自我為中心的困境。
學生作文草稿寫好后,可以先讀給家長聽一聽,請家長提提意見。在讀的過程中,學生自己也能夠發現一些問題,作出修改。教師應盡早批閱學生的作文,及時進行反饋。對三年級學生而言,最好采用面批的形式,圈畫出需要修改的地方,指出原因,讓其自行修改。如有困難,教師再進行指導幫助,對學生寫得好的地方,要不遺余力地表示贊賞。作文講評課是大組交流,應對學生作文中的共性問題做重點講評,并做細致的指導,教給學生修改作文的方法,也要重視學生和學生之間的交流。
班級日記可讓學生輪流來寫。輪到某位學生記錄時,他會興趣盎然地翻閱前面同學的日記,還可以在后面“跟帖”,寫寫自己的感受或看法,這也是一種語言學習。想到自己的日記也會被同學閱讀,學生寫的時候都是格外的認真,興趣不是一般的濃厚呢!我們還可利用同學資源為學生們找一些筆友——遠方某校同年級的學生,和他們進行通信互動。因為想到自己筆下的文字是朋友所期待閱讀的,雖然寫的內容和日記大體相近,可學生寫信的積極性會比寫日記高很多。
鼓勵學生投稿,把發表的作文貼在班級板報上;讓學生把自己覺得比較好的作文裝訂成一本書,自制精美的封面;每學期結束,班級編一本《優秀作文集》,收錄每個學生一篇最好的作文……展示習作成果,可以讓學生充分地體會到自己的寫作成就。
三年級是作文剛剛起步的階段,我們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年齡和身心特點,要激發他們的興趣,促使他們養成閱讀積累的好習慣,自發、自覺地經常練筆,教師再及時地給予肯定、贊揚,這樣就能更快、更好地提高學生的習作水平。
(責編劉宇帆)
G623.2
A
1007-9068(2016)19-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