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立夏
(煙臺工貿技師學院 山東煙臺 264000)
職業院校歷史教學的德育滲透
于立夏
(煙臺工貿技師學院 山東煙臺 264000)
歷史,是中華民族在幾千年的發展中留下來的最寶貴的精神文化,它包含了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開展歷史教育,對于技校學校而言是很有必要的。技校學生在學習歷史的同時,不僅提高了文化水平,還培養了他們的傳統美德。學科德育是技校德育中最為有效的形式,歷史是最好的德育教材,歷史教學是技校德育的最佳陣地,有著其他學科教學無法比擬的優勢和資源。加強歷史教學,利用歷史教學加強德育滲透,為技校學校的德育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開辟了新的路徑。
職業院校 歷史教學 德育滲透
一般而言,德育分為廣義和狹義兩類,廣義上的德育是指針對社會成員進行的在思想與道德以及政治方面進行有計劃有目的教育和影響,常見的有社區教育、學校教育、和會教育以及家庭教育等等。狹義上的德育一般專指學校對學生進行的德育,學校按著社會以及國家的需要,對學生進行一定的思想政治的教育工作,是學生在成長期間能夠獲得正確的“三觀”,其內容包括“覺悟認識”、“情感態度”、“理想信念”、“道德品質”、“文明行為”、“心理健康”等,總的來說,就是學校的教育工作者對于學生施加的道德、思想以及政治方面的影響。[1]
1.提高學生道德素質
在歷史教學中,中華民族的倫理道德遺產取之不盡、用之不竭,這是其他的任何學科都無法與之相比的。研習歷史,一是為人生,二是為社會。歷史本身就是一部處世為人的教科書,歷史教學中道德素質內容幾乎無所不包。在歷史教學中實施研究性學習,探索社會發展的規律,通過這樣的學習過程,能使學生認清社會發展的規律,做一個順應歷史潮流的人。通過學生的社會實踐和調查研究,使學生學會正確處理人與社會的關系;學會如何對待社會政治、社會經濟和社會環境,并與之和諧相處;學會關心國家和社會的進步。歷史教學的研究性學習就是要督促學生去關心國家和社會上的大事,強調理論與科學、與社會生活實際相聯系,如法治觀念的加強、環保意識的提高等都涉及到倫理道德問題。通過教學中的研究性學習,最終激發學生的民族自信心、自尊心、自豪感,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觀。[2]
2.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
在進行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學生要進行認真、扎實的探究,養成求嚴、求實的科學態度和不斷進取的精神,培養自己不怕吃苦、勇于克服困難的堅強意志和品格。通過課題研究,學生在挫折與成功中得到了鍛煉。合作意識和交際能力是現代人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但在以往的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這兩種能力的機會不多,而研究性學習則提供了一個有利于人際溝通與合作的良好空間,使學生學會交流信息、分享大家研究的成果,培養和發展樂于合作的團隊精神,這為學生今后走向社會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從總體上看我國技校學生的道德素養相對來說主流是好的,他們有著一定的責任心,也積極向上,但是仍然存在一些較有問題的群體,我國的部分技校學生存在意志力差,心理素質低,日常行為不規范等一些狀況,這種情況是由于受到多元化給學生帶來的負面影響導致的。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缺乏:
1.缺乏日常行為的文明規范
目前一部分學生沒有紀律和法制的意識,在學期間出現曠課、遲到、早退、打架斗毆、破壞公物、辱罵老師、早戀等現象時有發生,還有少數學生自私自利,所有事都自我至上,缺乏責任感,無集體觀念,無奉獻精神;自制力和自控力差,無視學校的規章制度,故意頂撞教師;甚至有的個性偏激,性格怪僻,我行我素,有暴力傾向,經常打架和欺負同學。[3]
2.缺乏自我管理的能力
自控能力又稱自我管理能力,是指個人對自己的態度、毅力、情感、興趣等自我調節自我控制能力。目前盡管在我國的教育改革過程中的素質教育表面上是如火如荼,但是許多學生還是認為進入技校就是末等學生,只有考入高中才是優秀學生,因此,進入職業中學的學生就會認為自己的學習能力差,前途一片黑暗,從而意志消沉,自暴自棄,當面對困難和挫折時就會失去信心,表現出焦慮、難過、空虛,無法進行自我控制。并且還有一些職中學生由于家長沒有原則的溺愛、寵愛,從小就被嬌生慣養,再加上受到家庭條件以及社會環境的影響,導致學生沒有自主獨立生活的能力,在遇到困難時沒有克服困難的決心和信心,只會退縮不思進取不會尋求解決的方案和辦法,沒有艱苦奮斗的精神。[4]
3.缺乏關懷、感恩、責任的意識
隨著社會經濟時代的變化,我們進入了一種信息化、智能化、現代化的社會,目前,二十一世紀計算機已經成為最普遍的信息載體,智能手機的誕生,又加大和加快了網絡信息傳播容量和傳播速度,網絡資源的查閱和使用率大大提高,計算機和手機網絡也成為技校學生不可缺少的東西。計算機和手機網絡里有著精彩炫麗、穿梭于無形大英雄的虛擬世界,給技校生帶來了很大的吸引和誘惑。計算機網絡它不僅給我們與他人之間的交往帶來了方便,但也正因為它給我們帶來的交往便利使我們通過網絡來聯系他人的方式產生了依賴性,導致人與人之間直接交往的機會和時間越來越少,和家人、鄰里、同學的情感溝通也越來越弱,慢慢地便忽略了對他人的關愛,同時也減少了他人對自己的關愛。
就目前的現實社會中,很多技校的學生不懂得感恩,不清楚怎樣感恩,把師長、朋友對自己的愛當成是理所當然、本該如此、應當應份的事。對社會、他人沒有責任意識,認為別的事情和自己無關,認識不到自己的生活發展與他人、朋友、社會是互相依靠相互關聯的。
4.缺乏正確的“三觀”引導
很多技校學生在成長過程中,由于家長和教師的教育忽視造成他們沒有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不能正確的看待自己和他人,不能正確的看待和處理身邊發生的事;對當今社會的現象和身邊發生的事情缺乏判斷力,容易受到不良思想和行為的影響;盲目地追求享樂、激勵,崇拜金錢、權勢;不能擺正自己,有很嚴重的逆反心理,心理不健康,有的甚至有嚴重的心理疾病。
1.修身正己,以表率效應來影響學生
教師職業是一個塑造人的職業。教師的勞動極具示范性。教師對學生的思想品德形成的影響莫過于表率效應,所謂“為師之道,端品為先,模范不端,則不模不范矣。”(張行簡《塾中瑣言·端品》)。學生只有看到優秀品德在教師的身上體現出來,才會信服和效仿,才會真正激發內心對真、善、美的追求。故“善為師者,既美其道,又慎其行”(董仲舒《春秋繁露·玉杯》)。因此,教師應該加強自身的思想品德修養,做到思想先進、思維科學,胸懷博大、理想崇高,知困自強、百折不饒,這樣才能培養出具有良好品德修養的學生。
2.精選事例,用科學先輩的光輝事跡來激勵學生
在專業學科中的知識與技術的產生,無不充滿科學家們崇高的社會責任情懷和百折不撓的科學探索精神。教學中,教師可結合所教科學,適當在浩如煙海的人類科學發現史中摘取幾朵浪花介紹給學生,不但可以增加學生的學習情趣,豐富學生的知識,而且還能使學生從科學先輩們的光輝事跡中得到啟迪,受到鼓舞。用科學先輩們的光輝事跡來激勵學生要有針對性,要突出具有啟迪和激勵的內涵部分,不能為故事而故事、為情趣而情趣,更不能為顯擺教師自己的“博聞”而耗時耗力,喧賓奪主。比如針對學生中急功近利和缺乏韌性的思想性格缺陷,可選擇那些歷經多年的艱苦奮斗才取得成功的事例;針對學生缺乏團結協作精神的情況,可以選擇那些通過高度合作,充分發揮集體智慧和能力才取得成功的事例等。
3.實踐中——通過親身體驗,蒂結德育的碩果
通過歷史課堂教學和課外活動,學生學習了比較完全的歷史知識,形成了比較系統的歷史思維,具備了初步的明辨、辨析、評估歷史人物、歷史事件和歷史現象的能力,但這些都處于比較膚淺的層面。開展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親身體驗生活、體驗經歷,體驗歷史人物的情感,可以升華學生的道德認識。社會實踐活動有“走進社區宣傳”、“開展社會調查”、“參加社會志愿者活動”、“職場體驗”、“參觀革命勝地”、“尋找英烈足跡”、“收集地方名人名事名言”、“參加清明英烈掃墓”……等。
職業教育是我國職業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教育質量直接關系到國家各個行業的發展前景。技校德育則是素質教育中最重要的部分,它的建設程度直接影響到技校的教學質量和學生的綜合素質。技校學校重視德育工作是當代教育發展的需要,歷史學科作為德育的良好載體,必然承載著較多的德育任務。因此重視歷史教學,充分利用歷史資源,尋找讓能歷史教學的德育功能得到有效發揮的路徑,是我們職業教育工作者,特別是歷史教師的重要內容。
[1]邱琪.對德育課程優化整合的探討[J].經濟與社會發展,2011(08):47-49.
[2]保紅霞.以就業為導向的高職德育課程教育的思考和探索[J].職業時空,2013(19):51-53.
[3]陳靜.淺談德育課程的模塊化教學[J].職業教育研究,2011(03):41-44.
[4]甄建光.芻議改革德育課程教學的四點思考[J].成功(教育),2012(07):4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