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玉輝(重慶市第一中學)
說說高中語文(人教版)教材里的那些“偽”別詩
申玉輝
(重慶市第一中學)
送別詩或離別詩,一般的情感抒發內容:留戀、安慰、囑咐、祝愿、傷感、惆悵、期待。高中語文(人教版)教材里的這5首“別詩”,4首可稱“偽”別詩。有我之詩,本色詩人。所借“離別”,更識自我。
高中語文(人教版)教材;“偽”別詩;自我;文本慢讀;背景勾連
必修3:
《蜀道難》李白
《琵琶行并序》白居易
必修4:
《雨霖鈴》柳永
選修《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
《今別離(其一)》黃遵憲
《夢游天姥吟留別》李白
送別詩或離別詩,一般的情感抒發內容:留戀、安慰、囑咐、祝愿、傷感、惆悵、期待。我們來看看這5首詩歌的內容分別是什么。
《蜀道難》李白:嘆蜀道之高、嘆蜀道之險、嘆戰禍之烈。有論者認為從詩作的實際情況看,第一段飽和了詩作主人公對探險者的禮贊,而在最后一段固然也很明顯地表露其探險失敗的傷痛。
《琵琶行并序》白居易:詩人著力塑造了琵琶女的形象。其中通過音樂形象的千變萬化,展現了琵琶女起伏回蕩的心潮,為下面的訴說身世作了音樂性的渲染。作者在被琵琶女的命運激起的情感波濤中袒露了自我形象。
《雨霖鈴》柳永:第一層:“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想象前路的空曠迷茫,表現作者的孤獨和迷惘;第二個層次,“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因情造景,設想酒醒之后的情景,表現作者離開戀人之后的痛苦;第三層,“此去經年,應是良辰美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設想在離開戀人后的漫長時間中,碰到“良辰美景”之時的感受,表現作者,又拓展了情感的表現空間,使感情進一步深化,增強了感染力。
《今別離(其一)》黃遵憲:對于現代速度傳神的描繪,這在傳統詩文中是沒有的。這樣的詩一下子把傳統的時空觀念打破了,人的視野開闊了,思維也變得煥然一新。離別之苦,無形中增加了新的悲愁——即使是夢魂中的想念,也難以實現了,因為不僅人各一方,而且是“晝夜相背馳”,如何能夠相聚呢?這就是現代詩意。
《夢游天姥吟留別》李白:(1)歸隱向道說;(2)別友人說;(3)消極思想說;(4)悲歌理想說;(5)以夢境來寫現實,美好的神仙境界的破滅使作者看破現實歸向自然。作者既是在別東魯諸公,又是在別權貴。
由此可見,除《雨霖鈴》柳永外,其他4首從內容情感的表達上看,應屬于“偽”別詩。
《蜀道難》李白:
課下注釋①:這首詩大約作于唐天寶初年,是詩人在長安時為送別友人入蜀而作。
文本“其險也若此,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也若此一作:也如此)”“錦城雖云樂,不如早還家。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側身西望長咨嗟!”
表層含義是通過夸張和鋪陳的手法來描繪蜀地的艱難險阻社會動蕩,來勸說友人不要以身犯險,去了之后也要早早離去。深層含義是自己出身蜀地無畏艱險、勇于探險冒險,經歷堪比神話,但社會之險甚于自然,內心挫敗時有。
《琵琶行并序》白居易:
文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馬客在船,舉酒欲飲無管弦。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侵月。”
“秋送客”已經可以觸景傷懷內外交織,“夜送客”更是黑暗昏昧無所依傍。“楓葉荻花”形色動人,物猶如此人何以堪!“舉酒欲飲無管弦”,借酒消愁卻無以助興,醉不成歡愁上加愁,怎一個慘字了得!“別時茫茫江侵月”,渺無際涯的茫茫江面上浸泡著一輪明月,仿若眼眶里哀怨凄涼的眼珠浸泡在盈盈的淚水之中,情景交融遂生意境。別意不可謂不濃,但是你要認為這就是本文的全部你就錯了,本文更關注一個“同是天涯淪落人”的琵琶女,更關注自己“貶謫”身份的重新認識。直到文末所送之客走還是留,已經無關緊要了。
《今別離(其一)》黃遵憲:
課下注釋:表現出當時人在別離觀上的新認識。
文本“行者送客,痛不忍別”“離別之際,情何以堪”“別腸轉如輪,一刻既萬周”“車周載離別,行至豈自由”。
《今別離》運用樂府雜曲歌辭崔國輔舊題,風格古樸,寫法悉依古法,“明知須臾景,不需稍綢繆。鐘聲一及時,頃刻不少留”寫出的是一種離別的匆匆。“去矣一何速,歸定留滯不?所愿君歸時,快乘輕氣球。”這也使別離的情愁顯得不那么濃和悲,而是輕和快。
《夢游天姥吟留別》李白:
課下注釋①:寫了這首描繪夢中游歷天姥山的詩,留給在東魯的朋友,所以也題作《夢游天姥山別東魯諸公》。
文本“別君去兮何時還,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
唐玄宗天寶元年(742年),李白的朋友道士吳筠向玄宗推薦李白,玄宗于是召他到長安來。李白對這次長安之行抱有很大的希望,在給妻子的留別詩《別內赴征》中寫道:“歸時倘佩黃金印,莫見蘇秦不下機。”李白初到長安,也曾有過短暫的得意,但他一身傲骨,不肯與權貴同流合污,又因得罪了權貴,及翰林院同事進讒言,連玄宗也對他不滿。他在長安僅住了一年多,就被賜金放還,他那由布衣而卿相的夢幻從此完全破滅。把描繪夢中游歷天姥山的詩留贈朋友必有所指,那就是夢中天姥山非現實天姥山也只能是李白個人化了的天姥山,于是贈詩表心志:“向來煙霞”如夢易逝,“摧眉折腰”定非我愿。
由此可見:《蜀道難》李白看似“囑”友犯難涉險,實則暗示自己的無所忌憚雖險無懼。《琵琶行并序》白居易離別之苦之愁僅是鋪墊,后文離京貶謫之淪落失意才是中心。《今別離(其一)》黃遵憲依據新觀察新體會別具只眼,淡然視之快然處之,離別詩僅是古典詩體的酒杯,裝的卻是現代情懷,是對工業文明的呼喚和欣喜。《夢游天姥吟留別》李白以夢贈別,實體之山消解,所寄托之志呈現,那就是別友是假、抒懷是真。
有我之詩,本色詩人。所借“離別”,更識自我。
1.文本慢讀:同情的了解
慢讀《蜀道難》李白,你會發問:為什么李白會“黑”蜀地蜀道蜀人?難道不可以寫一篇蜀地風光的導游詞?你會發問:為什么會勸朋友不去自己的家鄉?難道他不知道“誰不說俺家鄉好”的人之常情?然后發現他詩歌里對險難之境的愛好和經歷,然后就會對詩人產生宗白華先生所謂的“同情的了解”。
2.背景勾連:真實的發現
《琵琶行并序》白居易中有多重背景:故事的秋夜背景,蕭瑟昏暗;送別的“醉不成歡”的背景,凄涼悲慘;琵琶女的少年背景,“曲罷曾教善才服,妝成每被秋娘妒”,才華橫溢美貌絕倫;白居易的貶謫背景:“元和十年,予左遷九江郡司馬”,司馬遷謫,復當別離,落寞愁苦,無人能解。當然自敘往事中還有昔日背景:“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還獨飲”,我們唯有對多重背景的相互勾連,互解互注,才可能體會到一個真實的詩人,才可能看到詩歌言詞的月亮高懸在潯陽江頭,但是詩人真實的悲苦和暢快卻浸泡在茫茫的多重背景的粼粼波光里。
于淼.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教材古詩文選編比較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2.
·編輯王團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