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 超(江蘇省常州市三河口高級中學)
基于新課程標準的高中數學教材分析
鄒超
(江蘇省常州市三河口高級中學)
新一輪課程改革推動了數學教育改革的發展,新課標在課程目標中提出的高中數學的總目標是:進一步作為未來公民所必要的數學素養,以滿足個人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需要。將個人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需要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是我國第一次在課程目標中提出來的,它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也是我國教育發展改革的一大進步。
課程改革;以人為本;教育理念
我們的高中數學教材提出了親和力的教學思想,“歌一樣的語言,詩一樣的意境,把人帶入美麗、和諧、自由舒心的場景,在學習中喚起人們對生活的熱愛,對未來的憧憬。”這是高中數學必修課集合部分的引言,以各種數量群,隱含著集合的概念,引導學生進入集合的學習。而且高中數學教材第一部分的章頭圖呈現的也是一片藍天和白云,往遠處瞧是一片大樹林,近處則是一片草地和一群大象,把這些景象集合到一起就是一幅美麗的風景自然畫,隱含地流露出一些集合的概念,這充分地說明了數學也來源于生活,生活處處有數學,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先引導學生去觀察這幅圖所要表達的內容,再帶領學生進入主題的教學,充分彰顯新課改之后數學教學的親和力。
新課改下的高中數學教材更注重對學生主動性的強調,體現了“過程也是教育目標”的新的教育概念,傳統的教育模式老師只注重學生最終的考試結果,只關注學生的學習成績,但是新課改之后,老師更加關注教學的過程,在學習中將教材內容與數學模型聯系起來,在學習中將各個模塊聯系起來,培養學生多層面多角度的學習感受,引入一系列的問題來提出自己的教學,例如,在學習集合的概念時,先從生活入手,提出問題,進而引出集合的概念,另外,引出問題串也能夠讓學生帶著問題去學習、去研究,增加了學生對于數學學習的積極性。
一套教材編寫的開始,必須確定本套教材的教學指導思想,必須具備先進的教育理念,否則,教材將失去靈魂,發揮不了應有的作用,蘇教版的高中《數學》教材始終堅持著以人的終身發展為本的教學理念,教材的設計不僅使學生學習期間獲得必備的發展,包括知識技能、能力、情感培養等方面,同時也考慮到了學生離開學校忘記了所學的內容時,我們的教材還會留給學生什么樣的促進作用,也就是更加關注“給學生一生的發展留下什么樣的動力”的問題。我們的教材通過“問題情境—學生活動—意義構建—數學理論—數學運用—回顧反思”等內容組織形式,引導學生主動提出問題,為了解決問題而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建立數學,在獲得數學理論之后逐步進行數學運用,再回顧反思,獲得升華。
近年來由于對課程改革理解的偏差,有些數學教材的個別內容過分迎合學生淺層次的興趣,過分追求學生外在的動手活動,脫離了教學的本質,這樣的教材對于高年級的學生來講,只會損傷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和積極性。而我們的教材通過數學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讓學生體驗數學發現和創造的過程;通過問題的提出、解決過程,使學生學會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逐步地認識到數學的科學價值、應用價值、文化價值,使學生領悟數學與自然的密切關系,自然地建立數學與自然的聯系。
教材不是學生自學或者閱讀的材料,也不是學術著作,教材是給教師用的,它應該成為教師創造,應當為教師的創造提供基礎。我們的教材通過認真研究優秀教師的教學經驗,把這些經驗吸收到教材中。教材給教師留下一定的空間,教材編寫的沒有太滿,凡是留給老師說的話,都沒有寫出來,而是老師自己去揣摩,凡是留給學生想的話,也都沒有寫出來,而是引導老師去啟發學生去想象。
所謂“精”指的是所選的材料是從眾多的材料中千挑萬選、千錘百煉的,每一個素材都是仔細斟酌、比較后遴選的;所謂的“典”指的是所選的素材具有典型性,每個素材都代表的是一類素材,尤其是數學教材中的例題、練習,都考慮到了學生的心理規律,根據數學教學的不同層次選配比較典型的問題;所謂“新”,指的是教材的新穎性,與時俱進性,不是一直沿用之前的案例反反復復拿出來,而是根據時代的特點,編寫出新的案例;所謂“思”指的是素材的思維性,所選的素材最終只能給教師以啟發和示范,所選的素材也必須有利于學生的思維發展,基于學生的思維發展。
總之,數學是高中的重要課程,是未來培養人才的重要輔助力量,教師要對新課標下的高中數學問題有清晰的認知,對數學教材有全面的理解,如此才能在教學過程中熟練解決學生遇到的現實問題。高中數學教材在教學中的作用越來越明顯,當前的情況也可以讓課堂教學的一體化進程得到進步,同時也會具備更強的科學性,讓學生的學習不再那么疲勞。隨著我國社會主義的發展,教育體制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我們的教材也更加與時俱進,更加具有人文精神。
[1]何金紅.新課標下高中數學教材分析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2.
[2]鄧玉萍.新課標下對高中數學教材的研究[J].數學教學研究,2008(3).
·編輯王團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