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飛(重慶市開縣陳家中學)
關于合作課堂的必要性及具體實施的幾點思考
陳飛
(重慶市開縣陳家中學)
通過引用2011年頒布的新課程下合作學習的定義,引出了什么是小組合作,解釋了小組合作的目的,并著重討論了為什么一定要進行小組合作學習,進而引出如何在高中課堂上搭建合作小組,以期能更好地服務于學生的學習。
合作學習;必要性;合作內容;小組建立
雅斯貝爾斯在《什么是教育》中這樣理解教育:“教育的本質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那么我們教師怎樣使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呢?改變學習方式是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核心,而合作學習是課改倡導的重要學習方式之一。
2011年頒布的新課程標準如此定義合作學習:合作學習是一種為提高所有學生的學習能力與學習效果而開展的、以學習小組為單位的、互助互賴的、共同提高的學習模式。合作學習是新課程標準所提倡的一種重要的學習方式。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教師從學生的實際需要來設計自己的教學,以豐富的情感投入到課堂教學中,親切地與學生交流、對話,合作拓寬了思維的空間,使學生獲得了更大的輕松和自由。
合作不是為了配合教師的講,也不是為了烘托教學氣氛,合作是為了發揮學生差異性資源,互助互糾;學生獨自難以完成的任務,合作探究;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傾聽、質疑的習慣。
合作是一種比知識更重要的能力,小組合作學習有利于學生人人參與學習的全過程,人人嘗試成功的喜悅,使學生學得生動活潑。
合作學習的目的是讓每一個學生高高興興地走進教室,讓每一個學生都有話語權,讓學生通過合作共同進步。而問題探究式學習、組織小組進行討論的教學方法和經常進行定期性考核,是國外大學本科教學中普遍使用的教學與考核方法,對啟發興趣與互相合作、定期性、階段式鞏固與復習具有很好的促進作用與效果。
1.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班內平行分組
小組一般遵循“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原則進行,由5~6人組成;分組時不僅要求從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思維特點出發,而且在構成上要求小組成員在性別、個性特征、才能傾向、學習水平、家庭背景、社會背景、管理能力、性格因素等方面存在合理差異,以便學習時發揮各自的特長和優勢。
2.集體原則——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團隊意識和集體觀念
小組成員不僅要努力爭取個人目標的實現,更要幫助小組同伴實現目標。學習小組要能夠促進學生積極有效地學習和才能的發展,更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團隊意識和集體觀念,從而實現更大的成功、形成更積極的關系和產生更好的心理調節(訓練學生答題心理素質,增強自信心)。
3.座位的安排
在小組學習的情況下,6人的學習小組組合對坐,6人組成一個緊密的討論小組,有利于合作學習、交流。
4.選擇一個優秀的學習小組長
學習小組長是小組學習的核心,選擇學習小組長時應注意小組長的基本條件和產生方式兩個問題。學習小組長應在知識和能力方面具有較好的基礎;其次,具有初步的組織與管理能力;再次,愿意對學習有困難的同學提供幫助。
選擇學習小組長時應當充分考慮學生的意愿,采用自薦和民主選舉的方式,應盡量避免由教師指定。在選舉前,教師可以公布組長候選人的標準。只有充分考慮學生意愿產生的小組長,才容易成為實際活動的核心。
合作學習提高了薄弱學生,成就了優秀學生,解決了培優輔差的問題,成果共享,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得到了提高,反過來又促進幫助者的提升,真正實現了學生整體提升的目的,因此,實施小組合作在中學階段勢在必行,也迫在眉睫。
[1]曾位東.高中化學合作學習模式探究[J].理科考試研究·綜合版,2016(1):81.
[2]FigueiraACM,RochaJBT.Aproposalforteachingundergraduate chemistry studentscarbohydrate biochemistry by problem-based learning activities[J].Biochem Mol Biol Educ,2014,42(1):81-87.
[3]Loertscher J.Using a scholarly approach to improve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biochemistry higher education[J].Biochem Mol Biol Educ,2012,40(6):388-389.
[4]BobbyZ,NandeeshaH,SridharMG,etal.Identificationofmistakes and their correction by a small group discussion as a revision exercise at the end of a teaching module in biochemistry[J].Natl Med J India,2014,27(1):22-23.
[5]李科友,朱海蘭.創新理念,培養能力:生物化學教學之體會[J].微生物學通報,2011,38(2):250-255.
·編輯謝尾合